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斌, 西宗凤
(1.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变迁,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学生近视率上升、耐力下降、力量减退等体质健康状况出现停滞甚至下滑,依然是悬而未决的老问题,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同样,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到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直至《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出台,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怀。为什么学校学生体质至今仍未好转呢?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国的教育方针得不得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地位和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健康被忽视。这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和梳理近几十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不难发现,我们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多地纠结这种教学模式,那种教学模式,却忽略了体育的本质和高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学校体育教学离不开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关于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确定的问题,始终是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阎智力在《中国百年学校体育思想与课程目标的比较》一文中,对我国百年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共有12种指导思想,即:军国民体育思想、选手体育思想、自由主义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竞技与训练思想、运动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技术教育思想、全面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思想。经过这几年不断地发展和总结,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是6种指导思想,即:体质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终身教育、健康第一。
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由“百家争鸣”,走向相对集中的两种主流思想,即:“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上述诸多指导思想,无论哪一种指导思想,它的核心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健康,这一点得到学界的共识,至于各种指导思想的侧重点,一方面受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同,另一方面受到学校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同的影响而有不同的侧重,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可以这样说,不同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学校体育工作的不同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才能奠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但是,从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两种主流指导思想看,无论“终身体育”观还是“健康第一”观,依然有它的局限性,强调了体育功能的某一方面,却淡化了体育另外一个方面的价值。如,“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凸显了教育背景下,对健康价值的定位,强调的是教育的导向,体现的是健康的理念,却忽略了运动能力的培养;“终身体育”思想虽然强调的是通过体育运动的习惯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防止发生疾病,从而达到强身的目的,但是忽略了学生心理调护的人文理念。我国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既体现了当代健康的理念,也相对蕴含了“终身体育”思想,值得体育教学借鉴与探讨。
任何思想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同样,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任何一种指导思想也不能完全解决体育教学过程所有的问题。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借鉴不同的体育和健康理念,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中医“治未病”思想便是华夏上下几千年既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理念。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古老的医学思想,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最早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1]。治未病,经历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发展,形成了一个独具一体的医学和预防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概括起来包含三个层面: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3.愈后防复。未病先防就是人在健康的状态下,要防范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得了疾病,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愈后防复是指身体康复后,要防止疾病的复发。治未病思想精髓是“未病先防”,其实质就是“防微杜渐”。这里需要阐释的是,它涵盖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倡导强身观、一是预防观;核心价值是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历代医家最为推崇的原因所在。毫无夸大地说,治未病思想是指导人类获得健康的一笔珍贵财富,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基石和保障。笔者之所以把“治未病”思想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因为“治未病”思想契合了当前我国学生对健康的需求。“治未病思想融心理调护、养生摄生与防病治病”于一体,包括情志相胜法、节制法、疏泄法、饮食调理法、起居调理法等等”[2]。这是目前我们学校体育教学所忽略的。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可以开拓体育教学改革视野,已补体育教学之不足。
教育理念反映了国家、社会、学生对教育的不同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过程中,把“治未病”思想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来,与“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有机结合。做到“主导和引导”相结合,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不仅仅着眼于高校体育教学课堂,而是要开拓新的视野,从学生的生活作息、健康观点、饮食习惯和养生方式等理念的更新着手,做到“未病先防”,以呈现出多种教学指导思想互补、共存,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组织者和实施者。由于受到传统的体育指导思想影响,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观点无法适应。要想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要通过理论的充实,汲取“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涵,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精神,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掌握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才能满足和适应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
学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对象。学校体育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的需要。“治未病”思想视角下的强身摄生与预防的健康与体育观,学生是否接受,是影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价值的认同、情感的参与、行为的接受,学校体育改革仅仅是一厢情愿,就会丧失改变的初衷。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和健康观。
体育课堂是高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增进大学生健康的重任。体育教学的重心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体质,还要放在学生体育观和健康观的塑造,良好的生活和体育习惯的培养上。“治未病”思想关注的是人的健康,重在强生、养生、防止疾病的发生。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应做出取舍,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需求设定学习内容,体育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材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实用化、生活化,实现以学生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往往采取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统一标准的体育考试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考试,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的运动能力差异性,造成考试失去公允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受到挫折;另一方面,统一标准的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和参与体育的意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接受考试,学生的运动热情得不到激发。“治未病”思想倡导健康和强身理念,注重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因此,要站在学生体质发展的纵向角度,更新学生体育评价方法,建立学生体质发展个体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治未病”思想是经过几千年来历代中医探索和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套人类强身养生理论体系。通过“预防”与“养生”两个方式,到达人体健康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观和方法论,它让人们更容易把握和获得健康,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的健康权益”[3]。把“治未病”思想从医学领域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多视角探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可以弥补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局限性;彻底改变过去只重视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教学,忽略学生健康教育的倾向。可以说,“治未病”思想将在促进学生健康方面大有作为。
[1]张光霁.论“治未病”不等于亚健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9).
[2]陈党红.中医“治未病”的机遇与挑战并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8).
[3]邓乔丹.中医“治未病”理念中的人文精神[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