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利亚·萨莉亚霍《帕皮隆家族》演奏解读

2015-12-18 07:58王斯雯天津音乐学院3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泛音谱例音高

王斯雯(天津音乐学院 300000)

一、关于作曲家

卡利亚·萨莉亚霍(Kaija Saariaho)是芬兰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她和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1等作曲家一样,都是活跃在现当代国际乐坛的最重要以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曲家之一。萨莉亚霍1952年10月14日出生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她早年曾在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Helsinki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学习,之后她就读于西贝柳斯学院(Sibelius Academy)并在1976-1981年间师从于作曲家帕沃·海尼能(Paavo Heininen),然后,她在1981-1982年间进入德国弗莱堡音乐学院跟随布里安·芬尼豪(Brian Ferneyhough)、克劳斯·胡伯(Klaus Huber)以及其他一些作曲家学习。萨莉亚霍在1982年移居法国巴黎,她经常在巴黎的声学与音乐研究中心工作(IRCAM)。1988-1989年间,她曾在美国圣地亚哥工作过,之后,她在1997-1998年间还担任过西贝柳斯学院的作曲客座教授。萨莉亚霍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国际重大的音乐活动上,她的作品也经常在全世界各地上演并屡获国际大奖。

萨莉亚霍的早期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包括许多旋律优美的声乐作品。然而,从她为大提琴与钢琴创作的《在梦中》(Im Traume,1980)这部作品开始,她的创作焦点从旋律转移到音色上。与此同时,和声在她的音乐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元素,旋律和清晰的节奏模式很少出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的创作特征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音乐的表层色彩上制造出丰富的细节,即音色的丰富多变性。为了寻找新的音色,她对新的乐器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萨莉亚霍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尽可能的运用新的技术,如现场电子音乐、磁带以及计算机辅助合成等。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她的音乐更具表现力,且经常表现出更大以及更迅速的起伏。与此同时,节奏元素更强,然而有规律的节奏依然不存在,丰富的音色仍然占据着萨莉亚霍创作的中心位置。

多年来,萨莉亚霍在她的创作中一直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探索音色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她的创作既有对前人的传承,又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新思维。她的作品涉及室内乐、管弦乐、电子音乐以及歌剧等多种体裁。纵观萨莉亚霍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不难发现,较明显的包括大提琴这件乐器的作品有十余部,充分的显示了她对大提琴这件乐器的偏爱。在这些作品中有两部大提琴独奏作品,一部是创作于1996年的《旋转与轮回》2(Spins and Spells),另一部是创作于2000年的《帕皮隆家族》(Sept Papillons)。萨莉亚霍的这两部无伴奏大提琴独奏作品充分的展示了她在不借助于任何乐器以外的技术条件下,对乐器本身的音色及音响处理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同时还展现了她在大提琴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本文的分析重点是《帕皮隆家族》这部作品。《帕皮隆家族》是萨莉亚霍受鲁道夫·斯坦纳基金会(Rudolf Steiner Foundation)的委约而创作的一首无伴奏大提琴独奏作品。这部作品是献给安西·卡图恩(Anssi Karttunen)的,他于2000年9月10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进行了该作品的首演,作品时长约为11分钟。整部作品一共分为七个独立的片段,以下就是笔者对这部作品初探性的分析。

二、关于作品的演奏“注释”

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记谱问题受到许多作曲家的关注,对于现代音乐的记谱更是产生了众多的方式,而各种现代记谱法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体系。为了方便演奏者以及其他研究现代音乐作品的学者,大部分现代音乐作品在总谱的扉页上都会附上作曲家针对演奏的一个“注释”(Notation),通过这个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如何演奏作品以及在分析研究时准确无误的读谱。因此,想要进入一部现代音乐作品,首先重要的一步就是解读作品的演奏“注释”。

《帕皮隆家族》这部作品的演奏“注释”有三种类型:纯文字说明;图示加文字说明;字母缩写加文字说明。该作品的注释内容如下:

(一)文字说明:

1.颤音应该总是演奏为上行的半音,除非另有说明;

2.所有的滑音都应该开始于音符的时值;

(二)图示加文字说明:

(三)字母缩写加文字说明:

1.S.P.:靠近琴码演奏;

2.S.T.:靠近指板演奏;

3.N:正常位置演奏(与靠近琴码和靠近指板一起使用,与ord.<常规演奏>的性质相同);

4.E.S.P.:极端靠近琴码演奏。

三、关于作品的演奏技法

《帕皮隆家族》这部作品的演奏技法有几点可以和之前的《旋转与轮回》这部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与《旋转与轮回》不同的是,《帕皮隆家族》并没有采用特殊定弦,又称“变格定弦”,3来改变大提琴的常规音高排列,因此这部作品的记谱也是常规的单行五线谱,所以在读谱的环节该作品比《旋转与轮回》4这部作品相对较容易一些。

其次,这两部作品都没有借助于任何乐器以外的技术来改变音色,甚至是弦乐常用的加弱音器(con sord.)这个改变音色的基本手段。而且,这两部作品的演奏“注释”有大部分是相同的,可以说明这两部作品的演奏技法从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或相似性。

再次,对这两部作品同等重要的演奏技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各种各样的泛音的运用十分重要。5与《旋转与轮回》不同的是,《帕皮隆家族》除包含了《旋转与轮回》中的一些泛音技法之外,更加突出了以下几点:从一个实音过渡到一个泛音的逐渐转变音色的过程,或反之(参见谱例1-1);6在同一个音高上的实音与泛音之间的交替演奏,产生出一种震音的效果(参见谱例1-2);运用不同的琴弦来拉奏同一音高位置的实音与泛音并交替演奏(参见谱例1-3);运用左手不同的触弦点在同一根琴弦上演奏同一音高位置的泛音(参见谱例1-4)等。

