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万锁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成因与对策
于万锁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是多方位的。本文从语言、知识、心理、实践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四个典型表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关系,重点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语言障碍,多方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及其研究现状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文规定的项目之一。[1]具备这种能力的英语专业学生应该拥有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掌握足量的文化词语,能够借助英汉两种语言在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环境中自如地交流沟通,而没有任何不适之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认识不足,加之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思路尚未取得共识,导致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过分地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而忽略了中国文化教育,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早是由从丛提出来的。他发现,中国英语教学的各阶段普遍重视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缺乏中方文化及其英文表达的教学,致使跨文化交流难以实现。他认为,中国文化及其英文表达教学的缺失对国际交流的影响是“严重负面的”,“不能不说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2]。
文献检索发现,关于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多。这些论文依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王钏力、石志华两位学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表现是思想上轻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中国文化的英语词语欠缺。原因是对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认识不到位、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词语的学习兴趣不大。他们建议从意识教育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加大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力度;给学生提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3-4]二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邓文英、袄凡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四川省10所高校的50名英语专业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看法。结果发现,英语专业教师也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症”。二位学者建议英语专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要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或者专门增设中国文化课程,采取纯英语或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授课方式,课堂上要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有意补充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课外要有意积累中国文化知识。[5]三是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教改试验研究。郭佳以教改试验证明,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关注中国文化的意识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她指出:“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6]150总之,现有的研究认为,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症”存在于教与学两大领域,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的英语词语匮乏、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惧怕谈论中国文化、缺乏自觉关注中国文化的意识”,这些症状通过适当的调整与创新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前人的研究结论无疑对解决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症”具有参考价值。不过,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的论文。而这样的研究可以引起尚在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我国英语专业人士的注意,从而规避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负面影响。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及其培养思路
中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持有不同看法。国外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五个要素:①所储备的文化知识,这种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亲身参与获得;②跨文化情景中的实践能力;③价值观念与对待文化的态度;④文化学习能力;⑤对本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正确判断力。[7]我国学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8]70胡文仲教授则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能力。[9]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涉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语言表达能力与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10]以及跨文化背景知识和对目标文化的心理适应能力。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思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现有的研究主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采取不同的思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途径来实现,包括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以及挖掘英语课程和其它辅助课程的潜力[1,11],还可以利用课外学习途径,让学生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网络学习、模拟实践等手段加以自学。[9,12-13]在目标文化环境中,学生主要通过“实地体验来获得”[14]84。
3“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3.1中国文化英语词语匮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文化英语词语匮乏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是直接而又多方位的。首先,它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用能力,造成交际的不流利、不得体,谈话范围窄,甚至有话说不出的尴尬现象。由于交际者头脑中储存的中国文化词语不足,当面对英语本族语者时,在快速的交流中,不能迅速地从头脑中调出所需要的文化词语,势必会影响交际的流畅性。中国文化词语的不足也会导致交际者无法选择与具体语境相符的文化词语,情急之下,不得不进行释义,从而影响交际的准确性与得体性。中国文化词语的空缺定会迫使交际者有意回避某些话题,致使谈话者不能广泛而深入地谈论中国文化。纵然头脑中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他也苦于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
其次,中国文化英语词语的匮乏还会间接地影响跨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适应能力。背景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深入生活、亲身参与而得到,也可以通过阅读英汉语言材料而得到。而中国文化英语词语的匮乏势必会大大减缓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存速度,频繁地查阅词语的意义也会极大地削弱获取跨文化知识的热情,这或许是英语专业学生“认知和习得母语文化的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4]53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英语词语的匮乏令交际者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文化思想,使其觉得在他人面前丢脸。频繁地丢脸会使其惧怕谈论文化话题,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其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产生恶性循环。
造成中国文化英语词语欠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不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与积累中国文化词语的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3.2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是指,没有系统地积累足量的中国文化知识,导致头脑中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存在空缺,实际使用时,无法迅速准确地从头脑中调取出来,造成对所要传递的中国文化知识无话可说。
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现代语篇研究发现,无论是语篇生产,还是语篇解读,都需要两类基本知识:话题词语和话题知识。如果话题知识储备存有空白,纵使掌握了足够的话题词语,也会因调不出相应的图式而导致交流失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会严重阻碍交际者广泛、深入、准确、自如地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危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交际者还会形成中国文化交流恐惧症。
造成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学与中小学的中国文化教育断接,大学很少教或几乎不教中国文化知识;二是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不够系统,课时有限,不足以引起质的变化。比如笔者所在的院校只给英语专业学生开设2门文化课程:“中国文化概论”和“跨文化交际”。两门课程分别仅有16和32个学时。在这么短的课时内,怎么能够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足够的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呢?
