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ss的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王敏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以安徽省2013年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通过运用SPSS21.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2013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发展较为不均衡,对此,针对各地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法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王敏(199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2008-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创了建设美好安徽的新局面。但是,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因地区间的差异而导致发展不平衡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SPSS21.0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以期对安徽省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构建主成分分析法的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的指标的信息。
遵循指标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根据安徽省各地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笔者选取以下八项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表2为安徽省所辖十六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指标值。
表1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表2安徽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2主成分分析的过程
首先,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运算,以消除各类数据量纲关系等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使其具有可比性。得到的数据如表3所示。其次,通过spss软件中的分析、降维、因子分析,判断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由表三反映的数据可知,KMO的值为0.809,接近1,KMO的值越接近1表示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Sig的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表示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的特征根和主成分贡献率(见表4),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同时变量无丢失,故可提取主成分个数为2。
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成分矩阵,计算出主成分表达式的系数矩阵,从而得到主成分函数表达式:
F1=0.4 * Zx1 + 0.39 * Zx2 + 0.4 * Zx3 + 0.37 * Zx4 + 0.39 * Zx5 + 0.4 * Zx6 + 0.23Zx7 + 0.18 * Zx8
F2=- 0.15 * Zx1 - 0.09 * Zx2 - 0.09 * Zx3 - 0.31 * Zx4 + 0.01 * Zx5 - 0.06 * Zx6 + 0.62 * Zx7 + 0.69 * Zx8
最后,由表达式Z=0.7612*F1+0.19429*F2,计算出主成分综合得分。(见表5)
表3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表4总方差的解释
表5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主的
3结果分析
根据综合得分的数据(见表5)可以得出,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排序,南北差异较大,基本符合现实省情。合肥市的总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市,发展稳健,可视作第一类。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的得分都大于0,发展势头良好,可列为第二类。安庆市、宣城市、蚌埠市、淮南市、黄山市、六安市可归为第三类,其中除蚌埠市、淮南市之外的几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较为相近。最后,阜阳市、池州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属于第四类,属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
由主成分F1经正交旋转法得到的正交旋转矩阵可得出,其在变量x1、x2、x3、x4、x5、x6上有较大载荷;主成分F2在变量x7、x8上有较大载荷。合肥市的主成分F1的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其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发展地,因此,具有获得政策、资金等的优势,所以x1、x2、x3、x4、x5、x6的指标值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市。但是主成分F2的得分则为负值,而主成分F2是由变量x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变量x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确定,因此可以看出合肥市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仍有进步的空间。
在第二类城市中,马鞍山和芜湖市的综合得分位列第二、第三名,且主成分F1、主成分F2均为正。其中,马鞍山市的主成分F2的得分居于榜首,因为主成分F2的载荷为变量x7、x8,可知马鞍山市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都是全省最高。芜湖市的主成分F1、F2的值皆大于零,且综合排名靠前,可见综合实力较强,很具发展潜力,且发展较为均衡。芜湖市的地理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临长江,毗邻江苏省南京市,加之准确定位,有自主研发品牌。铜陵市以产铜等资源为自身特色,同样滨临长江,地理位置较好。铜陵市的主成分F2的得分大于零,但是F1的值为负,说明以F1为载荷的变量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处在第三梯队的安庆市、宣城市、蚌埠市、淮南市、黄山市、六安市这些城市基本上属于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的城市。各个地市的主成分F1的得分都为负;在主成分F2的得分中,只有黄山市和宣城市的分数大于零,且黄山市的主成分F2的得分位列全省第三。黄山市地处安徽省的最南端,以发展旅游业见长,城市基本无大型工业发展,主要贡献值来源于服务业。
从阜阳市、池州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的综合得分可看出属于第四类的城市发展稍显欠缺。其中,这五个城市除了池州市属于皖南地区,其余四市均属皖北地区。除阜阳市规模较大、人口数量众多以外,其余四市基本属于中小型城市。另外,池州市、宿州市和亳州市都是近十余年来才设立为地级市,因此,仍需积极探索适合本市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4对策和建议
“2013年,中部六省GDP127305.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2.4%,与上年持平。安徽省19038.9亿元,居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1.4亿元,居中部第4位。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18090.9亿元,居第3位;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居第5位。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23114元,居第2位;增长9.9%,居第3位。安徽省农民纯收入8098元,居中部第5位”①从上述资料可看出,地处中部地区、以“农业大省”著称的安徽省,在中部六省综合经济发展的排名不是居于前列,表现在人均水平较低、发展基础较弱,但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
