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现状的考察

2015-12-22 02:01
关键词:出路生态文明建设困境

王 宽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现状的考察

王宽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819)

摘要:近年来,学界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方面持续升温,成果丰硕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大力支持。但是,学界也存在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阐述不清、“探源”工作不彻底、发展阶段划分不准确、忽视演进逻辑的探究以及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等不足。未来学界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党的生态文明建思想基本内容的整体性概括、理论渊源的深入剖析、历史发展阶段的准确划分、历史演进逻辑的揭示、研究视野的拓展与研究材料的创新等方面。 表12010—2015年上半年按搜索词分类检索统计表年 份篇数类别主 题篇 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出路

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近年来不断地得到发展、创新,这引起了学界的密切关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随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其观点之多、更新之快前所未有。但是,在这如火如荼的理论探究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理论困境。揭示当前学界在研究中存在的困境,并探寻走出困境的理论出路,将成为学界进一步深化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的关键。

一、近年来学界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界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上呈现出不断升温、成果丰硕、国家社科基金大力支持的局面,这标志着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新的学术生长点。

(一)研究不断升温

国内学界的研究热度基本上是伴随着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发展而不断升温的,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以来,学界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学术成果成倍增长。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HKI检索,对2010年至2015年上半年学界发表的相关论文,按照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以及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统计(见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界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上所呈现出的持续升温的态势。

(二)研究成果丰硕多样

近年来,学界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方面不断耕耘,已取得了丰硕多样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HKI检索统计,2010年至2015年上半年学界已在学术期刊、特色期刊、硕士博士论文、会议论文以及报纸这五大类学术成果展示平台上发表论文多篇(见表2),一批观点深刻的学术力作也于近年出版(见表3),这充分显示了学界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表2 2010—2015年上半年按刊物分类检索统计表

表3 近年来学界出版的相关专著

(三)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大力支持

二、近年来学界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中存在的困境

回顾近年来学界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已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且热情不减,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欣喜,同时也应看到学界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还有不足,留有理论提升的空间。

第一,学界没有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严格地说,当前学界还没有学者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作明确系统的归纳,但是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出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些学者把党的主要领导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视为其主要内容,还有些学者把党在不同时期出台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政策理解为其基本内容,也有一些学者侧重于把党对未来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规划与畅想归纳进其基本内容之中。由此看出,尽管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是总体上还处于一种理论不自觉的状态,没有形成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本内容的系统界说。

第二,学界没有彻底地完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间渊源关系的探究。客观地讲,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学界总体判断是准确的,且有一定的共识,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影响最深。学者孙金华就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1]的思想是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目前学界还只是满足于抑或说停留于笼统地将马克思、恩格斯这些与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渊源关系的理论素材呈现出来,并没有细致地剖析其生态文明思想中具体哪一部分对党的哪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影响,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等于没有彻底完成探源工作,就不能达到溯本清源、加深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解的根本目的。

第三,学界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上,存在着简化理解“发展阶段”的缺陷,且没有探究其历史发展背后的演进逻辑。当前学界流行着一种按照党的几位领导核心作为历史节点进行发展阶段划分的模式,如学者胡洪彬、孙金华、张国富等便依照这种划分方式,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不同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划分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四个发展阶段。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通过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来实现对其历史考察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划分模式把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发展作了简单化的理解,把通过简化处理的“发展阶段”再还原到现实的历史之中,就会出现与历史相违背的矛盾。例如,将同属于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第一发展阶段的毛泽东、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这是严重缺少历史根据的。这种“简化处理”的做法,还会出现将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会议的召开(会上初步形成了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一代表第二发展阶段开启的重要历史节点隐匿掉的理论遗憾。同时,学界只是展示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没有探究其历史发展背后的演进逻辑,没有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实现对规律的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成过程的理解。

第四,学界对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究存在着重复研究、寻章摘句式研究的偏狭。目前学界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位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且这种研究取向本身也极具理论价值。李泽厚先生就曾对思想家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思想史的发展有时会体现出某种偶然性,即“整个时代思潮所达到的深度,还不及一个思想家”[2]484,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是通过某个思想家的思想来感受整个时代的思想深度。许多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兼具思想家与实践家的双重气质,在有些历史阶段党的主要领导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所达到的深度确实超越了其所处时代全党的整体水平,学界系统地挖掘论证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十分必要,且有将这种研究取向、理论旨趣上升为一种研究范式的趋势。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同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有关他们生态思想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于是有些学者便采用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方法来“挖掘”他们的生态思想,甚至通过把一些不是生态思想的思想进行过度解读与拔高之后“论证”为生态思想,且旧材料多,新材料少,多人多次反复引用几段材料,重复论证同一个问题,这不是科学严谨地对待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态度。