3.3惧怕谈论中国文化的心理障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拥有这种心理障碍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具体表现是,惧怕和外国人谈论中国文化,故意回避此类话题。
惧怕谈论中国文化的心理障碍会对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适应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便会在谈话中感到非常不自信,担心、害怕的心理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无疑会影响谈话的质量。时间久了,会对所谈话题产生厌恶感,不愿意听、不愿意谈、不愿意学,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中国文化知之不多,有些甚至不知道中国文化涵盖哪些内容,加之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词语掌握少之又少,知道自己不具备中国文化的交流能力,一旦交谈,肯定会出丑。爱面子、怕丢人的文化心理又加重了这种恐惧感,导致学生“本来还会说的,也不会说了”。
3.4缺乏自觉关注中国文化的意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缺乏自觉关注中国文化的意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思想决定行动,学生没有关注中国文化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学习中国文化的行为发生。他们不能平等对待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误以为中国文化不如英语国家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就不可能高涨。这种错误态度如果不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定会使学生形成民族自卑感,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这种心理最终会使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变成“只进不出”的单向交流。
此类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思想上的认识误区以及外语教学上的引导不力所致的。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坚信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能够派上用场,而中国没有英语国家发达,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用处不大。此外,外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不够、引导不力、教育思路不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4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基本对策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四个典型表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危害是全面而深刻的,会侵害到跨文化交际所涵盖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能力的任何一个层面,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再结合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4.1系统开设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课程,强化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文化词语的传授
高校应该将文化课程切分为英语国家文化体系课程和中国文化体系课程两大类;同时使用中英文开设,中文课程重在传授文化知识,英文课程旨在教授文化词语,帮助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外文化;除了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之外,还可以尝试在与文化有关的辅助课程中实施文化教育,组织专家编写中英文两种版本的文化辅助课程,课堂上使用汉语教材,课外要求学生自学对应的英文教材。
4.2注重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多角度入手。首先,学生在思想上要养成关注文化知识和文化词语的敏感性。其次,要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一点上,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提的四点建议,对我们颇有启发。[15]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从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文化理论着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而文化实践则可以给学生以切身感受,迫使他们调整心态,逐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要求。
4.3加大文化实践的训练力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强化训练。当前那种光讲不练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国内的语言文化环境里,高校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如果条件许可,学生也可以走出国门,到英语国家的文化里进行体验、训练。
4.4着重解决中国文化的英语语言表达问题
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关键是要消除语言障碍。只要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当前高校要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承载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语言,教会他们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提高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7).
[3]王钏力.浅析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教学与管理,2011(10):107-108.
[4]石志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53-55.
[5]邓文英,袄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58-61.
[6]郭佳.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J].外语学刊,2011(3):148-150.
[7]Coperias M.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J].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9 (4):242-255.
[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10]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11]王静,王巧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345-346.
[12]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6.
[13]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14]Byram M.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Essays andRreflections[M].Clevedon,England:Multilingual Matters,2008.
[1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DB/OL].2014-09-24 [2015-09-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_2.htm.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ir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Solutions
YU Wansu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exerts a multifaceted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four common syndromes of English majors’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knowledge,psychology and performance,and their contributing factors as well.Then,four suggestions are purposefully proposed about how to deal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how to eliminate the language barrier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and how to cultivate English major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4-0093-04
* 收稿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英语专业公共课教学中中国文化词汇传授的可行性研究(GH-11014)
作者简介:于万锁(1966-),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外语教学、英文写作、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