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雪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对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却像是“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自己的想法。本文中,笔者将展示一位教师的合作学习模式,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合作学习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全员学习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123
随着近几年深圳外来人口的逐渐增多,在深圳各个区内,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大班教学。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1]。笔者通过对深圳多个小学英语课堂听评课的观察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教师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狭隘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导致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极低。本文中,笔者将深圳X小学优秀教师H听评课的真实案例为例,来探讨大班教学下全员合作教学为主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同伴互助合作学习为辅的教学形式在小学低年段的实践模式。
一、组间竞争的全员合作
在大班教学背景下,教师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由于人数的限制,每组的成员数不会少于6人,小组的数量也在6—8组,这样就导致在展示合作成果的时候,只能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进来。由于组员的增多,有些学生就会趁机偷懒,坐享其成,导致学习资源的浪费。
组间竞争全员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是两人或者多人在全班学生的基础上做活动,但是教师利用提问或者在活动中的巧妙构思,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H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正是穿插运用了这两种方式。下面我以H老师上课的真实案例来说明组间竞争的全员合作的学习过程。
二、全员合作的实践过程
(一)准备过程——创建小组,彰显个性
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班级是松散的单个人的集合体。教师是班集体的代言人和制度上的权威。而大多数学生并不是集体的真正成员:他们在班级中既不起任何作用,又没有任何地位;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感觉不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义务和自豪,也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工作成就的尊重和赞赏……[2]在全员合作学习中进行分组的原因就在于儿童都有好胜心,进行组间竞争的全员合作,会激发他们的求胜心,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他们的组内合作。我进行课堂观察的三年级有48名学生。分组时,按班主任排好的座位,全班共分为八个大组,每组六人(图1)。在之后进的访谈中了解到,每个组的成员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但是在最开始分组的时候“异质”这个因素是考虑到的。H老师为了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每个小组各有一个独特的积分图案。
(二)教学过程——组间竞争全员合作
首先进行的是“我演你猜”,H老师屏幕上展示一个本单元的重点句型“Did you do or did not do …? Yes, I did. / No, I didnt.”首先H老师从八个小组中各抽取一个同学进行竞赛,一个接一个上台把他的动作表演出来,其他的同学用“Did you do or did not do …?”来询问,如果是正确的,那么表演的同学就用“Yes, I did.”来回答,回答对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分。
接下来,H老师展示了这堂课另一个重点句型“What did you do? I…”在这个环节中H老师采取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在以往的观课中,角色扮演是两个学生或是三个学生进行对话,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对话可能就不是那么热心,所以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次的形式是两个学生的对话,和以前的角色扮演没有什么区别,但是H老师提问环节的设计却别出心裁,真正实现了将全部同学带入学习。在对话结束之后,H老师并没有急于进行下一个活动,而是找其他同学回答角色扮演者的对话内容,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合作学习中,组与组之间没有交流是最糟糕的状况。但是H老师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最后的一个活动是情景模拟,H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虚拟的生活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H老师首先设定L学生的两个“外国朋友”要到某地去游玩,全班学生作为向导给他们出谋划策。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别发一张代表游玩项目的卡片,两位“外国朋友”会在组间走动,向组员提问。比如,当他们走到第一小组问:“Can we catch goldfish here?”若该组卡片是该游玩项目的话,组员回答“Yes”,然后“外国朋友”到下一个组询问;若不是,两位同学接着到下一组问,直到找到为止。这样的活动设计妙趣横生,几乎每位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至此,H老师的课程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组间竞争全员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走向高潮。
(三)积分过程——集体打分阶段奖励
在课后访谈中,H老师使用小组集体评价的办法引导小组成员从个人竞争走向互助与合作。建设小组、个性标志是开展组间竞争、全员合作学习的首要前提,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除了教师有效地组织引导之外,最关键的是如何评价,运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H者采用的措施是集体评价,就是每个组他们回答问题,当然是按顺序来,如果说整个组都回答不出来,那就下一个组。每堂课就会有一个评分在里面,积累到多少次然后就会有奖品。基本上一个月左右就会总结一次,奖励小组得分的前两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捆绑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他们进行小组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帮扶[3]。
三、竞争与合作同行
在一个优秀的教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会仅仅看到课本这一种单调的教学资源,同样在H老师的课堂也是一样。除了课本教材,春游照片、单词卡片、道具……很多都是H老师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讲授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课堂活动的多样性,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次在H老师的课堂上先后有不少于六次的课堂活动,组间竞争全员合作的学习方式适时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内合作,促使学生交流自己的知识,增加互动;组间竞争全员合作方式反过来又促进了组内合作,可谓是一举多得。在“度”方面,H老师的每个活动的重点都是穿插进行,不会重复地进行每个知识点,使学生保持新鲜性,保证了课堂的活力。
借用关文信老师的一句话结尾: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有冷与热、疏与密、张与弛的问题。偏执一端的教学都不是最佳的教学,唯有那些冷热相宜、疏密相间、张弛有度才是最上乘的教学,才是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中国教学,1998(5):48-50.
[2]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学教法,2004(8):30-36.
[3]童玉芳.从“合作疲劳”到“期待小组学习”——探寻科学学习小组建设的有效途径[J].学科新论,2014(8):103-105.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