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迪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中国古代的“避讳”,源自于原始社会时期古老的禁忌,雏形萌发于西周,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转变为特有的“避讳”,并在历朝历代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点,最终形成独有的中国“避讳”风俗。“避讳”的对象、范围、方式和规则都极其复杂。“避讳”风俗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有现象,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大影响力。
[关键词]避讳;传统文化;禁忌;封建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
一、“避讳”的起源和形成原因
(一)“避讳”的含义
“避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有的现象。“避讳”中的“讳”,就是指“回避不能说”的意思。为什么不能说呢?因为在中国古代,或者说中国封建社会,君主或者尊者、长者为了维护甚至是神化自己的形象,提示自己的地位,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回避的内容,而且在古代社会,人们敬鬼神,他们认为直呼名讳是十分不吉利的,会带来不详之事,所以要用一些專门的词等等来代替,从而达到回避的目的。
所谓“避讳”,在现代,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指为了回避某些事情或者某方面,有可能是物,也有可能是人。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为了表示对君主或者长辈的尊敬,避免直呼其名,而用相同意义或是相同读音的字来代替,也有在其本字上进行修改,多写或少写一笔,由此来进行回避。通常情况下,需要“避讳”的就是君主和长辈的名字,其字或者号不用“避讳”。因此在中国古代,有时人们为了表达尊敬,尤其是文人雅士之间,常常互相称呼字或号,一般不直呼其名。
“避讳”这一现象出现的较早,但是“避讳”一词出现的较晚,直到汉代,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第一次提出“避讳”一词,在这一时期,“避讳”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我们最直观的理解,也就是“回避”的意思;其次就是规避君主、长辈等亲人的名讳。
(二)“避讳”的起源和形成原因
关于“避讳”风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避讳”主要从原始禁忌发展而来,而在原始禁忌中,这种“避讳”主要由心理暗示发展而来。作为尊者,他们认为自己相对于其他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作为自己代称的名字不应该随便出现在书面上和口语上,由此就成为“避讳”,继而成为一种避讳风俗。“避讳”从何而来,一般史学家们普遍认为“避讳”起源于周代,但真正形成制度是在秦代。“避讳是中国特有之风俗,源远而流长。《左传》、《礼记》、《孟子》等书就有避讳之记载,但在整个先秦时期发展很缓慢。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提高,避讳才逐步兴盛起来。秦始皇第一次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避讳。秦始皇名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改称端月。”《尚书》则是最早有“避讳”相关记载的古籍文献,从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避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避讳”起源于古老的原始禁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语言往往被赋予一种超人的魔力,人们以为语言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潜在的联系,语言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祸,语言禁忌遂源由此而生。有了禁忌,就要回避,于是出现了避讳。”这种原始禁忌在古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古人精神世界的升华与发展,更与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禁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禁忌也是古人认识社会的方式,这是一种和我们现代思维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看来,一株花包括花的花瓣、茎、枝、叶等等,然而在古人看来,花瓣可能就代表了整株花,并且在古人的认知中,花本身也是有思想有精神世界的,而花瓣可能就相当于人的大脑,承载着花的精神。这么说来可能会有虚幻,但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这是真是存在的。因为独特的思想方式才造就了独特的禁忌,他们认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什么事会怎么样,亦或为了避免某件事的发生,要如何做,最终发展成为“避讳”风俗。
因我们一般认为原始禁忌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畏惧,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理解种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所以会产生原始的自然崇拜。其次是对欲望的克制。同样的在过去,人们认为欲望的产生是不好的现象,所以需要克制欲望,达到清心寡欲的状态。再次就是对宗教仪式的恪守,在原始社会乃至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禁忌总是与宗教有着很大联系。尤其是在原始社会,各种神灵、自然崇拜充斥,形成一整套规范的仪式,这些仪式规范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最后就是对以往教训的总结,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会犯错,这些错误有时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古人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状况,会总结生产、生活经验,从而在社会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更好地生活。
在中国古代社会,“避讳”最主要的承担者是帝王,也就是君主。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尤其是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君主的权威不断增强。一方面为了显示所谓的皇家权威,皇帝的名讳不可以随便出现在人们口语之中,这是对帝王的不敬,如果再上升到一个高度,帝王作为国家的代表,这是对国家的不敬。这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社会主流思想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存在的。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以及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上充斥着敬鬼神的思想,封建君主通常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他们的思想中也有着鬼神之说。封建君主在想着治理国家的同时,也会担心自己的王位是否稳固,除去外在原因,他们往往也会联想到一些“避讳”,认为自己的名讳不能随便出现,需要规避,否则是不吉利的,不利于统治国家,通俗一点说,就是担心自己的王位不保。
中国“避讳”风俗从形成到发展,总的说来是起源于周代,在秦朝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在唐宋之期尤为兴盛,而到了清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发展,统治者尤其看中“避讳”,使得避讳风俗进一步发展,更加完善。我们所熟知的“文字狱”也是“避讳”的一种,清代“文字狱”之重,对后世影响深远。到了现代,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充斥着各种“避讳”,比如在沿海地带的渔民,他们一般比较“避讳”跟“翻”谐音的字词,认为这个读音会使他们在海上作业时翻船,带来生命危险。
