刘 波 何 婧 张 莉 邓 婧 田 江
高校学报提升影响力的途径选择
——以专栏建设为例
刘 波 何 婧 张 莉 邓 婧 田 江
[摘要]高校学报影响力的提高一直受到各主办院校的重视,经过多年探索,发现打造特色专栏对提高学报影响力有积极作用。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建设特色栏目的路径和成效的分析,提出刊物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是要发挥栏目主持人的学术号召力,凸显学术前沿研究成果;二是实现主持人组稿和多渠道征集高质量专栏稿件;三是有针对性地改善制约专栏评价指标的工作实质。
[关键词]高校学报;专栏建设;途径选择
[作者]刘波、何婧、张莉、邓婧、田江,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高校学报影响力的提高历来都受到各主办院校的重视,纷纷通过各种渠道采集数据指标分析所办刊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拟找出一条可行的、卓有成效的提升刊物影响力的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对编辑部现有学术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发现在特色办刊方面,即开辟特色专栏上有着持续发展的潜力。
特色专栏是指那种不同于在内容和形式上带有共性的一般常见栏目,而是在主题上有所创新,研究上有一定特色,选题上比较集中,在内容上有所连续,刊发的文章具有较高质量的特殊栏目,从而形成一个学报特有的标志性品牌。
高质量的特色栏目,容易引起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产生相应范围内的读者群体,也为办刊获得了必需的稳定稿源,特别是专家的参与,为高质量的稿件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这往往能够“以点带面”,提升整个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考察专栏建设与期刊影响力提升间的支撑关系的详细情况,笔者特意选取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两个特色专栏的操作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以来,在栏目的设置上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特别是与电子信息科学结合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以刊载经济、管理、人文、信息技术等应用方面的文章为主,基础理论研究文章为辅。体现的优势是定位准、栏目口径宽、实用操作性强。但具有特色的栏目的持久性不够,如“信息科学”栏目,在后几年的刊载中时有时无,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栏目的宽口径也渐成了“全、散、小、弱”。近年来,为了改善学报发展中出现的瓶颈状况,扩大学报的影响力,在教育部“名刊名栏”建设的带动下,经过角色定位分析、学科资源优势分析、论文质量前瞻分析、开设栏目可持续性分析以及栏目将会产生的社会效益分析等,同时适时考虑了当前社会群体对政府职能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灾害活跃期全球事故多发状态下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的考量,《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在2011年陆续推出了“公共管理”专栏和“应急管理”专栏。两专栏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邀请国内著名学者担任专栏主持人
从2011年起,《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始在刊物设立由国内著名学者担任主持人的“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两个专栏。“公共管理”栏目特邀了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振明担任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方向的栏目主持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星担任社会理论与风险管理方向的栏目主持人。“应急管理”栏目则特邀了中国科学院杰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汪寿阳研究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钧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焦建彬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化工大学能源化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余乐安教授,以及本校管理学院李仕明教授、寇纲教授,后又增补了燕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宋之杰教授担任主持人。他们都是该行业屈指可数的极具影响力的学者,由他们担纲这些栏目,其学术号召力不言而喻。
(二)栏目主持人负责组稿
栏目主持人的作用不仅发挥在研究领域的引领上,
同时兼具组稿职能,即每一位栏目主持人都要为当期的栏目稿件选定一个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组织2~3篇稿件,并从稿件作者的学术地位、基金项目、地域分布等多项因素上给予综合考虑,有效地保证了稿件的高影响力。
(三)栏目文章专家点评
“应急管理”专栏还试行了主持人点评制度,即主持人对所刊登的论文进行全面掌握,细致分析,重点评介。这一方式能够迅速有效地引起相关研究领域聚焦该专题,产生一定范围的社会响应。
(四)通过国际会议进行组稿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还组织编辑参加每年一度的“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以及由国际、国内众多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组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并与会议组达成协议,筛选其中的优秀论文在专栏进行刊登。这种方式吸引了一批作者的优质稿件。
经过三年的栏目建设,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专栏运行情况基本良好。为了了解“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专栏所刊文章的影响力和传播情况,我们选取了三个时间段对2011年1期~2014年3期这两个专栏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进行分析:
(一)公共管理专栏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
表1:2011~2013年公共管理专栏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
(二)应急管理专栏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
表2:2011~2013年应急管理专栏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
