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矫治的几点思考

2015-12-18 04:31朱玲玲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矫治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矫治的几点思考

朱玲玲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道德冷漠不是道德中立,也不是道德恶性,但这种道德“不作为”以消极方式对他人、社会以及对道德主体能力的否定,破坏了道德信仰,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本文通过探讨对道德冷漠的矫正方法路径,以期促进弘扬道德正能量。

[关键词]道德冷漠;矫治;社会转型期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朱玲玲(1985-),女,山东单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B82

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当前,道德冷漠已经从个体的道德层面,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加强对当前道德冷漠现象及原因分析,探讨矫正方法路径并加以有效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一、道德冷漠的主要表现

道德冷漠,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冷漠,特指行为主体虽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但在道德判断上欠思考,对社会道德要求不予回应,麻木冷漠、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2]。道德冷漠并不是道德中立,也不是道德恶性,但这种道德“不作为”以消极方式对他人、社会以及道德主体能力进行否定,破坏了道德信仰,严重阻碍精神文明建设。

(一)旁观者的道德冷漠

这是道德冷漠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即当某人身陷困境,需要旁观者给予帮助时,旁观者明知按道德约束应该施救,实际行动中却表现为视而不见、麻木冷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行为。如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两岁孩子被车多次碾压,18个路人从旁边经过,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救起这个孩子;“老人倒地无人搀扶事件”,某地一位老人在距家很近的地方突然晕倒,无人施救,最终窒息死亡;某地一名年轻人欲跳楼,楼下观看者众多,有人下赌注有人催促快跳,有人怕招惹麻烦离开现场等等。这些冷漠与麻木事件在当前社会一次次上演,刺痛着全社会的神经,挫伤着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即在得到帮助后,受助者对帮助他们的个人或集体缺乏感恩之心且反应冷漠的现象。如某市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后因体力不支溺水死亡,被救儿童的家长因害怕承担责任,却否认大学生的救人行为。如某市“金秋助学”活动,5名贫困大学生在受助后没有给资助者打过电话,更没有感谢的话语,让资助者寒心。再如某汽车司机为保护乘客行李安全,与歹徒搏斗,身中五刀,全车乘客却无一伸出援手等等。

(三)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冷漠

党员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冷漠。如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次第开展的情况下,部分党员干部依然存在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一种道德冷漠,是对职业道德的漠视,对群众疾苦的冷漠。同时,对道德建设的不重视,把道德建设当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务虚工作,在道德建设工作中搞形式、走过场,也是道德冷漠的重要表现。

(四)社会公众的道德冷漠

几千年来,道德作为调节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是提升国民素质、展现大国内涵的重要依托,道德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是灵魂工程。在当前道德冷漠主体除了旁观者和受助者等直接道德行为者外,社会公众对道德建设的态度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如某些地方的道德建设形式化、过场化,社会公众如例行公事般参与道德建设相关活动,但真正触及公众心灵、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的活动并不多。当前,社会公众对道德建设的冷漠甚至是排斥、抵触,已不容忽视。

二、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德冷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负能量,影响社会道德秩序、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转型引发价值理念冲突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原有的分配方式被打破,现有新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格局尚未建立,社会转型在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影响调节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3]。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公民作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行为往往从实现个人利益出发,即使一些道德行为也要索取报酬,变异为交易。加之,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造成人们注重追求个人利益,凡事多以考虑个人利益为主,失掉了传统美德中的一些优良的品质,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大多选择漠然视之,置之不理。道德本身是真、善、美的外在体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行为商品化倾向加剧,道德行为被视为商品进行买卖屡见不鲜。

(二)官德滑坡造成公众道德迷茫

孔子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就是说领导干部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而当前官德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正如李源潮同志所说:“信念动摇、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问题在当前的干部队伍中不是个别现象,‘艳照门’、‘赌博门’、‘风水门’等干部失德失范事件,成为舆论热点,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4]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老百姓对其有着较高的道德期望,但当前部分腐败分子败坏的官德,辜负了老百姓的美好期望,造成公众对道德建设失去信心。

