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五行“火家族”范畴分析

2016-01-09 03:14庄梅云,郭瑨,贾春华
吉林中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类比

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五行“火家族”范畴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哲学的范畴。先哲们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物质木、火、土、金、水,并对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归类,其后经过不断地演绎、归纳、加工概括,将五行属性抽象出来。从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范畴观点,分析五行“火家族”的构成、家族成员各自的特点以及联系成员之间的相似性。《黄帝内经》中概述了五行类火的组成成员为南、夏、火、苦和心等,明显地是通过“火”的特征相似性类比联系而形成“火家族”。中医理论体系中心属火,将心的功能与“火家族”的特点相类比,因而中医的心功能具备了某些因类比推理而得的特点。据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上,中医五行学说更倾向是一种范畴化的方法论。

关键词:五行学说;家族相似性;类比;火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05.002

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5)05-0436-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

作者简介:庄梅云(1960-),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于认知科学的张仲景方证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张晔2014-08-16)

*通信作者:贾春华,电话-(010)64286994,电子信箱-Jiachunhua125@163.com

“Fire family” analysis based on family resemblance theory

ZHUANG Meiyun,GUO Jin,JIA Chunhua*

(Preclinical Medicine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Five-elements theor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the sage observed the five kinds of common material:wood,fire,earth,metal,water,and access to categorize things in daily life.Then after,through unceasingly deduction,induction and processing,abstracting the attribute of five-elements.From the 20th century,the famous philosopher Wittgenstein’s “family resemblance” category view,analysis the “fire” of five-element’ family structure,family members of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 and similarity between contact members.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which summarizes the members of five-element are south,summer,fire,bitter and heart,etc.,obviously,is through the “fire” feature similarity analogical contact to form a “family” of fire.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enter belongs to the fire,analogy the heart fun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e family”,therefore the cardiac function of TCM have some for analogical reasoning and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ly,we are not hard to understand,on the basis of huma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more worthy to the category of methodology.

Keywords:five-element theory;family resemblance;analogy;fire

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哲学的范畴,通过对木、火、土、金、水五行特征的认识及规律来认识宇宙万物。对于五行学说的起源有五材说、五方说等观点。先哲们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物质木、火、土、金、水,并对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归类,其后经过不断地演绎、归纳、加工概括,将五行属性抽象出来。当五材上升为五行学说后,就成了事物属性的概念。五行中每一行已经不仅能代表五材,更重要的是五行中的每一行构成一个固定组合形式,归纳了能代表五方、四时、五色、五味、五脏等多种功能属性的大类。

1五行学说与家族相似性

作为中医理论根基的《黄帝内经》,极大地受到了五行学说哲学观念的影响。《黄帝内经》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和推演事物,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统[1],并系统地概述了五行类火的组成成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黄帝内经》中将天、地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器官,如五脏、六腑、九窍等分属于五行,通过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认识人体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以及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治疗。五行理论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整体系统结构思想,用来说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生克乘侮关系[2],因此,五行学说也就成为了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3]。

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他从哲学概念探索范畴化,发现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的地位不是相同,而是具有一定的隶属程度以及不存在单一共同拥有的本质或核心。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一类型的过程,就是说某些概念与类概念(抽象性的总结性概念)的使用方式,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重叠、交叉(overlapping and criss-crossing)的相似关系,有时是总体上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4],维特根斯坦将这种相似性称之为“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后来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是原型范畴理论的雏型。

五行理论也存在如上的家族相似性,同属于一行的各种事物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五方说和五材说是现今公认的形成五行学说的两个主要源头,古人在五方说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配置,而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注重物质功能与特性的原始五行学说。传统中医医家吸取哲学五行进入医学理论体系,并完成五行生克关系的医学化表达方式[5]。(如图1)也就是说,“五行”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演变,木、火、土、金、水5个概念是经过重叠和交叉融合而成,“五材”无疑是五行的家族相似性的物质概念。从物质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五行理论起源于“五材说”。五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5种物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说法。由于相似性的多寡和认识的先后等因素,木、火、土、金、水五材成为五行中各行的典型成员,而对于五行理论中各行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五方、五味、五色等分别成为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图1 五行家族——属性相似性推衍

