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璠 杨泗管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96-01
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这些差异性就更加明显。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困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对此,我们有如下教学体会。
一、突出生活素材,让“学困生”树立学好数学的意识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我们只有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才能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以及深入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生活素材”吸引“学困生”的眼球,让他们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走。同时还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来改变“学困生”的学习观念。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为了使“学困生”更好理解“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立定跳远”,从而理解“0”的另一种含义。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增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到处是数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困生”主动学习数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同样,如果“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萌发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而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事例激起“学困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同类项》一课时,课前我们预设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吸引“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中,“学困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增强了参与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关注个性差异,让“学困生”每天都有成就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学困生”也有个性特征,教师只有针对具体学生具体分析,才能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天都有进步。例如,同样是数学“学困生”,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智力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学习成绩,有的是因为上课爱开小差,有的是因为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等等。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符合“学困生”学习特点的作业,从而让他们能在每天的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进步,获得成就感体验,进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喜欢上网(这也是部分“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于是就让这些学生利用电脑完成课后作业,并且明确规定,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网上请教老师和同学,或自己查询解题方法。这种作业形式受到了这类“学困生”的欢迎,他们为了完成作业,就没空再去看作业以外的东西,从而慢慢改变了上网玩游戏的习惯。
四、加强成就体验,提升“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困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知识理解、解题运算、知识记忆等方面都存在困扰,所以他们常常受到来自数学学习的挫败感。新课改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改变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想方设法增强“学困生”的成就感体验,让他们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要让“学困生”获得学习成就感,还需要教师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学《平均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有进一步了解,体验平均分的方法,我们可以开展合作学习的游戏:分卡片。教师先分组,确保每组搭配合理。然后在盒子里放入一些卡片,让学生在盒子里取出一把后对它们进行平均分配(一般由学优生提出平均分的做法,由“学困生”来具体操作,中等生则负责记录)。学生如果能够将卡片分成3份、4份或5份,就可以得到相应的3分、4分、5分。最后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这个游戏要求“学困生”认真听学优生的指示再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就会对“怎么分?”“还有哪种分法?”等产生认识,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解决疑惑。这个过程就是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困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加深刻,也体会到动手操作带来的成就感。
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困生”“脱困”。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