(三)专栏对刊物引用率和下载率的贡献
表3:2011~2013年所刊文章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
据此,推算出公共管理专栏对刊物的贡献率:
被引率贡献:2013年5月(0.306。-0.352。)/0.352。≈-0.131%;2014年初(0.743。-0.815。)/0.815。≈-0.089%; 2014年9月(1.167。-1.424。)/1.424。≈-0.180%
下载率贡献:2013年5月(137.645。-91.345。)/91.345。≈0.507%;2014年初(149.486。-102.758。)/102.758。≈0.455%;2014年9月(184.940。-142.863。)/142.863。≈0.295%。
应急管理专栏对刊物的贡献率:
被引率贡献:2013年5月(1.125。-0.352。)/0.352。≈2.196%;2014年初(1.75。-0.815。)/0.815。≈0.935%;2014年9月(2.393。-1.424。)/1.424。≈0.680%
下载率贡献:2013年5月(141.025。-91.345。)/91.345。≈0.544%;2014年初(147.923。-102.758。)/102.758。≈0.440%;2014年9月(158.951。-142.863。)/142.863。≈0.113%
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不难看出:两专栏中公共管理专栏的被引频次还不太理想,3个时段的指标都低于刊物其他文章的被引指标,但随着时间推移指标有缓慢提升;两专栏的下载频次都明显高于刊物其他文章的下载率(应急管理专栏下载频次略低于“公共管理”专栏),说明读者对专栏的关注度较高,有一定程度的学术影响力,但理论水平高、创新价值突出的文章还较少。
一个栏目的打造需要数年时间的检验,不能一蹴而就,指标的上下波动或渐趋规律也尚在观察中,也不能明确是否就一定会带来影响力的提升,还需要对栏目建设进一步把好脉。但如果没有一种“吃蜘蛛”的精神就不会有任何发展的机会,所以必须保持平和的心理,本着负责的态度,不断地尝试和创新。
(一)多途径邀约高质量稿件
稿件首先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的累积,才能带来质的升华,所以要想实现稿件质量的提高,需要扩大栏目的影响面,有一定的目标作者,具体可以考虑:
(1)通过网络、刊物连续刊登特色专栏征稿启事;
(2)通过以往作者传递本刊专栏动向、刊文特点、约稿信息;
(3)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文章的作者,主动给他们发去约稿函;
(4)查询相关研究机构,向他们发出约稿信件;
(5)邀请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担任专栏主持人并负责组稿。
(二)有效改善专栏评价指标
学界普遍认为,最能体现刊物学术影响力的指数是影响因子,而构成影响因子的重要指标是被引频次及其相关指标,如下载频次、被引广度等。所以,针对也能体现专栏影响力的这几项指标,应给予关注,定期采集,逐一分析,查找提升的方式方法。
(1)被引频次。最能体现专栏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
标之一即被引频次,而影响被引频次的主要因素是稿件的质量,以及所刊稿件是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被引次数高,说明稿件质量好,理论性强,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想要提高被引频次,必须挖掘期刊自身的优势,重视栏目的稿件质量,要选择有深厚学术影响力的,能广泛、持久地给予研究者一定学术指导的稿件。
(2)下载频次。下载频次反映了文章的传播量,表示文章被阅读或者被使用,是提高被引频次的后备要素。下载量大往往是文章题目较为吸引眼球,所反映的研究范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文章摘要也能准确地反映出论文的创新点。所以,想要提高下载量,编辑在编稿中,特别应注意这一点。
(3)被引广度。影响被引广度较为明显的因素是刊物能否反映出一定的学科特长,即特色专栏是否发挥作用,否则,在被其他刊物引用时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低频次的随机引用,使该指标反映出的数据会因为引用期刊总数和引用期刊次数被加权修正而显得较低。所以,要想扩大期刊的被引广度,必须注意栏目设置,栏目所刊载的论文一定要有新颖的研究视觉、研究方式多样、研究特色鲜明,从而扩大刊物的社会效应,突破学科限制。
质量和特色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纵观国内各家名刊,皆有特色专栏予以支撑,不管是《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巴蜀文化研究”,还是《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物流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的“资源环境研究”,以及一些普通院校学报,如《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的“中国盐文化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的“三苏研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的“信息法学”……都体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反观本校的两个特色专栏,似“特色”还不够鲜明,仅以学科为栏目,普适性太强,今后可在个性化的研究方面以及和本校优势学科的衔接上下功夫,尝试创办一些跨学科、多维视野的特色栏目。
总之,栏目有特色,不等于刊物有特色,特色也不等同于优质,要想提高刊物的影响力还需要做到:第一,依托所属院校的学术优势、地域优势,组织高水平的稿件;第二,瞄准基金课题,追踪前沿研究,反映现实热点;第三,认真执行编排规范,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这样才能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增强研究特色,改善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鞠德峰.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与选栏策划分析[J].编辑之友,2009(2).
[2]程郁缀,刘曙光.论文质量、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周启.6种职业教育专业性期刊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10).
[4]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许宣伟,刘波.理工院校社科学报提高学术影响力路径分析——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近3年发展态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6]唐秋凤.《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学术影响力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报,2013,26(5).
[7]袁翀.马克思主义类期刊学术影响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