如何制定有效适合的经济发展规划,首先需要以省情为出发点加以考量。安徽省因省内有淮河和长江经过,天然地将其划分成三个区域:淮河以北为皖北地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为皖中地区,长江以南为皖南地区。皖北六市分别为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境内多为平原,基本以发展农业为主。皖中地区位于江淮之间,含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和滁州四市。皖南地区多为山区,由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和黄山六市组成。由于各地区囿于地理环境、资源、政策等的限制,经济发展会有差异。因此,安徽省的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作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4.1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2013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安徽省只有3县1市榜上有名,分别是宁国市第74名,肥西县第77名,当涂县第80名,肥东县第85名。而安徽省有多个超百万人口的大县,“包括临泉、太和、颍上等17个县,土地面积3.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县域的32.4%;2012年末户籍人口2483万人,占全省县域的50.2%,占全省的36%。”②从数据中可看出,这17个县几乎占据安徽省县域人口的一半,其中除霍邱、无为、庐江、肥东这四个县之外都是属于皖北地区,而这17个规模较大的县仅有肥东县入选了中国百强县。
4.1.1优化农业发展
通过上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的经济进行分析可知,皖北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尤其是人均水平较低。皖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且人口众多,以至于经济带动力不足。但是超百万人口的17个县对全省的农业生产有着很高的贡献率,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不能让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皖北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在此基础上应当合理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科学技术,例如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与节水条件,改良中低产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提高农业附加值。
4.1.2大力支持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增长点,”③但是安徽省县域的民营企业发展未形成较大规模,远低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因此,应当借鉴发展成熟的县域民营企业的范例,根据自身特色,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例如,加大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的力度,大力拓宽融资渠道,为创业者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并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逐步促进县域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4.2促进消费增长
“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回落3.1和1.8个百分点。物价持续上涨。2013年,我省CPI上涨2.4%,比上年高0.1个百分点,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4.7%,对总指数影响超过六成。”④纵观2013年的分析数据,发现安徽省城市、农村的消费均较为保守,更倾向于储蓄收入,这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4.2.1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从数据可看出,安徽省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有待提高。省会合肥虽然各大指标远超于其他地市,但是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和农村纯收入的总得分为负值,不具优势。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最低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加快农村居民转移就业步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居民平等推介,公平就业,保障城乡居民实现同工同酬。”
4.2.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合理的薪酬机制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由于现阶段的医疗、教育等的成本相对较高,城乡居民会更愿意将储蓄作为首选,尽量减少消费的支出,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需要加大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4.2.3促进“信息消费”
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由信息时代所产生的信息消费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信息消费涵盖范围广,涉及到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管理消费等众多领域。”⑤当下各大网络电商的蓬勃发展,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在悄然转变。由于信息消费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完善和解决,因此,“必须大力提升信息产品、信息内容、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五大服务能力,增强信息消费服务的有效供给。”⑥
4.3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当前国内的区域竞争,更多的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增长极的竞争。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在集聚产业、集聚要素、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上述数据可看出,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经济处于领跑地位,加之地理环境优越,“为皖之中”,应当加强与其他地市的合作,发挥辐射作用,尤其是带动皖北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好的芜湖市亦可成为另一个较大的中心城市,带动皖南等地的经济发展。
【注释】
① 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② 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③ 参见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④ 参见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⑤ 参见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参考文献】
[1]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应用悖论研究[J].实践研究,2009(9).
[2] 刘中华,尹合伶.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6).
[3] 陶根苗.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9).
[4] 孟静,曹荣林.基于SPSS的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J].河南科学,2009(5).
[5] 李文田,王义民,刘明华,吕蕾,蚩志峰.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程度的聚类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6] 李创新,马耀峰,高军.基于SPSS的中国各省区旅游竞争力研究[J].软科学,2008(4).
[7] 陈涛.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责任编辑王慧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