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绪博
[摘 要] 数学教学的本质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数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内化数学思维. 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这需要从数学阅读抓起. 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阅读能力;数学理解;教学策略;数学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概括性的科学语言和工具,在自然科学和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这一大纲性的表述,完整地揭示出数学教学的本质目标,并将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提上了课堂教学的议事日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加强数学阅读,增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语言中展开探究,提升阅读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引导,忽略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出现解题障碍,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阅读的科学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必备的读题方法,由此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数学技能,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 营造情境,催生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充满畏惧感,害怕做题,厌恶数学背诵.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从阅读教学入手,合理利用一切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官能够处于活跃状态,给数学阅读提供足够的心理准备,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催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情境:请大家随便给我说一些数字,我能马上猜出这些数字能不能被3整除. 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给笔者报数,不少学生故意报出一些特别大的数字,如9876543,867891,有个学生想要为难笔者,报了一个七位数7285610. 笔者立刻指出,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 学生在惊讶之余立刻表示不服,笔者提示:你可以验证对错. 学生想要让笔者服输,赶紧积极地展开笔算,经过验证之后,发现结果没有问题. 这让学生无比佩服也无比好奇,希望笔者能将秘诀讲出来. 笔者故意买了个关子,告诉学生,这个神奇的秘诀就在数学课文当中,只要你认真读,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这个秘密. 学生立刻来了兴趣,打开课本寻找笔者所说的秘密.
以上教学,教师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不断好奇的氛围中探索究竟,由此产生了数学阅读的兴趣,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如《小学数学图形中的奥秘》《数学学习故事集》等,这些数学故事都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体味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催生学生的阅读动力.
立足审题错误,学会仔细琢磨
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审题错误导致的解题错误. 针对这些错误,教师要善加利用,借助审题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培养仔细琢磨阅读材料的习惯,由此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这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关键词
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因为忽略题目中的关键词,而理解出现偏差,导致解答错误.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工人要修一条长846千米的公路,5天修了170千米,照这样计算,再修20天能完工吗?大多数学生都做了这样的解答:先求出工作效率,即170÷5=34(千米),再根据总量=效率×时间,可以求出20天的工作总量为34×20=680(千米);再拿20天完成的工作总量和公路全程比较,680小于846,由此学生得到结论:再修20天不能完工.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忽略了一个关键词“再修”. 笔者让学生重新审视题目,学生发现,“再修”和“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数学意义,“再修20天”就是要将这20天加上已经修的5天,而“修20天”则表示是一共修20天,包括了已经修的5天. 学生认识到,仅仅多了一个字,题目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了关键词的重要性.
2. 排除干扰
在很多题目中,往往有一些条件是作为干扰条件,故意混淆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学生仔细琢磨,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学校共有184名师生参加春游,大游船每条可以坐26人,小游船每条可坐12人,至少要租几条大游船?针对这道题,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产生了错觉,认为既然条件中给了大游船每条坐26人,小游船每条坐12人,由此就将这两个条件都用上进行解答;一少部分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题目要求的是至少要租几条大游船,那么小游船这个条件就不必用上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错误的审题和错误的解答,认识到在题目中的有些条件并非必须要用的. 这需要反复琢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分清哪些是不需要的多余条件,排除干扰,养成严密的审题阅读习惯.
3. 删繁就简
在一些稍微复杂的数学习题训练中,经常容易出现繁琐的文字叙述. 这让学生无法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阅读效能较低,解答习题的能力大大减弱.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在一条长200米的马路上,小亮和小狗同时分别从马路的起点出发,当小亮走到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终点. 之后,小狗返回原路和小亮相向而行,遇到小亮后再跑向终点,之后再返回原路和小亮相向而行,直到小亮达到终点. 问:小狗从出发到小亮到达终点,一共跑了多少米?大部分学生看了这个题目,被这种繁杂的叙述给弄晕了. 实质上,这道习题的关键是要找出小亮和小狗之间的速度关系.
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仔细琢磨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从中筛选出关键的内容,学生通过画图(如图1)后认为,题目中隐藏着两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小狗的速度是小亮速度的2倍,小狗一共跑的时间等于小亮走路的时间. 根据这两个条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狗跑的路程等于小亮的路程的2倍,因而列出算式为200×2=400(米).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要删繁就简,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到关键.
形成认知结构,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认知结构入手,帮助学生寻找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引导:
其一,笔者让学生在数学材料的重点地方提问质疑.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笔者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定是两个数的和与同一个数相乘吗?此时笔者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除了两个数之外的三个数、四个数. 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局限于两个数的和与同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而且几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适合采用乘法分配律.
其二,笔者让学生采用缩句、扩句展开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习题训练的很多数学材料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认为多余的语言,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缩减;相反,遇到那些前后语义不太容易弄懂的情况,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扩充,这样就可以将内容梳理清楚,更容易理解数学材料中的数量关系.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这一内容时,习题中有很多表述非常简洁,学生往往找不到单位“1”,比如像这样的表述:增产了30%,降价20%等.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激发学生仔细审视:到底谁是单位“1”?谁比谁增产?将这句话扩充一下,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要素,顺利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以上两个方面的实践,能够给学生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建构数学阅读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本着数学理解这个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无论是有趣的数学故事,还是不同的数学材料、习题训练,都要从小处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规避审题错误,借助数学阅读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力,让数学阅读能力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