(三)保障和维护个人利益的机制滞后

现在,“助人有风险”的现实教训也是导致社会公众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像南京的“彭宇案”,扶起老人反遭诬陷;湖南湘潭的鱼贩王培军因为扶了一个老太,然后遭到老人家人无休止地索赔,最后不堪忍受自杀身亡等等。曾经有网民做过“扶,还是不该扶?”的网上调查,近13万名网友进行了参与。其中,有62.54%的网友选择了“绝对不会,怕惹麻烦”;有33.45%的网友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决定;仅有4.01%的网友觉得,肯定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这个数据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13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老人吗?但大多数人并不是不想去扶,而是不敢去扶。现在有许多“救助老人宝典”、“救人要讲究方法”“做好事可先留证据”的良策,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冷漠,反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无奈。究其原因,保障和维护个人利益的机制滞后让践行道德的救人者充满后顾之忧。

(四)社会舆论媒体放大的效应

在全媒体时代,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出于吸引公众眼球、提高影响力的目的,往往会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导致舆论导向片面化,误导公众的道德判断。而选择性报道中多为负面消息,如“老人倒地无人扶”、“公交车不让座”等现象一经出现,就会让一些小报小刊激动和亢奋,跟踪报道、深入报道层出不穷,过度宣传“失德”的负面影响,这直接消解了民众对道德的基本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

三、 矫治“道德冷漠”的对策

(一)加强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道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公民道德素养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深入开展。道德冷漠是对人性的否定,是对真善美的漠视,而教育最主要的就是作用于人的内心,形成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冷漠”的形成有客观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公民内心道德信念不强,道德自律意识不强造成的。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都会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所以“道德冷漠”的根源还在于人的内心。矫治“道德冷漠”,首先要加强道德教育,开展全民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大学进行道德教育,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形式,让道德作用于公民内心,形成道德自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其实讲的就是“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向和主要内容,我们应当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形成公民道德最大公约数,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二)强化官德引领,进一步增强公民道德自信

自古以来,就有“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的重要论断。官德影响民德,影响国家兴衰。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行政“不作为”,其实质也是道德冷漠,是对自己职业道德的冷漠,对岗位责任的冷漠。官德失衡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使政府公信力下降,也使以官德为标杆的公民道德建设陷入迷茫之中,正是官德的冷漠,影响了公众的道德热情和道德自觉。加强官德建设,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进一步提升道德建设,坚定公民道德自信,克服道德“不作为”的消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奖罚机制,进一步推进道德法制化进程

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有德者不仅没有得到褒奖,反而要承担许多的责任。目前我国对道德失范问题,特别是严重失范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惩戒,让失范者成本很低,救助者反而成本加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为道德冷漠提供了借口。如何来消除这一冷漠,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制度的建设。目前卫生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等在理论上的引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解决人们道德冷漠的心理障碍。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加强部分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法律化,使部分必要的道德规范变成法律规范,既可以保证道德行为的实施,又可刚性地弘扬正气,惩恶扬善。

(四)注重舆论导向,进一步形成道德建设正能量

社会舆论是培养人们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正确的舆论导向甚至可以抑制不良情感和行为的产生。在当前,我们要正确运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功能,大力弘扬道德正能量,为大众引导舆论新导向。一方面,要抓典型、评示范,起到一个引领引导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谴责道德冷漠相关现象,形成公民冷漠罪恶感,增强道德责任感,凝聚强大的文明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崔雪茹,黄汉杰.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的原因及其制度规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5-139.

[2]唐俐.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院,2002.

[3]吴潜涛.穿越社会转型期道德迷雾[N].人民日报,2013-2-17(005).

[4]李源潮. 党的干部要做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模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6):5-7.

[责任编辑:D]

猜你喜欢
矫治社会转型期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社会转型期需要会说话的政府和官员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下颌打开度受限智障儿童矫治的个案研究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
社会转型期影响高校维稳因素及对策研究
农村孤僻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与矫治分析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