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辉+张宏雷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民生工程,自主创业做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路径,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也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储备了人才,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响应。但是,就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成效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失败者俱多,彰显了时下大学生创业机制的不完善及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欠缺。本文正是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为在校大学生理性创业、成功创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创业机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0-02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背景
1.微观层面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近十多年是我国大学在校生规模的高峰期,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已经由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749万人的峰值。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大学生就业率已由2000年的80%以上,下滑至近些年的70.6%左右[1-3]。一增一减的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警示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对高校和毕业生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也在不断上涨,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学生自主创业就应运而生,不少在校大学生在尚未毕业之前就开始尝试,希望自己能够从被动的择业转为积极主动的就业,并期望拥有自己的实业。相关权威数据表明[4],当前近70%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自主创业,有44.23%的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2.宏观层面就业政策的积极引导
一直以来,创业对大学生来讲可谓是敢想不敢做,受资金的困扰、传统观念的束缚,鲜有学生敢去尝试。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点燃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对学生创业的重视。随之,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一期间,教育部高教司还选拔了国内100多所院校的200多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同时邀请国外创业教育的名家来华讲学,积极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2010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该文件明确指出: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在企业注册、贷款、税费、创业服务等方面获得扶持,同时对其放宽一定的行业限制。加之近年来,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逐年递增,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政策持续跟踪,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配套支持,如:创建科技孵化园,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各高等院校也与时俱进,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等,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由此可见,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加之针对大学生的优厚创业政策,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创业队伍。但是,就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成效来看,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在校大学生自身方面的,也有社会、学校层面的。因此,厘清在校大学生创业方面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在校大学生发挥优势并有效规避风险,对推动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创业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①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校大学生在创业时多为初涉商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很想有一方作为,但是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产生理想脱离现实的状况,当他们遇到那些没有按照原计划发生的事情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手忙脚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创业者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容易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创业时就打退堂鼓。
②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在校大学生在创业时,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往往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论证,喜欢纸上谈兵,经常会想当然,创业设想大而不当,仅仅靠自己的想象去做事,使自己的理想高于现实,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他们对市场变化往往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对于市场营销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商场上,他们经常表现为市场观念意识不足,大谈理想抱负,对可行性的措施和营销策略往往显得考虑不够、经不起推敲。
③缺乏社会历练,沟通技巧不足。
在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一方面造就了他们勇于拼搏的进取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历练,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也容易使他们对创业形势过于理想化和盲目乐观,对于应付商场的人情世故更是不懂沟通技巧,因此他们想要一下子由学生转变成市场经营管理者非常的困难。在创业过程中,他们经常表现为市场观念意识不足,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这都是创业失败的原因。
2.学校相应机制不够完善
①创业培训师资严重匮乏
我们国家高等院校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教育部门培训了一批大学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但是相比学生总量来讲,创业培训教师的比例非常低。加之,这些创业教育培训师多由专业任课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兼职组成,大多数缺乏企业实操经验。加之,各个高校机制不一样,也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创业培训教师外聘机制,更没有引入优秀企业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兼任客座培训师现身说法,从而学生了解的是过多的创业理论,缺乏实操的机会,缺少对企业实际经营困难的认知,当在实际创业中遇到经营困难时一头雾水,影响了创业成效。
②创业竞赛设计不够科学
高校设置创业竞赛是全面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的一个抓手,它能使学生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在项目评选阶段聆听到专家的中肯点评,从而找到项目的真正发展潜力。但是,高校的创业竞赛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够完善,创业竞争项目的选定不够与时俱进或挑战性不足,对创业项目的指导缺乏过程指导,在项目评选阶段没有引入相应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多出现项目不能落地的现象。
3.社会相应政策落实滞后
虽然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都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是宣传方面还不够,部分创业学生对这些专项优惠政策不了解或者不知如何运用。同时,个别职能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的较滞后,甚至变相设卡,审批手续繁琐,增加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财力、物力付出,也抑制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据有关数据显示,有近半的大学生创业者对于目前的大学创业支持体系和实施状况不满意。
三、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策略分析
1.社会层面要法制化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当前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系列优惠政策多是以意见和办法等形式出现,权威性不足,职能部门在实施中存在互相推诿,甚至提高门槛。加之,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的包容不足,甚至有不信任的眼光,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由此,要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逐步法制化,从而保证规范化和长效化,提高相应扶持政策的知晓度和执行力,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局面。
2.家庭层面要转变子女就业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出路”,诸如: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考研、出国等等,对子女创业的支持率较低。因此,要积极引导家庭层面改变就业观念,支持子女创业。同时,大学生要及时向家庭宣讲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优惠政策、自己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事例,让父母看到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希望,减少他们的顾虑,博得他们的支持。
3.学校层面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
学校层面要在大学生创业课程设计、创业指导教师聘任等方面多下功夫,出实招;充分用好科技竞赛、科技文化节、挑战杯等活动对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要在学生创业指导方面成立相应的机构,如: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坊等,为在校生创业提供跟踪指导服务,确保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引领学校在校生创业的良好氛围。
4.大学生个人层面要提升自身素质
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应该尽量靠近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发挥自己专业知识的优势;多关注国家、学校的创业优惠政策。再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在创业时,需要对项目进行市场调研论证,并进行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同时,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工作,亲身体验企业的运营,在实践工作中学习市场开拓、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的做法,这样既积累了工作经验,也避免了自己创业时理想化、眼高手低和意气用事的弊病,为自己的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国家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亦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业,这不仅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推动了我们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全社会应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给予关怀和支持。在校大学生也需要清醒地认清自己,找好自身创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确保理性创业、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孙艺丹.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就业[J].百家论坛,191-192.
[2]王学梅.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22),128-130.
[3]钱宏.从高等教育政策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文教资料,2011,222-223.
[4]黄莉.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轻工科技,2015,(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