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会
摘要:在中学美术学习中,学生应当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审美认知、一个能产生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审美判断、一个具有自身色彩的个性化表现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审美情感,只有审美情感丰富才能保障其他审美心理构建部分的完善,而审美情感最佳的培养媒介就是美术教育。本文通过对本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26-02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决定了各自对美术的不同感知,审美能力的参差不齐源自于审美心理结构中构建部分的大小不一,审美心理结构由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审美认识等组成,其中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学生看重情感方面,那么审美情感就会相应受到影响,同时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其他构建部分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是被情感支配,可见审美情感的培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
何为审美情感,就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与态度。创作者创作优秀的作品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作品这一媒介让其他观赏作品者也能体验到创作者的情感,审美情感就是在这种情感交流中产生的。
审美情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二是痛感;三是深层次的快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快感和痛感,但是很少能够体验到深层次的快感,而审美情感就是深层次的快感。审美情感在大多情况下会表现为一种审美快感,最浅层次的审美情感仅体现在生理上的愉悦,中层次的审美情感体现在心理上的快乐,高层次的审美情感则体现在精神层面。
(二)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自我审美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学美术时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人色彩和特性,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发展情况作出教学方针,督促学生能更好地培养审美。中学美术教育意在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结合,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创作灵感。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多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当今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当要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就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美术作为一门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泄情感,减少压力。中学美术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陶冶情操:人的行为举止通常是受情感和理智控制的,因此情感对人生实践有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就是通过作品中诠释出来的美来影响人的精神和心理,让观赏者能保有一颗真挚而丰富的心灵。
2.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分为两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是不能形成逻辑思维的,而形象思维的基础则是审美情感。人们只有先看到某一事物的外貌特征才能将事物在脑海中形象化,然后对形象化的事物进行逻辑性的思维考虑,所以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扩展。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以及教学内容如何安排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仍有一部分中学美术教师保持着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不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培养,只灌输美术知识,这样学生难以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特色的作品,学生只会局限于书本知识,很难适应日常生活的磨练,同时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的创造能力被磨灭,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美术的兴趣,最终放弃学习美术。有些美术教师过于关注自身的美术技能提升,对所谓的审美情感嗤之以鼻,认为只要技能提高可以不重视修养,也不关心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样长久发展下去只会导致自身教学观念过于传统不合时宜。
另外,由于升学考试的影响,学校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考试多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的提升,并未重视美术教育这一审美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美术课程可有可无,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很多学校都已经将美术课换成了主课。美术课地位的一落千丈很难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很多扩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活动都无法展开。
(二)课堂教授内容枯燥呆板,缺少富有情感的作品
课堂氛围过于枯燥呆板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从心里减少对美术课的轻蔑,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点的严重阻力。课堂内容的过于枯燥不仅仅是源自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还和美术教材的“不通情理”有关,中学美术教材在编制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对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缺少关注,不能够吸引学生提起兴趣进行观赏。
另外,美术教材在选取素材上集中于中国本民族这一话题,对国外的素材选取较少,这就导致了教材内容单一化。美术不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国家,而要综合民族、时代、历史三方面进行选择考虑,中外古今的美术题材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观赏的素材。同时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上,缺乏吸引学生的美术兴趣,就不能给予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三)教师教学模式化过于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容易让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现代科技融入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美术教学中借用了多媒体为吸引学生兴趣提供了帮助,但过多使用多媒体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那就是很少有机会让教师进行亲身示范,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帮助,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师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对学生实际操作不会带来任何帮助。例如美术教师在讲解某一油画作品时需要掌握的技巧和知识,但是有了多媒体这个媒介,教师通常会选择利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展示一些油画作品,通过“张张口”进行技巧手法的讲解,认为学生就能理解,能实际掌握了,实际上学生对技巧知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四)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方面作用不大
学校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教师引导作用却不能全面的发挥出来,这使得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得不到周围环境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师进行教授知识时,能通过作品诠释的内容和意义为学生更实际的了解到社会百态,人文背景。美术情感的教学需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创新性的赋予在作品中,对美术涉及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探索。
美术作为一门审美塑人格的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帮助学生清楚认识到何为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美术这门课程却是其他文化课的附庸,可有可无,美术的魅力都被教学安排给泯灭了。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对同一幅作品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尤其著名的是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学生会对微笑有什么意义,或者微笑背后有什么故事等等充满好奇,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引,针对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加强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措施
目前想要加强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必然要以当下实际现状为主进行思考,“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态度问题以及学科本身存在的缺陷都是一直以来学生不能深入学习美术的重要因素。原本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在对当前美术课程现状感到失望甚至放弃了美术的学习。首先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当要知道美术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着非常卓越的提升效果。现如今,拥有优秀的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才是各行业积极追求的,想要成为美术人才势必要对美术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技能,更能提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知。
(一)适当使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能够将美术作品体现的方式也由纸张扩展到了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多样化使得好奇心较重的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知识,也能减轻课堂枯燥的氛围。然而多媒体的应当不适当,就会减少教师的示范职能,教师应当结合多媒体和自身示范职能,为学生更实际地掌握美术技巧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同时教师的审美情感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对创作的作品要注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辨别美。
(二)加强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
想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文化与艺术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对文化多些了解,他们才能打好美术基础,拥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升华自身的精神层面。学生在初次接受作品的熏陶时,更多的是好奇,并不能足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对作品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层次阅读作品,理解作品传递的情感引起共鸣,要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体验曾经的情感。只有学生能自主地对作品进行赏析,能真正意义上理解作品,才是审美情感的提升。
四、结束语
想要学生真正看懂一幅作品,必然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生与作品之间情感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给予学生的是无尽的财富,它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拥有高于他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是美术课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