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攀
摘 要:在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赋予小学语文课堂的使命和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小学语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地位,明晰逻辑层次,创建有效途径,为帮助广大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0-0023-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的本质体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向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基础学科,应该首先担负起培育和帮助广大青少年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责任。
一、认识小学语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地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首要课程目标就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占据特殊地位。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学科德育方面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一)经典课文蕴含民族精神
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突破眼前时空的束缚,感受百年积淀的思想精华和精神传承。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文出自《史记》,全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又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阻挠、要挟和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使帝国主义的美梦破灭;《怀念母亲》中的季羡林虽然身居国外,但对祖国母亲依然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之中。
(二)综合实践引领道德责任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教版从第二学段开始每学期都安排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交流、学会合作的能力。
例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二板块的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于小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个研究报告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将全班学生根据家庭住址、喜好以及平时的交往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先确定主题,再开展研究,然后撰写研究报告。这样的方式促使孩子们既学会分工,又注重合作。和谐、友善的氛围也因此在班级里形成。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这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三)作文训练提升明理水平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写作能力是学生终生都需要的一种能力,是他们表达思想、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作文教学也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作者肖复兴在文末发出这样的感叹:“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叶圣陶先生的人品,即待人热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叶圣陶先生的的文品,即写文章认真仔细,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确,“作文”与“做人”是高度统一的。
设计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能对学生进行直观的价值观教育。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行文中感悟生活,提炼精髓,从生活小事中发现真善美,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二、明晰小学语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逻辑上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制度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集体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个人层面。这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有机渗透。
(一)国家层面:引领学生明确国家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崇高的理想往往和国家的理想是一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富强紧密地结合起来。
例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此时,周恩来的理想已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正是有一大批像周恩来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终生,才有中国现在的繁荣昌盛。
因此,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从小立大志,勇于攀登。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才会有目标,有动力,向着理想前进。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树立了理想,并且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连为一体,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社会层面:引领学生明确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理想社会目标。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内在动力才会充分涌流,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迸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例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讲的是作者回忆了三十四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鲈鱼。此时距离鲈鱼捕捞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当时“我”对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使我获得终身难忘的启示:只有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长大才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钓鱼的启示》的作者尽管是美国人,但是文章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方面也是不谋而合的,该文中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利用此类课文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规则意识,不为名利所诱惑,能够让学生从小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个人层面:引领学生明确行为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是指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性等方面,强调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一层面有较多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明确行为准则,践行道德标准。
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中,钱学森抛弃金钱、名利、地位,毅然回到祖国,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张思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这是“敬业”的表现;《中彩那天》一文中的父亲把已经到手的大奖——奔驰轿车还给了库伯,这是“诚信”的表现;《唯一的听众》一文中,音乐学院教授为了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装作“聋子”,用善意的谎言成就了“我”,这是“友善”的表现。
一个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有所体现。只有每个人都践行和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才可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所以说,个人行为准则的落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之本。
三、创建小学语文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指出:“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系统完善地落实国家主权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12个词,24个字,小学生应该能够很容易地背诵下来,但是要让它们进驻学生的大脑之中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机渗透。
(一)在讲解中初步感知
对小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抽象的事物,深奥难解。再加上这些年“应试教育”的盛行,使很多孩子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词语缺乏具体的了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学生对“帝国主义”一词产生了疑问。据词语解释,其定义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而此时,学生又对资本主义产生了疑问。何为资本主义?在我给学生做了简单的解释之后,学生又继续发问了: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什么叫社会主义呢?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不能因为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而搁置一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心的讲解。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到的12个词语,教师必须进行耐心的解释。比如“富强”,应该是国家既要“富”又要“强”,而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离富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青少年一代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在合作中理解认同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老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不一定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特别是在价值观取向方面。此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开展探究,就会扭转乾坤,让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例如,原浙教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教学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肯定违背了吴承恩的本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白骨精的 “孝”已经违背了伦理道德,这种“孝”也是要受到谴责的。
因为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加以引导。比如对于“诚信”的理解,有学生会简单的认为“诚信”就是不说谎话,待人真诚。但这种理解肯定太过单一,在学习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善意的谎言”其实也是一种友善的表现。
(三)在体验中践行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后,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践行,去内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管小学语文的特性使学生参与实践的功能较弱,但是也需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践行而获得领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及背景。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阅途径,了解到圆明园的毁灭除了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从而也理解了国家只有“富强”,才能不被欺负的道理。甚至有学生了解到,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带的路。一个典型的卖国贼引起了学生的共愤,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课堂承载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亲身践行获得领悟则是无限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力求做到知行合一,让社会的正能量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方面。而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找准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让每一位学生自觉践行,共同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徐 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小学品德课堂[J].中小学德育,2014,(12).
[2]周忠辉.挖掘化学德育内涵.实现教书育人统一[J].杭州教育,2014,(4).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