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导学案的设计,提升导学效果

2015-12-18 00:58郑秀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学法学案课文

郑秀霞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自从使用导学案以来,我的语文课有时觉得是胸有成竹,有时觉得是手足无措。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来说,每节课里对导学案的内容都是仅能处理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的只能留给学生下去自己完成。因此,我想真正要用好导学案,一定要精心设计好导学案。而设计好导学案中的问题、学法指导的完善又是设计好导学案的精髓之所在。下面我就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学法指导的完善这两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导学案问题的精心设计

一)课前导学预习设计——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语文教学是从课前就开始的教学活动,很多老师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新课文,但却忽视了预习引导,在学生看来预习也就是看课文,知道这篇文章说了些什么就行了,有些偷懒的学生更是抢在课前十分钟看看课文,根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无法把握新课的内容,上课听讲毫无针对性,抓不往重点,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课,而老师也会因为学生预习不充分感觉课堂进展不顺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要打破这种传统和空洞无物的预习,还得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预习导学大致包括:(1)生字、新词学习;(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3)问题探究;(4)精彩句段初步赏析;(5)质疑问难;(6)资料链接。这六种题型为预习案中的一般题型,其中“问题探究”、“精彩句段初步赏析”、“质疑问难”是真正能够检验学生是否深入文本阅读的关键环节。努力引导学生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二)课内探究问题设计——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曾听一位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第一自然段时,设计了如下问题:第一个“盼望着”和第二个“盼望着”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值得商榷。我认为过杂、过碎、过滥的问题无法切中要害,失去了启发性,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一篇精美的散文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大大削弱了课堂的魅力。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深度,还要循序渐进,特别是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课内问题的设计要有统摄性、层次性、艺术性,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统摄性。问题要能够统率全文,一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能抓住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处处设疑,步步提问,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随意性很大。导学案,不可能把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一一设计出来。我觉得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就体现在问题设计的统摄性上。比如:我在教学《口技》时,在导学案上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用了一个“善”字总说口技艺人的技艺特点,那么口技艺人“善”在哪里?怎样写“善”?之后学生通过对能够表现“善”的文本内容的探究,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针对性。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你设计的这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任何一篇导学案设计都是建立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的,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教学目标提出,每一個教学目标应该设计一个主要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把主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如我在讲《风筝》这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3个大问题:让我感到悲哀的究竟是什么事?当“我”意识到“精神虐杀”后心情怎样?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计就非常有效,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每个环节再设计相应的小问题,环环相扣,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教学目标。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学生的问题学习效果就能大大增强。如果设计的问题缺乏针对性,那么创设的情景材料只是一种摆设,难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捕捉、分析、理解、运用和整合的能力。

3.艺术性。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钱梦龙老师教《石壕吏》时,在指导学生读懂全诗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出来,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自在文中找依据,展开辩论。钱老师新颖有趣的具有艺术性的问题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石壕吏》一文的写作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问题设计,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近年来,中考阅读题由课内转向课外,这一方面摆脱了以教材命题的束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试卷的文化内涵,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如何照顾到教材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呢?教师就要在导学案中设计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问题,以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载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在课文教学时,不妨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文学风格。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的节选,教师可在教完课文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关注《水浒传》中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还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中。

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等,让学生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二、学法指导的完善

导学案不等于题案,应重在学法指导。导学案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拐杖,应重在学法的指导。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要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掌握各种不同文体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以课内为出发点,通过多个同类单篇文章的学习,运用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如《背影》《济南的冬天》都是散文,这些课文导学案的编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这几篇文章,更要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具体学法指导如: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读书法的指导、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阅读题的阅读思路的指导、因人而异的指导等。

总之,导学案问题的精心设计,学习法的巧妙指导可以使教与学达成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真正引领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而为一,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学法学案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背课文的小偷
乡愁导学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背课文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