有研究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五行”,认为将万事万物归纳到木火土金水5类中是一种“同化”的心理作用,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系统内的过程。同化后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不单单是5种物质的属性,而是成为了木、火、土、金、水5大类的属性[6]。

2“火家族”重要成员的特征分析

笔者将五行类火看作是一个家族,命名为“火家族”。本文将以火为例,来探讨五行的家族相似性。

2.1五材——火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基于“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物质元素起源的五行学说正符合体验主义哲学自身认知理论的观点,即人类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以及语言系统的基础[7]。古人透过目视和身体体验的方式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而得知火的特点及其功能。在古人与火进行接触时,根据火的性质、功能提炼出火的特点,进而作为五行“火”的基本特征。火的属性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光明、温热、向上、毁物、味苦。

从身体体验上而言,对火性的认识,无论春夏秋冬,当人们接触到“火”的时候,首先是感知温度的变化。火性温热能令周围环境的温度提高,与水性寒凉形成一种对比关系。《左传·召公二十九年》中说:“火正曰祝融。”《晋书》也提及:“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融”字显示了温热力量,因此将火性“温热”作为火的第二个特点。

从动态上对火势的认识,《尚书·洪范》中说“火曰炎上”。炎的本义是指双重火,火光上腾。《白虎通疏证·卷四》中说“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火光熊熊气势向上与水的卑趋向下形成一种对比关系,因此将火势“向上”作为火的第三个特点。

从功能上而言,对火能的认识,在殷商时代,“火”是祭祀对象。有研究者认为,卜辞中“火”是“祸”的借字,殷商人存在火与祸相依的观念,“无祸”可变文作“无火”。[8]《尚书·盘庚上》记载:“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古人对火的初始认识可能源于森林燃烧引发的灾害。汉末刘熙的《释名·释天》中说:“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说文解字》火部释火为:“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表示火势亢进,高温条件之下可以焚烧毁物,因此将火能“毁物”作为火的第四个特点。

2.2五方——南关于五行的起源,主要有“五方说”和“五材说”两种。早在殷商时代,先民们就具有了五方观念,甲骨文中就有“东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南土受年”“王贞受中商年”等记载。无论五行学说是从哪种学说演化而来,将南归属于火家族,那么南与火之间一定是可类比的。

《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远取诸物。”成了古人认识世界与自身的重要手段与方法[9]。《白虎通疏证·卷四》说:“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白虎通疏证·卷四》说:“南方者,任养之方,万物怀任也。”火虽然具有毁物的本能,从另一方面,自火诞生后才有了饮食文化,极大地改变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如《韩非子》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才使“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可以利用火驱赶黑暗、取暖御寒等完全不同于所有禽兽,开始了一个新的文明。火逐渐成为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公羊传·襄公九年》中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将灾与火做了对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张景岳《类经》注说:“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的本能虽然具“毁物”之性,在正常状况下,火具生物之德。

从日照与植物生长的角度来看,南方阳光普照、枝叶茂盛、生机欣荣,生命活动力强是属阳的。“光明”是火的特性,因此,南属阳、属火,与火相似。

南、赤与火的相似点。如隋朝《五行大义·卷三》十四论配五色中说:“南方火为赤色,以象盛阳,炎焰之状也。”火是无固定形体,阳盛则色极红,所以为明耀红色。赤,《说文解字》也提到:“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大火燃烧,就是赤色。赤色是属于阳的,火也是至阳之物,赤与火二者也具有相似性。

