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乡土景观挖掘与营造研究

2015-12-24 01:48李海霞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郁 敏 李海霞 王 磊

(1.中原工学院 信息商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464;

3.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基于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乡土景观挖掘与营造研究

郁敏1李海霞2王磊3

(1.中原工学院 信息商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464;

3.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营造有利于解决城乡千篇一律的问题。将以河南省为核心代表的中原经济区乡土景观元素,划分为以天、地、木、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元素,以及反映地域历史和精神的人文环境元素两大部分进行挖掘与整理,并试图对新型城镇中居住区、道路、公园等就乡土景观在如何表达与营造方面提出系统观点。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土景观;挖掘与营造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发以及2012年1月《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的正式批准后,中原经济区建设序幕全面拉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发展浪潮已涌起,特别给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在营建过程中,为避免日益严重的“拿来”和“舶来”印记,使得城乡景观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乡土景观”的挖掘与营造无疑成为体现地域文化、搭建情感交流平台、丰富设计思想和内容的设计趋势。

1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

相对于外地或异域景观、城市景观、高雅景观,通常将乡土景观称为地域性景观、乡村景观和寻常景观。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乡土景观的概念界定有传统乡土景观和“新乡土”景观之分。

传统乡土景观一方面表现为土生土长的自然景观,是乡村田野风光、民间村落、道路、河流水系、树林等所构成的农业文化现象的复合体[1];一方面表现为反映文化体系特征和地理特质的文化景观,是当地人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投影,包括民居、寺庙、祠堂、石佛、图腾、历史典故以及洗衣场所、水井、水车、晒谷场等生活风景在内的地域综合体。

“新乡土”景观指形态与文化的本土化和乡土化,是一种自觉的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场所或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能够反映当今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2]。这种“新乡土”景观概念,是一种基于历史、文化、生态和社会的生命过程的延续和再生,是一种衔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纽带和联系[3]。

2中原经济区的乡土景观元素和造景符号的挖掘

人类学家L.A.怀特曾经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要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环境。”此话表明了乡土文化是某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乡土人文环境的综合表现[4]。由此可见,只有对能够代表地域特色的元素和符号进行挖掘,才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

2.1自然环境元素的发掘

乡土自然景观是乡土景观物质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乡土生活生产景观以及乡土精神文化景观的形成。下面将中原经济区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天、地、木、水四部分进行挖掘与提炼,进而分析中原经济区乡土自然景观的气候、地形地貌、植物及水环境特征。

2.1.1天——自然要素之气候

不同于植物、建筑、乡土材料等其他景观要素,气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在乡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划分南北气候的“秦岭—淮河”带穿过河南南部地区。线以北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线以南约占全省面积的30%,为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由此可见差异性显著的气候,造成农作物品种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景观。线以北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因此在豫中、豫北的农村便随处可见房前屋后黄橙橙的玉米和碾子。而线以南种植水稻为多,所以就形成了一系列围绕水稻产生的乡土景观。除此以外,人们还会采取一些措施去适应气候,营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比如,豫西冬季寒冷干燥,以西北风为主,夏季炎热多雨,以东南风为主,因此在对建筑周围绿化时,在建筑的西北角多种植物以挡冬季的西北寒风,南侧适当种植以局部遮阳防晒,东南侧留有空隙以便通风与采光之需。总而言之,虽然气候的不可移植性使我们无法直接利用,但我们可以利用气候对乡土景观要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造景,正如印度建筑师柯里亚所说,让“形式服从气候”。

2.1.2地——自然要素之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即指地球表面所呈现出的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地理形态。河南境内有平原、山地、丘陵、黄土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不同的地貌本身形成了各异的乡土景观外貌和空间格局,不同的地貌还影响到乡土民居建筑的类型、外观以及内部结构。整体来说,河南以平原为主,民居则多为合院式建筑,布局一般比较规整,院落大多为一进或多进,也有带侧院的,形成多重院落;豫北西邻陡峭的太行山南段东麓和王屋山南麓,依山就势,形成台阶式院落;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豫西部分又以窑洞式民居建筑独具特色。此外,乡土建筑是人们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生活的产物,当地的自然材料不同,居民建筑的形式也各异。比如,豫北山地聚落式乡土建筑,均就地取材,形成了明显地域特征的三个片区,即:济源山地地区以生土材料为基材的夯土墙坡屋顶民居片区;焦作修武山地地区夯土墙平屋顶民居片区;安阳林州山地地区石板岩式坡屋顶民居片区(见图1)。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生土还是可降解的生态建筑材料。还有,不同地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梯田就是不同地貌的产物。