第五,学界对十八大以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最新论断,对“美丽中国”、“五位一体”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探索存有研究视野狭小、阐释不够深刻的缺陷。首先,学者们对何谓“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美在哪里等较为细致具体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是缺少从更为根本宏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视角去审视“美丽中国”的历史意义和从 “美丽中国”的角度体会“中国梦”应有的生态意义的研究视野。其次,学者们对“五位一体”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但是存在研究发力点不集中、研究视野狭窄的问题。学者们就“五位一体”的性质、内涵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阐释,但是学界没有抓住“五位一体”研究的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五位一体”的实现。最后,学者们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理论阐发,但是还只是处于理论研究的初始阶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理论述说与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验证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学界已经较好地完成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的第一个理论任务,即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包含的具体的制度、机制的理论归纳。但是,依据当前的这种理论阐释还不能满足通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切实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实效性不能令人满意。这反映在学者们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具体的制度、机制提出了不少见解,可是真正能够进入到实践中,并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寥寥。

三、破解近年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困境的理论出路

通过分析近年来学界在研究中存在的困境,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破解当前学界研究中存在的困境,深化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的根本出路在于阐明以下这些被学界所忽视的理论任务,解决这些学界尚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

第一,系统地概括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当前学界应该逃脱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碎片化理解,有意识地按照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对历代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最本质内容的概括与提炼,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实践中形成的集体生态智慧的结晶。按照这种逻辑,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应该由七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共同构成:一是观念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环境层面,加强环境治理,节约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为人民建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三是经济层面,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社会层面,转变异化消费模式为绿色消费模式,倡导绿色休闲、绿色生活,完善公民的生态人格,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使人们获得生态幸福;五是政治层面,实现生态参与,使民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管理之中,实现生态公平,使人们平等地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六是制度层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改革和创新生态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七是战略层面,努力实现“五位一体”整体布局,通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来实现“中国梦”视阈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第二,深化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渊源的理解,细致地厘清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间的传承关系。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脱胎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自然观,党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提出的“人就是自然”与“自然就是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与“人是自然的有机灵魂”这一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深刻体认。中国共产党资源节约思想的灵感则来源于对马克思“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3]91的深刻领会,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以“不变资本”来表示自然资源,用“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来表达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中国共产党节约资源思想正是对马克思提出的通过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排泄物再利用以及生产的集中与工人的协作来节约资源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那里继承过来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莫过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框架对生态危机根源所作的逻辑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与不可持续性所作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共产主义实现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历史性整合所作的系统阐释,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当前的生态难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优势提供了既有历史远见性又有现实可行性的理论参照。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场语境中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出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自身的历史性生成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重新迈向历史性在场的过程,最终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一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的理论形态必将成为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科学地划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阶段,探究其历史发展背后的演进逻辑。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断代,应该遵循其自身发展的特殊历史轨迹来进行,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水平为划分标准,这样才能科学准确地勾画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会议召开前夕,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始终处于一个萌起的阶段,以简单的环境治理、资源节约为思想要点;从1989年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到2006年,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入丰富发展阶段,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其理论要旨;从2007年“生态文明”的正式提出至今,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入相对成熟且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思想的发展水平上,由“资源环境保护”上升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寻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协调并进。笔者通过回溯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发展,认为其历史演进是由历代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三个因素共同推动的,这三个因素相互交织,是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历史演进的基本动力。这三个因素在逻辑上可以演绎为四对关系,即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生态文明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必须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的未来、人民的福祉,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锻造符合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生态人”的基本手段,是通往共产主义旅途中达到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完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阶级本质等一系列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政治优越性的现实因素都要求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是其与时俱进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理论精髓基础上完成的,每一次革新生态思维都没有丢掉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最本质的东西,即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不懈追求,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成熟完善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积累的过程,对前辈们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薪火相传,使得每一代共产党人在面对生态实践中的种种困境时都能够有理可依、从容不迫。

从生态实践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共产党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生态实践活动中迸发出了惊人的理论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实践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有着深刻的领会,注重依靠生态实践来加深对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理解,强调通过生态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统一,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生态实践基础上的,它的全部内容都是党对多年来生态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经历了生态建设依附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交替演进构成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张力的消解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从生态建设是为了保障经济的发展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适应生态建设,再到将生态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整体发展模式,印刻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思维方式的三次转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逐步成熟与完善。

