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

2016-01-14 12:27丁文斌
学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丁文斌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今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语文课堂存在许多非语文的东西。这些非语文的东西掩盖了语文课的本性,淡化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课应走出误区,保持“自我”。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走出误区 回归本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129

认真审视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有许多病状。滥用多媒体、肤浅对话、教学目标迷失等问题比较普遍,课堂上浮光掠影,但实际效果低下。下面,笔者站在实践者角度上从学科的本体性、对话的深刻性、目标的明确性谈谈关于语文教学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思考。

一、走出“技术化”误区,让语文课回归本性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等特点,在语文课堂中被广泛使用,也带来不少亮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滥用课件,主客倒置,走进了“技术化”的误区,课堂由教师的“漫灌”走向课件“一统天下”,教师充当“播放员”“操作员”的角色。比如,有的教师讲授苏轼《明月几时有》,用一份设计好了的课件引领整堂课,首先是让学生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内容,然后让学生听课件中的配音朗读,接着出示字词注释与诗句注解让学生读。整堂课忽视了学生的朗读,没有把学生真正地带入到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去体会诗词的韵味和诗人深沉的情感,结果使学生由语文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变成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深刻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和语言训练提供帮助的,而把作为调节气氛的手段当成了教学环节。

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有效、有用,但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在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难点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用或制作课件,使效果最大化。比如《核舟记》一课,文本一再渲染核舟之小雕刻内容多而形象,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从文字中揣摩、感悟,是很难如愿的,学生也会索然无味。如果用课件提供多维画面,学生就会在直观的感受中领悟民间雕刻艺术的“奇巧”。如果课件是单纯用来替代教师板书、范读、重现文本内容和罗列问题,则最好不用。

二、走出“对话”误区,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个性交流

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体现了教学形式的人文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因素。一是视“教参”为权威,教师充当“教参”代言人。二是放不下教师的“主宰”地位,课堂变成教师与“优等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三是以浮泛对话代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个性交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确立了“教参”的权威地位,也确定了答案的唯一性,教学也只能唯“教参”是举。二是“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走不出课堂的主宰角色。课堂上有问有答,但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优等生,依靠他们来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使得大多的学生失去了对话机会,主体失衡,无法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三是教师误解了对话型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特点,过分放大了课堂的非预设性,不管问题有无思考价值,是否与目标一致,都一味“对话”下去,结果使得“对话”在目标的淡化中,随着无结果的争论走向无效。这种虚化了的阅读教学实质是一种“表演”,看似活跃,实则无味,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反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桎梏,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要想走出阅读课教学的低效,首要之务是在教学中强化“内容意识”“目标意识”,明确

“教什么”,走出对话教学的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一是重视文本的基础地位,在对话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即要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二是精心设计对话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好的话题应具有课堂支撑力,引导对话深入展开;要有思维激发力,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更应具备文本穿透力,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的方向性。三是要依托文本设计问题。设问要抓住学生的理解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既有思考的方向又有思考的兴趣。问题的创设还要注重知识的延伸,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三、走出“三维标签”误区,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目前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维度的目标很难完整统一的实现。往往顾此失彼,强调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却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达成;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又无法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看似能面面俱到,实则成为课堂作秀的标签。

走出这一误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也就是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总体要求设计教学流程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流程,也就是以文本为依托,以语文的工具性为目标,达到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再次,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要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一般不会作为一独立的教学流程来设计,最好能够依据文本内容、地方人文特色恰当处理。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阅读,强化听说读写训练,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中同构共生。下面以《沁园春·雪》为例进行说明。如范读时,解决“写哪些景观,有什么特点”,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材角度;朗读时,解决“看写景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感悟作者个性写作技能技巧;研读时,研究“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领悟作者独特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艺术表现能力。三种读法分别指向文本阅读的三个方面:写作内容、写作技巧、写作目的。这三个方面既是文本的理解,又是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以读为主,以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宽广的胸怀,进而引导学生抒怀。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或许更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当然,阅读教学并非一读到底一读了之,既要注意读的方式,更应教会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明白道理,掌握规律,从而培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走出误区,实现“自我”,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新的认识,并依托文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教学回归到语文学科的本真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步根海.发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J].语文学习.

[2]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有度教学: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说课之后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如何看待和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途离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