2.1.3木——自然要素之乡土植物

河南省内植物资源丰富,使用乡土树种,不仅符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能够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乡土植物表达地域特征效果的认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乡土植物的广泛合理的运用本身就是乡土景观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以中原地区的郑州市为例,列举其城市中常用的乡土植物(见表1)。

表1  郑州市常见的乡土植物

2.1.4水——自然要素之水

河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 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整体上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田间水渠四通八达。豫西的黄土高原、豫北部分太行山地由于缺水,在家家院落里有取水的水井和储水的水缸,或者用来收集雨水的水窖。由此可见,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乡土景观的外形特征和空间格局。对于水元素的提取丰富多彩,山间清泉、林间小溪、村口古井、水边湿地、田间洼地、河流堤岸等都可以成为以 “水”元素为主题的乡土景观的临摹母本。

2.2人文环境元素的挖掘

从人文大环境来看,包括历史、名人、典故传说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元素;包括乡村聚落、乡土民居、乡土生活小品、民间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物质文化要素;也包括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地方方言、性格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中原地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具有中原地域性的乡土景观元素进行提取、模仿、再生、创新,并应用在环境的营造中,无形中展现了中原经济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本着能够从乡土文化中提取造景要素的思路,本文将中原地域的文化归纳为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戏曲文化(见表2)。

表2  中原地域文化类型

续表

中原地域文化文化代表元素提取民俗文化围绕“二十四节气”“婚丧嫁娶”“祭祀祈福”等传统的岁时节日展开服饰、妆容、道具、配乐、舞蹈动作、艺术品等,如开封汴绣、禹州钧窑历史文化历史上曾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境内著名的古都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均为中国八大古都之列,灿烂的文化给河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史迹历史事件、名人典故戏曲文化目前的主要吟唱剧种有豫剧、越调和曲调戏曲体系衍生而出的服饰元素

3乡土景观元素在新型城镇环境中的表达与营造

由上文已知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乡土景观元素的丰富性,这些源自于当地乡土生活,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其表达手法和营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和不拘一格的。在乡土景观营造过程中,通常将提取出的乡土元素通过陈列与集聚、引借与提炼、夸张与变异、融合与创新等手法,结合现代景观造景的特点,以建筑装饰、植物造景、雕塑小品、硬质铺装和实物展示等形式表达出来(见图2)。

在新型城镇环境中与人们生活朝夕相伴的主要有居住区、街道、公园、城市河流等绿地,不论哪种绿地形式,要做到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心理认知的乡土文化,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基础和目标,即结合本土文化特征,营造出唤起乡风乡情的情景图式或记忆片断,追求一种“保留自然质朴的乡村风貌,营造物种生态和文化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3](见图3)。 以下试着从乡土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系统化地提出几点方法或注意事项:

(1)最小限度地改变自然土地,营造顺应自然规律的景观;(2)灵活运用地域的历史性和时间的沉淀性,营造具有年代记忆的景观;(3)人性化空间尺度,设计有亲切感的人性化空间;(4)营造能够感受广阔感和深远感的场景;(5)以绿色和土为主体的柔和风景;(6)以当地材料为主体;(7)能够体验大地的丰收;(8)设置交流场所;(9)使用乡土树种,种植方式尽可能多样化;(10)丰富的水和植物使多样的生物可以生息。

4结论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设计与营造是人们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场地记忆的一种途径。中原经济区气候多样,地貌丰富,植被繁多,历史底蕴深厚,对于乡土元素的挖掘和营造本文仅仅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做出了探索和总结,希望为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出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娴.乡士景观元素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

[2]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11).

[3][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刘新燕.关中地区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与营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王洪军

作者简介:第一郁敏(1983—),女,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景观园林设计。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基于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乡土景观挖掘与营造研究”(编号:2014-qn-12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郑州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郊野公园乡土景观表达与营造研究”(编号:2014-qn-124)

收稿日期:2014-11-25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5)01-0005-0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03

猜你喜欢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崛起的金融风险防范探讨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金融支持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融集聚现状研究
中原经济区行业协会发展环境和角色定位分析
论郑州航空港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力及资源优势分析
高铁发展对中原经济区的拉动效应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