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耻感教育的时代价值

2016-01-14 21:27隋宁
科教导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隋宁

摘 要 目前社会出现一些丑陋扭曲的道德现象,背离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相符合,影响着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加强道德耻感教育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可以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有新的提升,普遍形成道德自觉的时代风尚,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现代公民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耻感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2.037

On the Era Value of Sense of Moral Shame Education

SUI Ning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Currently some ugly social phenomenon twisted morality, deviated from the moral bottom line of society, and socialist values do not match, affecting the social 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Strengthen the moral shame feeling education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can make people's mental outlook and moral level of the new promotion, universal form of moral consciousness era fashion, so as to promot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odern citizenship , thereby increasing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s sense of moral shame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era values

道德耻感是个体或群体的人格尊严受到一定程度的某种损害或侵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基于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将社会中的“自我”向着“人之为人”的道德性,以否定“恶”或“非善”的方式来把握“善”的一种道德心理。它体现了人们道德情感之“向善”的内在规定性,反映出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将自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认识,同时也彰显着社会文化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约束力和控制力。

1 道德耻感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耻感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的古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耻感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作“国之四维”,即作为国家发展的四个基本道德要素,曰:“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管子·牧民》)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①其中“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顾炎武曾说“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道德耻感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引导人们树立知耻明辱的道德意识十分必要,因为公民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要通过道德耻感表现出来。强化道德耻感教育,实际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内生动力,以一种情感和心理相交融而成的价值标尺和价值准绳来衡量和规约人们的行为实践。

2 道德耻感教育是维系道德底线筑就精神家园的心灵基石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价值的追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和倾向:

第一,以假乱真牟取私利的背信弃义倾向。假的事物充斥着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为了牟取私利,以假乱真,背信弃义,挑战社会的诚信和良知。假冒伪劣的商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造假制假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甚至出现社会的精英群体。假文凭、假证书、考试枪手、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人们出于某种一己私利或是某个群体的特殊利益而故意歪曲事实真相,蒙蔽公众,不择手段。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公众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受到威胁,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愈演愈烈,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和依赖感,社会和谐存在隐患。第二,践踏公平正义的道德分化倾向。社会成员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不同,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生活成本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公平遭到破坏。一些本应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原则和规范,在裙带关系、亲友关系等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网的掩护下,出现各式各样违背公共原则和公德操守的行为,特别是升学、就业、升迁等方面,出现不公平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奢靡享乐的虚荣功利倾向。社会上存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正如有学者所说,“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导致价值理性弱化,社会关系物化导致道德情结淡化,个人膨胀导致集体主义虚幻化,享乐主义盛行导致艰苦奋斗精神边缘化”。②一些公共传播领域所生产的精神文化产品出现炫富、享乐的价值取向。社会上出现各种选秀活动,成为一些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成名致富的出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和扭曲,使一些青年人过早地承担了与其成长阶段不符的社会压力,形成了不健康的价值观和人格心理。第四,以丑为美的去人格化倾向。一方面表现为艺术目标盲目迷失。一些人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责任,生产制作的精神产品充斥暴力、色情、乱伦及其他低级趣味,使艺术的美遭到玷污。另一方面表现为审美标准骤然异变。以怪为美,以另类为美,以残破为美,以恐怖为美,以血腥为美,以丑陋为美,等等。第五,消解崇高迷失信仰的价值虚无倾向。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对信仰的执着于追求越来越淡化,人们正经受着精神家园的失落所带来的“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义失落”。③社会上很多人丢失了理想和信念,表现为精神空虚、麻木冷漠。有些人虽有信仰,但是缺乏正确判断和认知,甚至以讹传讹,危害社会。因此,在社会普遍形成知耻明辱的道德风尚,铸起社会道德底线,解决各种道德失范问题,是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以道德耻感教育守住道德底线,磨砺心灵基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家园。endprint

3 道德耻感教育是社会公民普遍形成道德自觉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社会各类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内省、道德责任和道德约束方面的自主意识,是人类基于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基础的道德自我认知,与“文化自觉”相似,它强调生活在一定道德环境下的人对自身道德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形成道德自觉是一个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不仅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而且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否真正取得实效。道德耻感教育是形成道德自觉的必经之路。换言之,加强道德耻感教育是形成道德自觉的重要途径。儒家所言的“耻”,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是“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基点。通过道德耻感教育,使社会成员普遍明确社会契约和准则,意识到思想行为与契约之间的差距,从而做出相应的修正和完善。正因为如此,道德耻感教育成为社会治理所不容忽视的关键。实际上,耻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心理制衡符号,道德自律和行为自律都需要通过它获得平衡。因为,人们对于“是”的判断往往通过与“非”的比较而获得,对道德的衡量也是有一个对“耻”的否定性衡量,从而获得对“荣”的肯定性认知,这些都是形成道德自觉的最基础的心理反应和情感体验。马克斯·舍勒从存在本体论角度出发对耻感的发生做出分析,认为由于人有不同于动物存在的精神,使人意识到自身与作为完满存在的差距。④这个差距我们可用弗洛伊德划分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来解释。耻感是对人格的自我实现的体验,因而,耻感的心理体验过程也包含着对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的融通。耻感根源于对天然本性的“本我”,通过现实社会中的“自我”的呈现与实现,与社会周围的普遍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相比较衡量,对于实然的“自我”与应然的“超我”之间的差距进行反思,并且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本真意义的探寻和诉求塑造理想的和谐自我。也即耻感的向度“打破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壁垒,开辟了‘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相连的通途。”⑤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道德耻感教育都具有强大的约束力。社会成员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由此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内化为群体文化的基本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人们心中普遍遵守的道德律。耻感退化不是文明进步的象征,而是文明退步的标志。⑥知耻而后勇,只有对于耻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和高度,才能使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走向成熟,成为支配社会成员和维系社会道德践履的自觉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教师理解性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研究”(课题批号:13YJC710044)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问题研究”(项目批号:ZTS201302)成果;本文系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人才扶持计划”成果

注释

①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2:611.

② 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③ 孙正聿.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64.

④ 舍勒.论害羞与羞感[A].价值的颠覆[C].北京:三联书店,1997:164-168.

⑤ 赵平安,高猛.耻感的向度与公民道德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8(9):75.

⑥ 舍勒.论害羞与羞感[A].价值的颠覆[C].北京:三联书店,1997:251.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