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视野下的作品研究

2015-12-31 08:35孙亚琼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

孙亚琼

【摘要】2014年6月8日晚,“水样年华—老锣民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成功举办。老锣的作品无疑为中国的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国际化的中国音乐。然其作品《相思林》就是在延续中国音乐固有思维的基础上,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可以说《相思林》走出了一条民乐创作的新路,其曲调抒情、细腻,节奏动感,让人听之流连忘返,是近几年民乐中少有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老锣 《相思林》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22-02

老锣(Robert Zollitsch),1966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老锣在中国传统音乐根基上,以独特的音乐语汇,多层次的音乐结构,创作了大量民乐室内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是中国新式音乐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当下中国乐坛,民乐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多困惑。近年来一些有影响的民乐作品,常常在快速演奏的超难技巧上下功夫,演奏上倾向于提琴和钢琴,对于音乐发展则采用西方音乐的发展手法,整体效果既赶超不过西方音乐,也远离了中国传统。2014年6月8日晚,“水样年华——老锣民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这是老锣(Robert Zolitsch)人生中的第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他在这场音乐会中呈现了其近年来创作的十首民乐作品,其中作品《相思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延续了中国音乐的固有思维

老锣音乐作品很宝贵的地方是延续了中国音乐的固有思维去创作、构思作品。我认为这一点恰恰切中了当前民乐创作之弊。不同国家、人种、民族、地区的音乐,往往具有特定的思维。如非洲音乐的节奏、西方音乐的立体多声、东方音乐的线性曲调等。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常表现为:横向的旋律线条,对音腔及韵味的特有追求,“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对仗”、“句句双”、“鱼咬尾”、等发展手法,延绵不断的形态特征等。

作为西乐出身的外国作曲家,老锣对上述状况很了解。他认为:“中国的作曲家绝大多数都在创作西方音乐,虽然也有少数人号称作品中有中国元素,但实际上音乐本身还是西方音乐”,老锣在整场音乐会中贯穿着对中国风格、中国气韵的追求,其作品常釆用线性思维,充分发挥了中国民乐的旋律特点,曲调多为五声调式,音乐的发展手法则更多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渐变、延绵不断等特点,又通过声部配合、线条交织等方法增强演奏的技巧与音乐的丰富性。当然,老锣的音乐中也使用了和声、对位等手法,我们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世界音乐或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的痕迹,这使其音乐更像某种混合风格的东方音乐,但中乐的思维与对中国文化精神脉络占据着主导地位,作曲家努力通过各种融会贯通的手法,来表达他所追寻的中国音乐的旋律和韵味。

二、将中西方音乐相结合

努力把握中国音乐固有气韵、精神的老锣,写作过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与此同时,他也特别青睐民族室内乐,小型乐器的组合更容易彰显中国音乐特点。整场音乐会最少的乐曲仅有两件乐器,最多者也不过七八件,这一点把握住了中国民乐的精髓.《川流不息·洞天·绿色的风》由三台古筝演奏;《如同你我》为与手风琴的组合;《相思林》为扬琴、笙与大提琴的组合;《侠心飞白》由琵琶与弦乐四重奏完成。音色的不相融是最困扰中国民乐合奏的地方,老锣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就《相思林》来说,《相思林》将扬琴的点状、大提琴的线状、笙的面状三种乐器的特色发挥到极致。在乐曲的进行中,扬琴大量采用十六分音符,把那种如泣如诉、在繁杂的社会中奋斗,并渴望着得到本该拥有一切的感觉,能让听众身临其境。大提琴的运用很值得称道,大提琴是迄今为止整合进民乐队的最成功的西洋乐器。它的音域正好弥补了民乐器缺乏低声部的弱点,宽厚、温暖的音色也能拉奏出很多优美的主题。而笙的高音旋律,则使这首曲子增添了几分梦幻般,耐人寻味的感受。乐曲末尾三种乐器编配层层递进,旋律交织融汇,好像太阳冲出了黑压压的乌云,把缕缕暖意洒向人间,积极向前的情景。老锣的这种对不同乐器语言与演奏技法的精准把握,源自多年来学习民乐与创作演出的实践经验。他总是创作完作品即付之演出,演出后根据现场效果不断修改完善。感觉是等不来的,必须不停地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这也是老锣民乐作品成功的又一因素。

三、音乐具有可听性

老锣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老锣是德奥专业音乐体系训练出来的学生(1992年柏林音乐学院毕业),但未陷入西方先锋音乐思维对音乐创作的束缚。陈其钢曾在致年轻人的信中尖锐地指出:"西方现代音乐已经丧失了50年前所谓先锋派音乐的那种革命性,当年的革命派们一旦进了城、掌了权,就千方百计将自己的标准从理论到实践变为亘古不变的教条。……不与人沟通的音乐只能死,老锣是体制外的人士,这样更能发挥其创造力,作曲家可以直接面对音乐。老锣可以在音乐中表达他所認为的美,他所追求的中国文化与情感,而不去理会这样做是不是“技法落后”、“追求音乐美太俗”、“这样写拿不上奖”,我认为这是老锣大胆的地方。其《相思林》正像标题提示的那样,是一首优雅的乐曲,曲调抒情、感人、温柔、细腻,旋律感很强,优美得如同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影视插曲与配乐。其音乐作品的可听性一方面体现在曲调的抒情、细腻与优美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律动性强、快速动感的节奏上。又如琵琶曲《侠心飞白》的后半部分,琵琶与弦乐连续的前八后十六动感节奏将整个音乐推向了高潮。作品中的“动”与“静”的两个特点的结合也就形成了老锣音乐创作的两极,使得其音乐在可听性的前提下形成了一 定的张力。

就音乐会现场来看,老锣的作品确实受到了演奏者和观众发自真心的喜欢。你能看到音乐家们演完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及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老锣作品和自己所做事情的认可。他们像是在享受音乐,在和观众交流,而不仅仅是礼节性的鞠躬微笑。

四、结语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很多外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的创作做出了贡献,如阿甫夏洛穆夫、齐尔品等,然老锣正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是一个异文化者,游走于中西之间,在西方世界他是痴迷中国音乐的作曲家,在中国他又是一个外国人,所以在民乐的创作道路上,他的同行者并不多,不过这些都掩盖不了老锣的才华和他所探索的中国民乐道路,他说:“中国音乐终将走向世界,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中国音乐家最初的目的,不应该是登上国际舞台或斩获国际音乐奖项,而是应该抓住中国的文化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属于自己的声音。之后在中国找到它的听众。只有这样,才能开始考虑这种声音是否适合走向世界。同时,避免教条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新的音乐体系的发展不应该是被决定或控制的,应该被人们支持。这种支持需要全面的,也需要给不同声音留出空间。中国是文化多样化的国家,所以中国的音乐也要发展出不同的声音和类型。一个独特声音的发展需要时间,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它机会发展壮大。我确信,只要它植根于发展中国新音乐特点,中国音乐将会走向国际。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参考文献:

[1]王基宇.现世文明和亲:老锣与龚琳娜的“中国新艺术音乐”[J].艺术界.2014.04.14.

[2]老锣.复制西方音乐不是国际化[J] .中国艺术报 2015-04-17.

[3]老锣龚琳妇阴各携手同台[J],京华时报.2014.05.28.

[4]陈其钢.“不与人沟通的音乐只能死亡”—致年轻一代[J].人民音乐.2004.11.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美国社会中苗族移民的文化融合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解读美剧流行的文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