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地方传统文化,筑牢高校德育阵地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2015-12-17 15:41牛晓玉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安阳德育工作德育

牛晓玉(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掘金地方传统文化,筑牢高校德育阵地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牛晓玉
(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本文以高校德育工作为研究背景,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树立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地融入的基本原则,在对其详细分析后提出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地融入的渠道和途径,并针对如何塑造具备传统文化观念和素质的高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提出了具体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对策上提供一些参考,引导高校做好德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工作,同时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校德育;传统文化;融入

德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素养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仅仅具备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涵养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才兼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包含了很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它偏重于在道德层面上培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高校德育工作不谋而合。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讨论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了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批评一些高校教师把大学讲台当作情绪宣泄的舞台,把中国当成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引起了更多人对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和思索。2015年1月24日,求是网刊发评论,题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署名作者单位为宁波市委宣传部徐岚,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变得刻不容缓了。因此,如何把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如何焕发中国优秀传统文魅力、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土壤、进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直面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融入的困境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自身的困境;二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时代困惑。

(一)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自身的困境

1.附属化的尴尬地位。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专业课程之下。高校功利主义教育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漠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表现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忽视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甚至必修课程,正在沦落成学生获得学分的工具;其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成为纯粹服务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2.两极分化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一是在高等教育不断向应用型转型的眼下,在新生媒介传播方式不断衍生的情况下,功利性意识愈发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无用论不断蔓延,以传统文化为兴趣取向、价值导向、专业选项的群体呈现出日益弱化的趋势。二是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倾向,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被金钱奴役的境地。文化传承的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但在很多情况下,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终究会使传统文化脱离群众实践,远离群众生活,丧失其最为深厚的生存土壤。

(二)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时代困惑

1.传统文化无用论的传染。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一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观念。他们认为,面临市场经济和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更应该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于传统文化,学习与否似乎与未来求职没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落后论”的观念。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片面夸大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愚昧的一面,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将来发展中国的是西方的“先进文化”而非中国传统文化。

2.“呲必中国”现象的蔓延。2014以来,一个叫“呲必中国”的陌生词汇,一时间在中文互联网上传播开来,成为大家广为关注的话题。它的意思指的是: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中国人都成了“中国式的过马路人”。其实,“呲必中国”现象在其他的领域也很是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垒中,也往往被沦为“呲必”的对象[2]。

3.学生群体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扩展。主要表现:一是当今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冲突。比如,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温恭谦让等做人准则和理想人格,更多地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自由主义等思想意识所侵蚀,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等。二是当今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行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抵触。因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道德行为上的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比如:有些学生社会公德表现欠佳,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当。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主张,把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如拉关系、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等带进了校园。三是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有些大学生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把学校看成实现自身利益的跳板,对将来能获得利益的知识加倍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而不考虑社会的长远发展,更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4.传播载体和手段滞后及传播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传播载体和手段滞后,不善于打造新平台,占领新阵地,创新新模式,仍以灌输教育为主,徘徊在老三篇上,仍蜻蜓点水,人云亦云,深不下去,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做不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掘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契合点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中国呈现给世人面前的是大国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需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体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更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其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全面深化、创新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逐渐丰富起来[3]。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而且是要挖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

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时候他就蕴含在地方的传统文化之中。以本人工作单位所在的安阳地区为例,安阳文化资源丰富,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契合点很多。

(一)源远流长的殷商文明,契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要求

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评选中名居榜首。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起源.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这是考古学界、文博学界专家学者的共识。殷商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我们民族得以延续、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盘庚迁都、武丁中兴等重大历史事件,还有甲骨文、青铜器、玉器,殷商都城、宫殿和王陵遗址文化和文王演易六十四卦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民族精神。

(二)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契合了和谐理念的共同追求

《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周易》倡导的和谐,大体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倡导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坚持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这正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三)以“尽忠报国”为核心的岳飞精神,契合了德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