2.3四时——夏四时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时间观念,空间与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方位的确定和时节的划分则是相辅相成。将夏归属于火家族并不直接来源于与火的相似性,更可能来源于夏与南的相似性。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对于天象的观察极为重要。竺可桢认为,新石器时期以来,当时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各民族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于他们,季节的运行是头等重要的事。当时的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一年的两个“分”点(春分和秋分)和两个“至”点(夏至和冬至)[10]。古人借助于圭表侧影(又称为立杆测影)确定冬、夏至,根据在一年中每天中午太阳上中天时,表杆投影的伸缩推移而判断,中午影长最短的日子就是夏至,最长的日子就是冬至。而要准确观测中午日影的变化必须首先准确确定南、北方。由此可知,时节的划分与方位攸关,南、夏有很多共同的属性,如温热,昼长夜短,任养万物等。《白虎通疏证·卷二》五祀中记载:“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对于处在中原地区的古人来讲,这些相似点的来源即是由于日照的充足。日照充足的地域光亮明耀,日照充足的季节炎热,因此,南、夏属阳、属火,与火相似。

2.4五脏——心远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医家就对人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体表测量和解剖观察。《灵枢·本藏》篇中具体指出,人体五脏的体积有大小,位置有高下,形状有端正偏倾,质地有坚脆等等不同特征。但是,了解了人体内的这些器官并给予命名,并不等于了解它们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换言之,了解了死人的“脏”,并不等于就知道了活人的“脏”。

因此,在中医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引进了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模式——五行,从人体整体生命活动出发,采用“比类”方法来间接认识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种以五行学说为基本模式建立起来的五行脏象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得到扩展应用[11]。五行火与五脏心功能的比类—“类火”在《黄帝内经》有如下的陈述。《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火曰升明……,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其应夏,其类火,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候炎暑,其政明曜,其令热,其藏心……,其养血……,其物脉,其色赤,其味苦。”通过火的种种特点及引申义来说明心属火。

解剖时古人很容易就会发现心脏似一个泵,通过血脉提供脏腑养分,这些都是和火的引申义“动力”“温煦”与心主行血暖身有关,故与火相类。火与人体的体温、发散的热气最具相似性,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由此联系心、血和火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靠心脏不停地跳动去供血供氧来完成的,心跳一旦停止,即表示生命的结束。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里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神明指的是精神意识,寓意心乃五脏六腑的大主,说明心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古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发现活动量增大时,汗水流失越大,进而将心、汗归属到了火的范畴。此外,《白虎通疏证·卷四》中说:“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耳为之候何?耳能遍内外、别音语,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火焰的升辉明耀可以辨明事物,如同耳的作用是辨别声音与语言,以此说明心相似于火象“光明”,均具有辨明事物的功用。可见,古代医家是应用五行之气类比人体脏气,认为火的特性与心相似,而将心归属于五行中的火。

3讨论

3.1“火”家族特点

3.1.1家族成员之间透过相似性联系家族相似性理论认为,范畴中的每两个成员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但两个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一定为第三个成员所拥有。而且,随着成员的增多,各成员之间共同拥有的相似之处亦愈来愈少,直至最后找不到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相似处。以“火”家族为例,如:夏季气候炎热、生长茂盛等现象与火有关。火焰色赤、向上特点与火有关。但季节和颜色之间并没有直接共同之处,两者是透过火性炎上,将夏与赤在关系上做了相似性联系。如:夏和心。季节与人体五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透过火性温热,将夏与心在关系上做了相似性联系。就是说,“五行”家族成员的扩展是透过成员之间相似性联系,并不是因共同特性而成为一类。(如图2)

