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勇
薄荷既可药用亦可食用。薄荷茎叶有特殊清凉香味。中医认为,薄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提神解郁、止咳、缓解感冒头痛、开胃助消化等作用。
我国民间有许多薄荷食疗方法,用活薄荷可享受一个舒适清凉的夏日。
薄荷粥:鲜薄荷30克或干品15克,清水1升,用中火煎成约0.8升,冷却后捞出薄荷留汁。用150克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煮沸即可。
功效:清新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薄荷糕:取糯米、绿豆各500克,薄荷15克,白糖25克,桂花少许。先将绿豆煮至烂熟,再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
功效:清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
薄荷酒:取薄荷油10克,米酒、黄酒各50毫升,将薄荷油与米酒、黄酒兑在一起,早晚空腹饮用。
功效:清凉抗疲。
薄荷冰:用锅将4碗清水煮开,加入薄荷煮5分钟,放凉。将薄荷水放入冰箱冻成冰粒,咽喉痛或口干时取冰粒放于口中咀嚼,可收清凉利咽之效。
薄荷汤:将薄荷叶清洗干净,切碎,用开水烫一下,放少许盐,香油。
功效:解毒败火。
薄荷松香饮品:白朗姆酒(White Rum)90毫升,柠檬汁两小汤匙,胶糖蜜小汤匙,薄荷叶适量,松香叶6-8片,苏打水300毫升。玻璃杯中注入水,加入适量的白朗姆酒、柠檬汁、苏打水以及胶糖蜜,再放入薄荷叶和松香叶,使用搅拌匙等按压住香叶,会让味道更浓郁。独特的香草叶具有优雅香气和清爽感觉。
薄荷苹果醋养颜苏打饮品:苹果醋2/3杯,薄荷叶10~15片,迷迭香2枝,原味汽水500毫升,冰块、蜂蜜适量。锅中倒入苹果醋、薄荷及迷迭香,大火煮30秒熄火,放凉后过滤渣渍。杯中倒入1/4满,加入冰块及汽水,并依照个人喜爱调入蜂蜜,最后放上薄荷。味道柔和好喝,令人精神振奋。
薄荷饮品:新鲜薄荷叶少许,清洗干净,沸水冲泡,放入适量白砂糖,自然冷却。日饮3~5杯,饮用后通体舒坦,精力倍增。
薄荷茶:用薄荷叶泡茶喝,泡法同普通茶叶一样,饮用有清凉感,是清热利尿的良药。
薄荷鲫鱼汤:活鲫鱼1条,剖洗干净,用水煮熟,加葱白l根,生姜1片,鲜薄荷20克,水沸即可放调味品和油、盐,汤肉一起吃。每天吃1次,连吃3~5日。
功效:可治小儿久咳。
薄荷豆腐:豆腐2块,鲜薄荷50克,鲜葱3根,加2碗水煎,煎至水减半,即趁热食用。
功效:可治疗夏日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
薄荷鸡丝:鸡胸脯肉150克,切成细丝,加蛋清、淀粉、精盐拌匀待用。薄荷梗150克洗净,切成段。锅中油烧至5成热,将拌好的鸡丝倒入过一下油。另起锅,加底油,下葱姜末,加料酒、薄荷梗、鸡丝、盐、味精略炒,淋上花椒油即可。
功效:消火解暑。
薄荷火锅:薄荷叶1包(约1杯),元宵(花生、芝麻、红豆口味任选)1盒,新鲜鸡蛋4个,凤梨罐头1罐,糖1杯。准备两只锅,各放半锅水加热,将薄荷叶用滤茶袋包好,放入锅中煮约20分钟,取出薄荷包加入糖至溶化后改小火。另一锅水煮滚放入元宵1盒,打入蛋包改中火煮熟,元宵浮起后取出放入薄荷甜汤内,再放入凤梨片(等分4份),即可食用。可于下午茶时间食用,或做为餐后甜点配小饼干或小餐包食用。
薄荷洋蓟汤:洋蓟500克,蔬菜高汤1公升(4杯),柠檬汁1汤匙,盐及白胡椒调味,低脂酸奶油,打散1汤匙、新鲜薄荷切碎1/2杯。将洋蓟放在沸水中(水面要盖满洋蓟),加入1汤匙柠檬汁,煮20~30分钟,捞起洋蓟,待冷却后,剥皮并切细片;和蔬菜高汤一起放入食物调理机中打碎;上桌前以中火加热,并加入胡椒、盐;倒入碗中,淋上酸奶油,薄荷叶装饰即可。
薄荷茶香骨:排骨、薄荷、香菜、葱、辣椒、盐、味精、糖。将适量薄荷煮制成薄荷水。香葱与姜切成丝,辣椒、香菜切段备用。将精选的猪排骨切成小段,然后用薄荷水、糯米香茶水的混合水浸泡20分钟。把浸泡好的排骨段捞出,加少许自制的辣椒水、适量酱油,撒上盐、糖、味精,腌制15分钟。锅内放底油,将腌制好的排骨段下锅炸,几近脱骨时加入切好的葱丝、辣椒段、香菜段和姜丝等配料,配料炸干时排骨即可出锅。此菜香而不腻,有股淡淡的茶香。老幼皆宜。
薄荷蟹肉葱卷:大葱4根,蟹肉150克(罐头装、真空或冷冻),豆芽125克,胡萝卜200克,薄荷6根,盐、胡椒适量。大葱洗净,纵向沿一边切开,保留葱芯。将葱叶在加了盐的滚水中煮10分钟,沥干水分,冷却备用。豆芽在加了盐的滚水中浸2分钟,迅速沥干,过冷水,沥干。葱芯切成薄片,在加了盐的滚水中煮5分钟,沥干,冷却备用。胡萝卜去皮擦丝,薄荷切碎与豆芽、葱片、蟹肉一起放入大碗内,加入盐搅拌。将葱叶平放,切成10×15厘米的长方形。在每片葱叶上放一匙馅,卷起。上盘时淋上淡番茄汁或酱料即可。
注意:因薄荷含有芳香的挥发油,泡茶应加盖为好,无论是泡茶及煎汤时间都不宜过久,一般5~6分钟。由于薄荷药性寒凉,脾虚便溏者应忌服。作为入药植物,薄荷应在其生长茂盛时期采用为上乘,而叶片变黄或变红则不宜入药或食用。孕妇、产妇及幼儿应避免食用。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