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飞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数学以其枯燥、抽象的特征,让很多学生敬而远之。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发现、研究、探索数学的兴趣呢?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是当下高效课堂的手段之一。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加一加、改一改、变一变、画一画”等策略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思维,在突破重难点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模型,发现数学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数学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0-0063-04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良好的情境对教学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一,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对知识本身的接受,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二,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有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第三,情境增加了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数学以其枯燥、抽象的特征,让很多学生敬而远之,望而却步,最后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发现、研究、探索数学的兴趣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是当下高效课堂的手段之一,所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在突破重难点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模型,发现数学本质。
一、加一加,为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循环小数“谁爬得快”一课。在解读教材时,发现:蜘蛛3分钟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只要粗略一看,就可知道蜘蛛比蜗牛爬得快。情境图的主题很难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循环小数”这一核心知识。学生嘴上不说,心里就会嘀咕:一看就知道蜘蛛爬得快,还算什么呀。
为了使情境图和主题相符,也让循环小数的学习更具挑战性,为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空间。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这个情景图中“加一加”,添加了一个情境图。“乌龟7分钟爬行6.2米”这一情境,还是书上的数学问题:“谁爬得快?”,思考的价值就充分凸显出来了。
首先,添加后的情境图让主题更加鲜明。乌龟7分钟爬行6.2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学生不能仅通过观察就能得出谁快谁慢结论,继而把学生引向探究“循环小数”之路。
其次,添加后的情境图让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蜘蛛的爬行速度为73÷3=24.333……,解决了循环节是一个数字的情况;蜗牛的爬行速度为9.4÷11=0.85454……,解决了循环节是两个数字的情况;乌龟的爬行速度为6.2÷7=0.8857142857142……,解决了循环节是多个数字的情况。三道题包含了循环小数的所有类型,为学生建立循环小数完整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再次,添加后的情境图让估算变得有价值。在教学时,增加“估一估”环节,学生能很快估出蜘蛛的爬行速度大于24,乌龟和蜗牛的爬行速度都小于1,可知蜘蛛爬得最快,却不能判断乌龟和蜗牛谁爬得快。为了探究乌龟和蜗牛的爬行速度,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这节课的主题。
运用“加一加”的策略,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享受成功的乐趣。在不改变原有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增加适当的知识情境,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让知识点更具挑战性,为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空间,这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材情境图的基础上“加一加”的奇妙之处。
二、改一改, 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是靠老师讲明白就能会的,真的是靠学生的发现和创造而得出来的,也不是外界在一瞬间能够改变的。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创造。
例如,小数加减法“购物小票”一课,教学流程如下:
(一)按照教学内容
1.出示情境图,先算一算酸奶与饼干的总价,再用减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
(2)集体交流,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4.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练练评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但是,学生不感兴趣,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通过对单元的教材分析,发现几个知识点都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通过研讨,我觉得只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情境图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修改,加大信息量,就能把一个单元的知识整合到一节课中,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修改后的教学流程为
1.提一提问题,列一列算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修改后的购物小票,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1提出的问题是:
(1)1瓶酸奶和1包饼干一共多少钱?
(2)1瓶酸奶比1包饼干少多少钱?
请同学们帮助我解决这两个问题。
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列出算式,请一学生把算式写到黑板上:
1.25+2.41 2.41-1.25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好,那你们看到这张购物小票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班里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生2:1支钢笔和1个练习本一共多少钱?1支钢笔比1本练习本多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13.7+4.75 13.7-4.75
生3:我想算一算买文具用了多少钱?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
生4:我想算一算买哪两样东西花的钱最多?
生5:我想算一算买哪两样东西花的钱最少?
生6:你们觉得找回来的钱对不对?
……
问题越来越多,黑板上的算式也越来越多:
13.7+4.75
1.3+1.25
13.7+4.75+1.3
1.25+2.41+13.7+4.75+1.3
(1.25+4.75)+(13.7+1.3)+2.41
25-1.25-2.41-13.7-4.75-1.3
25-(1.25+2.41+13.7+4.75+1.3)
25-(1.25+4.75)-(13.7+1.3)-2.41
……
由于提供了较多的数学信息,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性质。
2.算一算得数
师:列了这么多算式,该怎么计算呢?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兴致盎然立刻行动起来了。有的以整数加减法法则作依据,有的悄悄打开书本,想从例题中得到启发,有的拿起笔凭感觉就做……学生尝试着、轻声讨论着,最终学生不仅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把整数的运算定律运用到了小数的计算中。
一张小小的购物小票,运用多媒体技术略加改动,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同时赋予了枯燥的计算教学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变一变,促抽象操作的内容形象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生活中关于数学的素材引入课堂中,用生活中形象化的事例化解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上的“合格率”这堂课时,我在教到“小数如何换为百分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先向右移两位”这一教学重点 ,多媒体技术课件出示刘翔夸栏的片段,紧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上,刘翔变成了小数点,栏为数,刘翔跨栏变成了小数点的移动,学生观看后感触颇深。我还让勇于表现的学生上台当小数点,表演跨过这两个数;座位上的学生也没有闲着,伸出手指当小数点,在本子上写上两个数玩跨栏。这个小小教学片段,给静静的小数点以生命,让学生随着它动起来,让他们记住并理解了“小数化百分数先移小数点”的含义 。
课堂教学中,把枯燥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地表达时,正是展现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数学是生活,生活是实在的,也是有灵性的。把小数点“.”、百分号“%”与“刘翔跨栏”巧妙结合,学生学得轻松,效果不言而喻。
又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一课时,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课文原图)
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改变摆法,数一数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列举了9种摆法。随着学生的一一列举,在多媒体课件上依次出现9种摆法,这些直观形象的摆法,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他们又想出了8种摆法。学生看了课件上的17种图以后,拓宽了摆放的思路。(见下图)
在学生不断地“想并且回想、思并且反思”的思维碰撞中,透过操作的现象而发现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及时对操作进行层次性地提升,让学生离开具体的学具,在头脑中“构筑”起抽象的操作模型。
四、画一画,引领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的多数概念都没有准确的定义,而是用描述的方式,以直观形象的状态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透过现象来“挖掘出事物的个性特征,显现出数学的本质。”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创设了寻宝情境:“宝物距离你的左脚3米”。用一厘米表示1米,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们的想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一个点、2个点、3个点、8个点、16个点……看了以后,学生有的惊讶,有的惊喜:圆!
圆到底是什么?学生虽然能从圆形物体上把“圆”移植了下来,但是,他们对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光滑、曲线、封闭图形等直观认识的层面,没有从数学的本质上真正认识圆。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儿童用逻辑方法组织活动的能力有着一个持续但并不连续的发展过程。
在最初阶段,他们通过手、眼以及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通过主动的反思,就会客观地描述这种低层次的活动,从而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教师要借助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特点,引领学生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感性走向理性,让学生慢慢“走进”数学,从而逐步“逼近”数学本质。
上述通过形象的寻宝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和不断地尝试中,通过对汇报“作品”的观察和思考,随着点的增多,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从而揭示出圆的数学层面的本质属性。
以上这些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都很简单,但是很实用,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使繁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