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
邵俊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地理课程团队核心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教科室主任。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关注学生发展和地理学科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品质课堂”的教学主张,开设省市级观摩课20节,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学参考用书50多部,50多次做国家级、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和新高考复习讲座。
【摘 要】品质课堂应是有特色、有品位、立体化、发展的课堂。我主要通过“品”和“质”求课堂品质:以品味浸润学科美,以品析强化探究,以品评培养表达,以质疑带动思辨,以质感让课堂有形。
【关键词】品质课堂;高中地理;应然追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55-03
【作者简介】邵俊峰,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我担任高中地理教学22年,不断反思应该给学生怎样的地理课堂。我想,地理课堂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和学科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中学生的感受如何,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发展;二是是否体现了学科的价值,呈现了学科的真义。在不断的实践尝试中,我提出了“品质课堂”的教学主张。
品质,原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认识、品性等本质。品质课堂中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课程是“人”的联结点。我理解的品质课堂具有以下特性。
首先,品质课堂应是有特色的课堂。由于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差异,课堂具有鲜明的个性。品质课堂没有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和程序,有的是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其次,品质课堂应是有品位的课堂。地理课堂不应是知识的堆砌和机械的练习,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学生个体成长的乐园,是具有情感和生命感召力,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充分释放的所在,是体现学科文化张力的课堂。
再次,品质课堂应是立体化的课堂。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教学也应该是完整的、立体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扁平化的区域空间探究,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体平台。地理课堂应既有广度和深度,又有时空的转化。
第四,品质课堂应是发展的课堂。在品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证,学生敢于猜想,勇于探究,勤于实践,善于交流,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品质课堂的标尺。
因此,品质课堂是品位与质量、特色与风格共生的课堂,它能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体现学科价值和文化,充分展现学生的活力,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心智,激活记忆,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一、课堂以“品”求品质
我认为,品质课堂是“品”出来的。这里的“品”有三层意思,一是“品味”,二是“品析”,三是“品评”。
1.品味,让学科美浸润学生的心田。
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提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品味”是一种课堂姿态。在对高效课堂的片面理解下,许多高中地理课只剩下知识的骨架和试题的强化,这种快餐式的课堂不能在学生心底激起一丝涟漪。
地理课需要学生品味,一方面要给学生品味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品味的兴趣。地理学科本身是美的,这种美需要地理教师慧眼发现和精心呈现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用心品读。地理学科蕴含着自然美、人文美、整体美、差异美,在教学中,我用美对教学文本进行提炼,用美对教学过程进行装饰,用美对生活中的地理进行挖掘,用美对自然景观进行解读。品味这种地理美是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情感基础。
例如,在《农业区位的选择》一课中我处处呈现富有美感的农业景观图片,并配以诗意的文字,让农业不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枯燥产业,而是生活化的美丽图景。学生在品读中,会自然而然体味各类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农业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实现人地和谐等问题。再如,在《河流及其影响》复习课中,我以“笔下河流之美”“河流地貌之美”“河流生命之美”等视角带领学生品味河流之美,将枯燥的高三复习课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课堂。
学科文化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学生的品味才能得到弘扬,只有“品”才知文化之“味”。在课堂中,我给予学生许多“品”的机会,从品地理学家科学精神到品美图、品美文,从动手画地图、制学具到写地理歌词,让学生在动眼、动脑、动手中与课程融为一体,获得学科文化的浸润。
2.品析,让地理课堂成为深度思考的舞台。
地理不是“地名+物产”,地理更应讲“理”。地理科学以空间、区域、综合、宏观、全球的角度解释地区特征,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地理课堂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应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品析是带有方向性的主题式探究,“品”有不断反思、不断感悟的意味,“品”基础上的“析”才会更深入。品析是强化地理课堂“理”的重要手段。