【谱例1-1】:选自片段IV(Papillon IV)——泛音与实音之间的过渡

a:1-3小节(泛音过渡到实音) 实际音高

b:22-27小节(实音过渡到泛音)

实际音高

同伴反馈的性质和质量由反馈的三个方面决定: ①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功能(例如,促进信息处理的认知功能); ②与反馈内容相关的语义方面; ③与反馈的呈现相关的形式和技术方面(例如,频率、时长、模式和数量)。[2] 研究者们从形式、内容和功能等三个方面将反馈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了多种同伴反馈的分类方式。

【谱例1-2】:选自片段II和片段V(Papillon II&V)——同一音高的泛音与实音交替

a:片段II第1小节 实际音高

b:片段II第16小节7实际音高

c:片段V第1小节 实际音高

【谱例1-3】:选自片段II(Papillon II)第18-19小节——不同琴弦在同一音高位置的实音与泛音交替演奏

实际音高

【谱例1-4】:选自片段I(Papillon I)第1-4小节——在同一根琴弦上运用左手不同的触弦点演奏同一音高位置的泛音

第二,右手持弓的触弦位置、触弦方式以及触弦的压力也都非常重要。这两部作品都包括靠近琴码演奏、靠近指板演奏、常规位置演奏以及极端靠近琴码演奏这四种触弦位置。除此之外,《帕皮隆家族》在触弦位置上添加了极端靠近琴码仅产生噪音8(参见谱例1-5)、在触弦方式上添加了弓杆击弦(col legno)9(参见谱例1-6)以及在触弦压力上添加了增加弓压产生噪音并再次回到正常的音色(参见谱例1-7)。

【谱例1-5】:选自片段VI(Papillon VI)第1-4小节——极端靠近琴码产生噪音

【谱例1-6】:选自片段VII(Papillon VII)第22小节——弓杆击弦

【谱例1-7】:选自片段I(Papillon I)第13-14小节——增加弓压产生噪音并再次回到正常音色

《帕皮隆家族》还增加了左手拨弦10以及敲击琴弦11这两种演奏技法(参见谱例1-8a和1-8b)。

【谱例1-8】:选自片段IV和片段VI(Papillon IV&VI)

a:片段IV第15小节——左手拨弦

b:片段VI第1小节——敲击琴弦

综上所述,《帕皮隆家族》这部作品中运用的所有演奏技法都是为了突出音色的细微转变以及音响的丰富性与多变性。笔者从大提琴演奏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如何演奏好《帕皮隆家族》这部作品的关键有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准确无误并熟练掌握自然泛音以及人工泛音的演奏;第二,在左手实按与浮按之间较快速度的交替演奏时,必须准确的控制左手手指按弦的压力以清晰的产生实音与泛音交替的音响效果;第三,在演奏从实音缓慢过渡到泛音,或反之的情况时,左手手指也必须缓慢的由实按逐渐转变为浮按,或反之,转变过程的长短由音符的时值来控制。因此,左手手指按弦压力的逐渐转变要在音符所规定的时值之内,避免太快的实按或浮按的动作来破坏音色的渐变过程;第四,在各种演奏技法之间要熟练并准确的转换;第五,作品中的某些片断在演奏时必须注意同时转变多种因素(参见谱例1-9)。

【谱例1-9】:选自片段IV(Papillon IV)第26-27小节

从以上的谱例中可以观察到,在这两个小节之内,同时需要转变的因素有:①音高方面,从小字组#f到小字2组#f 2;②音色方面,从实音到泛音;③右手触弦位置方面,从靠近琴码演奏到靠近指板演奏(S.T.——S.P.);④左手触弦压力方面,从实按到浮按;⑤力度方面,从很弱到中强再到非常弱(pp——mf——ppp)。

结语

通过以上对萨莉亚霍大提琴独奏作品《帕皮隆家族》的演奏技法解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这部作品明显的体现出萨莉亚霍在创作中对音色细微变化的独特追求。在大提琴这件独奏乐器上通过右手持弓的触弦位置、触弦方式以及触弦压力的各种变化,左手对实音和泛音以及两者之间的各种过渡处理等方式,充分显现出她对音色处理的丰富性与多变性。

注释:

1.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鞑靼血统的俄罗斯女作曲家。古拜杜丽娜1931年10月24日生于前苏联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她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女作曲家,她于1992年移居德国生活,至今仍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

2.有关于《旋转与轮回》的分析,请参见笔者的另外一篇文章《萨利亚霍大提琴独奏作品<旋转与轮回>》,发表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3.“变格定弦”(Scordatura)是指作曲家为了特定的表现意图,指定弦乐器按非常规的定弦来调音。

4.由于《旋转与轮回》这部作品采用了“变格定弦”,因此作曲家采用了两行五线谱来记谱,第一行是大提琴的演奏记谱,第二行是作品的实际音高记谱。

5.《旋转与轮回》和《帕皮隆家族》这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大量的泛音,其中,主要运用的是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出现的较少。在自然泛音的运用上,包括了第二到第六泛音,也就是八度、五度、四度、大三度以及小三度泛音。

6.所有谱例都是《帕皮隆家族》这部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节选。

7.这个例子还体现出在不同的琴弦上交替演奏同一音高位置的泛音,即大提琴的II弦与III弦交替演奏A泛音。

8.极端靠近琴码仅产生噪音只出现在这部作品的片段VI。

9.弓杆击弦只出现在这部作品的片段VII。

10.左手拨弦只出现在这部作品的片段IV。

11.敲击琴弦只出现在这部作品的片段VI。

[1]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M].(The Avant-Garde since1945)【英】人民音乐出本社1975年出版,1986年再版。

[2]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0.

[3]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8.

猜你喜欢
泛音谱例音高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