图2 五行“火”家族——成员类比相似联系

3.1.2家族成员通过类比推理具有拓展性在“五材”的基础上,通过家族相似性的途径,对所能接触到的物质进行分类归纳,当它上升为五行学说后,就成了事物属性的概念,并且不断地扩大所涵盖的范围。如:火象“光明”引申为明亮、光彩、清晰,与隐晦的概念反义;火性“温热”引申为活力、活跃、生机旺盛,与寒冷的概念反义;火势“向上”引申为升腾、亢进、亢奋,与向下的概念反义;火的“毁物”功能引申为烧灼、燔灼、惊灼,与濡养的概念反义;火极“味苦”引申为能燥、能泄、能降。其引申义又再继续类比引申。如:《尚书·洪范》论述:“火者,赤色也。”赤属暖色,是太阳和火焰的颜色,它们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所以赤色又衍申为“热烈”“喜悦”之义。如此便扩大了“火”家族的涵盖范围。在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的人群,火特性虽然显而易解,但典型的原型代表却可能出现多样化,致使火原型认知有着明显的认知差异[12],这源于“火”的多重相似的引申义。

3.2“五行”具体应用于传统医学理论

3.2.1“心藏神,心主血脉”与火的探讨心属火,前文已经进行了阐释。火的主要特点“光明”“温热”等,相对应于人体五脏为心,心与火相应。在《吕氏春秋》记载,古时祭祀,以夏配肺,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来确定的。现今中医所用的心属火相配是汉代才出现,是依据五行之“性”而来。《尚书·洪范》说“火曰炎上”,是中医将五脏的功能与五行的各自特性相应,来找到配合点,形成的新配法[13]。就是说,《黄帝内经》阐述的五行配脏观是医家在医疗解剖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并进行修正[14],而得出心与火相应,归纳出心的生理功能。

“心藏神”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心与火的相似联系而赋予的功能。古人认为,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意识、精神、思维与心的关系最大。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论述“心藏神”更多是从心被病邪所扰而见意识不清,或精神失常,称为邪闭心窍。心窍通利则神清气爽,心窍为邪闭阻则神昏癫狂。又如心神安定,则睡眠安稳,心神不宁,则不能入睡。通过这样的相似性,古人很容易就认为意识与精神活动均由心主控。此外,中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对脑就有深刻的认识,认为脑是精神思维感知的源泉,可是并未提出“脑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的观点[15]。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意识与记忆和脑相关,但对于部分心脏移植患者“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却也无法提出科学说明。

“心主血脉”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属》论及:“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脉,血脉流行,则其志常喜。”心气充足则能化生血液,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心与血的生成虽然不存在生理学的相关性,但就血脉通路却是攸关的,因此心主血脉是“火家族”赋予心的,它是由于心被归属于五行火,而后将五行火如温暖、向上、长养等特性赋予心,进而作为心的特征来探讨人类的生理病理变化。

3.2.2苦与心的关系酸、苦、甘、辛、咸是中药的五味。关于“五味”的提出,可见于《尚书》《周礼》《礼记》《左传》等书。“五味”纳入五行模式,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16]。中医通过五味的配合,达到调和人体阴阳的目的。苦是五味之一,从相似性的观点来看,苦属火,火与人体的体温最具相似性。《白虎通·卷四》说:“苦,火味,火出入无形似气。”通过这样的类比,那么苦的功用一定和人体体温、温煦之气有关。因此《周礼·天官冢宰》说:“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但后世医家却少有从苦与气的关系上论述苦味的药物作用。虽然《素问·五脏生成》“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对其理解也大多是从五行生克的角度进行阐释。从中医五行理论来看,心属火,主血脉,能补养心火的苦味可以克制肺气,故而导致皮毛枯燥的变化。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在人体解剖中,血管与心脏相连,通过脉搏可以感受到心脏的搏动,那么有确定的证据可以证明血脉与心脏存在更密切的联系。因此,虽然苦与心,火与气具有相似性,但是中医理论中,更重视其对心的作用,形成了“心欲苦”“苦入心”的理论。