“尽忠报国”是人类完全意义上的爱国思想,岳母姚氏是中华贤母的典范,她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浓缩成四个字,并刺到儿子岳飞身上。而岳飞把母亲的教导铭记在心,把保家卫国当作使命和责任,用自己一生践行着母亲的教诲,并进而形成“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的治国安邦的理念。让岳飞精神代代相传,让岳飞思想弘扬光大,培养后辈爱国爱家的思想,把个人的存在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正契合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时代要求,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个人修身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四)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时代要求

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红旗渠精神是河南林县(现河南省林州市)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国传播开来,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源泉。今天,新的林州人正以红旗渠精神,谱写着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篇章。以这种精神武装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正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个人修身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五)丰富多彩的巷陌故事流淌的道德操守,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在古城安阳流传着仁义巷的故事。讲的是离钟楼不远的地方,明朝吏部尚书郭朴写诗劝全家人让出三尺宽的地方给邻居使用“睦邻友好”的故事。他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今日不见秦始皇。邻居也深受感动,就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这当中的地方便闲置起来,便成了一条小巷。人们为了感念“郭阁老”义让宅基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像这样的巷陌故事还有很多,虽然流传在寻常巷陌间,但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礼让的传统美德。宣传这样的传统美德,正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个人修身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三、积极拓展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渠道和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而不是两张皮。因此,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拓展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使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各个方面。

(一)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让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让历史和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课堂,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开花,这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过程的现实途径。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们,要视德育教育为重要的社会科学,牢固树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建立高质量德育教材编写体系,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这就需要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需要创新“两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2010年开始,安阳工学院制定了《关于打造安阳特色文化教育体系的工作意见》并组织实施。一是成立“安阳地方文化教研室”,开设安阳特色文化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如《品味安阳历史文化》《弘扬红旗渠精神》《周易文化鉴赏》和《安阳地方建筑文化赏析》等。二是举办安阳特色文化系列讲座,如“灿烂的殷墟文明”“《周易》的现代哲学思想”“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文学作品赏析”“美丽中国游——从甲骨文故乡开始”“来自甲骨文故乡的声音——安阳方言特色解析”和“安阳书法文化”等,弘扬安阳地方优秀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

(二)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们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也要求我们要善于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之中。以地处殷商文化和红旗渠精神发源地的安阳工学院为例,学校将优秀地方文化贯注和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用周易六十四卦象铺设的旭日花园,以电子阴阳对撞为核心扩展的求索广场,以金木水火土为元素的五行门雕塑和以甲骨文撰写的百家姓文化墙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贯通与交融,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开展以弘扬殷商文明和红旗渠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安阳地方文化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营造了很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因其功能特殊,被高校师生广泛认可为高校培养人才极具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道德教化贵在使人力行,中国古人向来强调知行合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之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这种有效途径,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开辟新的渠道和途径。在社会实践团队的结构组成上,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为大学生指引方向,确定实践项目,聘请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导师,运用其理论基础和社会经验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进而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并提供团队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支持[6]。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也没有成熟起来,价值观很可能存在误区,此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并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纠正偏差,使他们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更多。

(四)发挥教师模范引领作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想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任课教师应该定期培训和进修,不断增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了解,以渊博的人文知识折服学生,推动教学效果最大化。我们要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思想、理论、信念等方面的培训来优化高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的结构,选拔合适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开展不同程度和内容的专项培训项目,实现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目的,把他们培养成认同并追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者和传播者。第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先决条件是让他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认同。在具体工作实践过程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切身体会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感受更加直观,更容易激发出对于工作的热情。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在任职期间做好“三个一”,即拜访一位国学名师、考察一次传统文化前沿、通读一部国学经典,通过“三个一”充实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挥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提升自身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掌控能力。

[1]夏兰,但堂渊.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 1-113.

[2]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辽宁日报,2014-11-14日(1).

[3]段丽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157-158.

[4]刘晓春,孙嫒媛.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加强高校德育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2008(1):36-38.

[5]杨国平.安阳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2(1):116-119.

[6]王晓丽.二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30-33.

(责任编辑:刘怀山)

G410

A

1673-2928(2015)03-0118-04

2015-03-12

牛晓玉(1973-),男,河南省林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安阳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安阳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安阳之旅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