例如,我让学生品析北京、张家口两个城市及附近区域的地理差异,比较两个城市举办冬奥会的优势和劣势,并探究两地如何实现区域联系和优势互补。整个一节课上随着信息的不断叠加,学生的品析越来越深入,对区域特征的理解更为深入,对地理问题的解决也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再如,在《河流地貌的形成》一课中,我展示了不同的诗词,让学生层层剖析河流地貌的成因。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远帆的《我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等,学生对上述诗词的品析,能够达到以文化图、以文推理的效果。
3.品评,让学生走到课堂的前台。
品质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品评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呈现的地理热点、地理图片可以由学生品评,教师呈现的地理原理、开放性的地理结论可以由学生品评,教师在教学关键点的故意露错可以让学生品评。
二是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结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回答教师的结论,教师可以不做评论,而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在点评中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加以剖析和矫正。
三是师生作品,学生对师生制作的试题进行品评,对学生绘制的地理图进行品评,对学生的地理实验进行品评,对展示的地理诗词进行品评等。例如,我让学生评判网上一首描述锋面雨的短诗:“我是冷气团,你是暖气团,遇到你,我止不住地流泪。”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点,认为该诗对锋面雨的成因及天气特点描述得比较形象,但应该把“我”改为暖气团,“你”改为冷气团,不仅因为暖气团更象征柔弱爱哭的女子,更主要是因为锋面雨的形成是由暖气团抬升并冷却凝结造成的,而非又冷又重的冷气团。在品评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地理原理的理解更深刻了。
二、课堂以“质”促品质
品质课堂一定是有“质”的课堂,课堂质量是品质课堂的基础,另外,课堂还需要“质疑”和“质感”。
1.质疑,使课堂充满思辨的魅力。
地理是对复杂世界的解释,随着岁月痕迹的叠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世界与教材给予的知识原理势必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课堂中应该有学生质疑的声音。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在对质疑的辨析中使地理原理越辩越明。为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需要给予方法的指导,如从何起疑、怎样质疑、疑后如何。学生在对比中起疑、在兴趣中起疑、在矛盾中起疑,提出的问题使课堂充满生成的精彩,在讨论解答时使课堂风生水起。
例如,学生提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均温大于0℃,为何和温带季风气候一样也是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再如,学生质疑现代苏南农村的水稻种植业是否仍然是“小农经营”“机械化程度低”,学生质疑一些交通线规划或水利工程项目是否合理等,既体现了他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入,也体现了他们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一课中,我将学生分成“可行性研究专家组”“技术专家组”“运输顾问专家组”三组后,又特设了一个“质询专家组”,“质询专家组”除了对整个计划的各环节提出质疑之外,对其他小组的发言也需要提出质询,他们提出了“冰山运输的技术不成熟,各种运输方法的成本都太高”“南极冰川的减少会造成南极的环境问题”“冰山运输过程中的融解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冰川在沙特被融解可导致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输入国港口和水深条件都达不到接纳冰山的要求”等问题或观点,使课堂充满了思辨的魅力。
2.质感,让真实世界走进课堂。
在造型艺术中,把对不同物象所体验的真实感称为质感。在地理课堂中,呈现真实的世界,让学生把握真实的自然、社会现象,这是地理教师的责任,是新课程“有用的地理”的体现,也是课堂质感的体现。地理知识原理的外在表现就是地理现象,这种现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属于“生活世界”,形成了原始的地理问题,引领了地理探究的方向,体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本原回归。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中,我呈现了原始的自然带分布图,让学生绘制自然带分布模型。这种“从复杂现象中提取纯粹”的学习过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也培养了学生从复杂生活世界中形成自己清晰判断的能力。学生通过“去干扰,取主流”“规整形状”“确定分布位置”等方法,从复杂现象中提炼出简单模型。进而,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模型去发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引导复杂归于有序,以达到科学、正确认识真实世界的目的。
质感也体现在所学知识点需要有实际“落脚点”。区域空间是地理知识、原理最重要的载体,对地理空间特征和格局的掌握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能力和素养。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上,以使学生能在空间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地理要素的位置、范围、组合特征和相互关系。例如,我带领学生以中国地图为背景研究等压线,以世界地图为底图研究气压带和风带,以区域等高线图为底图研究河流的综合整治,变抽象原理、理论为具体案例,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品质课堂的关键不在于“教多少”,而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实际上就是寻找课堂的价值定位,而这种定位不能脱离学生发展需求和学科特点。这也需要我不断研究实践,不断追求品质课堂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