3.3近代对火的物理特性研究杜威说:对于不是从古代视角来看的人来说,经验是机体与它的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事件[17]。前文中,我们论述了古人对火的认识,是通过获取物象的时空变化,进而考察其特性而得出的,是火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那么,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对火家族的解读一定会涉及到火的物理特性、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法等。

3.3.1运动属性当代物理学界倾向于将物质统一于能量,所以火的物理特性既是同具光能、热能的能量,也是同具光波和热辐射的电磁波。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

3.3.2气体膨胀、上浮现象火是处于离子状态的气体,类似于气态的性质,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扩散性。火的可见部分称作焰,火焰正确地说是火的一种现象,其内部其实就是不停被激发而游动的气态分子,温度由低向高的扩散是火的势能转化为热能的原因。对于火焰向上的特性,根据气体的热力性质,温度越高的气体,体积变大(气体膨胀),密度就越小,因而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于是就上浮。

无论从火的运动特性或现象特征,从古自今,“火”都没有改变。在古人的生活环境中,只能观察物质燃烧的状态、现象及火的功能。如《尚书·洪范》中说“火曰炎上”,是古人对火性温热、向上现象的观察。《白虎通疏证·卷四》说“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在阴阳的分类中阳气的属性是动态,以此来阐述火的流动性和扩散性,这些特性或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观察及明白的,恒久不变。

3.3.3温度决定火焰的颜色众所周知,火是物质燃烧产生的光和热,必须有可燃物、燃点、氧化剂并存才能生火,三者缺任何一者就不能生火。不同的可燃物,会发出不同的光色。从燃烧的物质来看相对应的火焰颜色,木头的燃点是400~470 ℃,火焰颜色相对应的最低可见红色温度是475 ℃。由木头的燃点与发散的火焰颜色,可以推知《尚书·洪范》中说“火者,赤色也”指的是可以目视观察到的五材火,且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柴火,在这燃点及温度下发出的火光是赤色。

远古时代的生活模式,钻木获取火源即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先生热,后生火。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积攒足够的热量才产生火星,火星掉在易燃的引火物(如木材细碎屑)才会生出微弱的红火,而木屑的着火温度所显现的初始光正是红色。随着温度的提升,火焰的颜色也随之变化。假设古人生活在现代照明设备的环境下,是不容易发现火是赤色的,另一方面也是引燃火的方法已经更加简便了。

4结论

本文从家族相似性的角度对五行中的“火家族”进行了类比分析,认为“火家族”的产生是由其家族成员与五材之中的火类比得来,五行“火家族”的意义是综合了所有家族成员的特点构成。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属火,心的功能与“火家族”的特点相类比,因而中医的心功能具备了某些因类比推理而得的特点。据此我们认为,在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上,中医五行学说更倾向是一种范畴化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李海玉.《黄帝内经》之“火”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308-310.

[2]苏颖.中医运气学认识方法的特点[J].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43-1045.

[4]WITTGENSTEIN L.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8.

[5]陈吉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MA Z,JIA C,GUO J,et al.Features analysis of five-element theory and its basal effects on construction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34(1):115-121.

[7]VARELA F J,THOMPOSN E,ROSCH E.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M].李恒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7-159.

[8]罗琨.殷墟卜辞中的“火”:兼说“去火”[C]//王宇信,宋镇豪.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62-163.

[9]贾春华.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4-167.

[10]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天道与人文[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8.

[11]刘可勋.中医五行藏象体系的形成及其方法论意义[J].中医研究,1991,4(2):3-5.

[13]邓铁涛.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2):83-88.

[14]王鹏伟.中医学与取象比类[J].吉林中医药,2009,29(7):573-575.

[15]廖若莎,何军.再议“心主神明”[J].吉林中医药,2005,25(4):5-6.

[16]书大文,孙华妤,徐江雁.《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154):289-291.

[17]IHDE D.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猜你喜欢
类比
比较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难点问题的处理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尤金尼亚蝴蝶”中的类比与变形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
浅谈初中化学中的概念教学
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