上述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历史演进的“三个因素”、“四对关系”最终可以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演进逻辑。其逻辑起点为人与自然和谐,这是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是其研究对象最基本的单位,其全部内容都由它演化而来;其逻辑主线是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嬗变,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历史演进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述说、分析、消解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张力;其逻辑归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4]。这充分说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诉求,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归根结底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语境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该为中华民族提供一种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存样态,这种生存样态完成了人道主义面向自然的伦理关怀,实现了自然主义面向人的生态复归,这种以中华民族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价值立场,使得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具备高度的理论统摄力,又具有大尺度的历史覆盖性。

第四,实现研究材料的创新,增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的严谨性。笔者认为,通过研究材料的创新是消解研究中存在的重复式研究、寻章摘句式研究困局的最有效的手段。文献资料是构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座高楼大厦的砖瓦,科学严谨的文献研究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打破现有的仅仅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这几位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出发研究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局限,扩展研究范围,将不同时期党的其他领导人以及党的相关会议上提出的、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文献资料也纳入到研究范围内。例如,与周恩来、陈云、李鹏、温家宝、李克强等曾经分管过环境工作的领导人有关的,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重大意义的文献资料就应该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这样就能极大地扩充研究所涉及的文献资料,可以挖掘出许多学界以往所忽视的、非常有价值的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研究材料上实现创新,避免生搬硬套老材料、重复论证等弊病,用更为严谨的方式拓展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视野,进而丰富发展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第五,深化对“美丽中国”、“五位一体”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研究,努力拓展理论研究的视野。首先,只有在不断深入的社会主义生态实践中实现“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的互释才能深化对“美丽中国”的理解,只有从“中国梦”的视角去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才能完整地揭示出“美丽中国”的丰富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学界应该积极地将“美丽中国”与“中国梦”进行有机结合,并对二者的结合何以可能及其出场逻辑进行哲学解读,为二者的结合找到哲学依据,并且揭示其基本要求及其作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最终实现对“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多角度阐释的理论目标。

其次,要想顺利、全面地完成“五位一体”的历史任务,首先应当有对“五位一体”研究的学术本体进行逻辑成像的理论自觉,也就是有意识地对关涉“五位一体”研究的最核心的议题作学理层面的深度剖析,这是破解当前学界对“五位一体”研究单一化、分散化趋向的有效方式。从实现“五位一体”的研究理路来看,这一最核心的议题就是对“四个融入”的融入模式进行的理论阐释,因为只有首先对“融入”模式进行正确的阐释才能具体而深入地把理论分析的触角延伸至如何实现“五位一体”的最深处,对“融入”模式的正确阐释也就成为了实现“五位一体”的总的前提。为此,学界有必要拓展研究的视野,除了当前这种较为流行的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为主体,将生态理性注入其中,实现四者生态化的“融入”模式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个“融入”模式的阐释维度,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义,用人的生态化存在的实现状况这一统摄生态文明建设全部内容且高度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全部积极意义的综合考察准则来衡量“五位一体”的实现程度,从而通过加强对生态公平、生态参与、生态意识、生态休闲、生态审美、生态幸福、生态安全等涉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研究,形成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进步、社会跃迁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而展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新的“融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速“五位一体”的实现进程。

最后,学界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理论研究应主动步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效性研究。只有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论实效性的研究才能使学界摆脱在实践面前“集体失语”的尴尬。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能够正确反映生态文明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正负相关的理论模型,考察不同的生态制度在作为变量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影响,以此作为依据实时动态地调整生态文明制度的具体规定,有效地规避由于生态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所导致的制度陷阱,充分且持续地释放生态文明制度所蕴含的生态红利,通过这种更为精确的理论研究模式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具实效性的理论支持,充分彰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2014—2015(上半年)3629114237731465052012—20134161905345242010-—201159343399

[1]孙金华.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8(2):125-126.

[2]李泽厚.中国近现代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本刊编辑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国土绿化,2013(6):5.

(责任编辑孔凡涛)

The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Research on CCP'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WANG Kuan

(Marxism Colleg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Liaoning,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CCP'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has gained fruitful achievements and obtained the great support from the State Social Science Fund.However,there also exist such deficiencies as unclearly elaborated contents,inaccurate divis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ignored logic evolution etc.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 on the ideological integrated summarize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origins,historical stages,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insights and materials.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edicament; outlet

收稿日期:2015-01-26

基金项目学界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方面得到了国家社科的大力支持,这进一步推动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查阅了2009年至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发现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有7项之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2014年度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BKS056)、2014年度重点项目“‘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AKS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机理和对策研究”(12AZD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尔库塞技术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0YJA720045);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语境的当代技术哲学研究”(L14BZX008);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wt2013005);东北大学“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研究项目“中国语境的当代技术哲学研究”(00000047103117/002)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5)04-0019-06

作者简介:王宽(1987- ),男,辽宁鞍山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生态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出路生态文明建设困境
困境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