二、“避讳”的对象和范围
在中国封建社会,随着“避讳”的不断发展乃至形成一种制度,“避讳”的对象主要分为四个,即帝王、长官、圣贤、长辈。
避帝王。帝王之讳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国讳”,从社会大环境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帝王或者说是封建君主,是整个社会的最高权力代表。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社会文化环境往往将统治者神化,帝王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代替神来统治人民的。为了神化君主,君主的名讳是不能随便出现在文献之中,同样从文武百官乃至底层人民都不能直呼帝王名讳,那样是大不敬的,不仅会受到相关制度的惩罚,也会受到心理上的谴责,这种谴责是深入心灵的惩罚。从帝王本身看,自己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地位,也有必要将与自己有关的名称“避讳”,这一方面满足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心理,同时也让统治者从心理上感到安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统一的“避讳”。秦始皇名“政”,举国上下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农历中的正月之正,读音本来和政相同,《论语》中《颜渊》篇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古时候,这个月是集中处理政事的月份。但是自从赢政做了皇帝后,正字就不能用了,有时改为端,有时读“征”音。据《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记载,“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避长官。这里的“避讳”就是指下属要避讳长官以及长官长辈的名讳。我们在前文提到的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避讳”长官。下属“避讳”长官的名讳一方面是为了表现下属对长官的尊敬,更进一步来说是要体现等级制度,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避长辈。中国社会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避讳”长辈名讳在一定程度上与“孝”有很大关联。避长辈主要指的是避父母乃至祖父母甚至更上一辈的名讳。这种“避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私讳或者说是家讳。在中国社会,不仅仅是在家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要避免直呼对方父母的名讳,往往用“令尊”等专有名词代替,否则是极其失礼的。《齐东野语》卷四《避讳》条中,多得不胜枚举,如“盖殷以前,尚质不讳名;至周始讳,然犹不尽伟。”
“避讳”的对象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当代中国社会上仍然有“避讳”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或者老一辈人那里,一些东西的“避讳”仍旧是讳莫如深的。
大体上说,“避讳”的范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需要尊敬的人或事,因为要表达尊敬,长幼有序等,所以需要“避讳”。其次是不太好的事情,一些污秽的词语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学术、修养等,一些污秽的词语、事情不能随便说出口或是出现在文章里,那样不仅是有失身份,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不敬,所以也需要“避讳”。再次就是不吉利的事情、词语等需要“避讳”。我们在前文已经说过,“避讳”在一定程度上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开的牵连,中国封建时代,随着宗教的传人与本土宗教(主要是道教)等,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避讳”,再加上社会的主流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中敬鬼神事天地方面学说的糅合,人们对一些不好的事情是讳莫如深的,他们认为一些事情的发生与之前的一些行为、言谈举止都有着牵连,因此为了防止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很多事情就需要“避讳”。比如一般在海上行船的,船上的人都会避讳如“翻”、“倒”等字词,他们认为说出这些字很有可能会让自己的船在行驶中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甚至翻船。
例如在长江上行船时,不管是一般过江的轮渡还是货运、客运轮船,也会避讳提到“翻”,“倒”等字词,认为这样会犯了龙王爷的“避讳”,会招来厄运。
三、“避讳”的方式
中国“避讳”风俗的发展,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从整体上看,“避讳”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方法,改字法,空字省字法,替代法和缺笔法。
首先来看改字法。改字法是最常见的“避讳”方式,就是在一般语言或者书面表达时,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或词,用相同、相近意思的字词来代替这个字词,从而达到“避讳”的目的。汉朝时的惠帝,名字中有盈字,为了避帝王之讳,那么这个盈字就不能用于书面,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学巨著《史记》时,遇到“盈”字都会用“满”字来代替,如“万盈数”都会写成“万满数”。而汉武帝名彻,那么“彻”字也就需要“避讳”,“彻”字通常都写成“通”字,“彻”侯也就成了“通”侯。由于名目繁多的“避讳”,让我们对于认识中国历史也造成了一定困难,但是到了汉朝的时候,“避讳”已经形成一种制度,所以汉朝时就已经设立专门管理“避讳”事项的部门,有专门的官员处理“避讳”之事。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一般需要的“避讳”的字词都会有固定的替代字词,所以在掌握这些文献资料后,我们在阅读史籍时只要稍加注意,记得随时替换就行了。而在民间,在不同行业里有不同的避讳,他们会自发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避讳”方式,也可以叫做“行话”,“行话”也是“避讳”风俗的一种。
空字省字法。空字省字法应该是“避讳”中最简单的方法,一般在比较早的古籍中常见,因为在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固定的“避讳”方式,如果随意以同义字代替的话会造成文献记载的混乱,所以聪明的古人干脆就直接将需要避讳的字词空一格或者画一个方框。“如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八《鄂州兴唐寺钟》条载,唐代末年杨行密割据淮南,因其父而兼讳夫字,辖区内鄂州兴唐寺钟,在铭文中有两位官员的结衔是‘金紫光禄大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陈知兴、‘银青光禄大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杨琮。很明显,在四处‘大字之下都有意少写了一个夫字。再如杜佑《通典》卷一五九《兵》有这样的话,大唐武德中,太宗围王充于东郡,这处王充本是之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王世充,杜佑在这里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省去了世字,这就与汉代哲学家王充混为同名了。”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于名讳之学是十分注重的,宁可省去导致文献的混乱也不愿提及需要“避讳”的字词。
替代法。替代法和改字法有类似的方面,都是用其他的字来替代,但是替代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时在“避讳”的时候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直接用“讳”字替代,让人们可以更直观的认识到这里是需要“避讳”的,这种“避讳”一般在封建时代使用较多,到了现代基本上很少有人使用。
缺笔法。缺笔法其实就是在需要“避讳”的字上少写一笔或两笔,导致看上去不是原字,但是熟知此字的人又会认得这个字,他们认为这样就是“避讳”了,可以表达自己的敬意或者回避。而其他人如读者不会因为不写或者用其他字代替而导致对事情的误解。这种“避讳”方式应该是所有“避讳”方式中最不容易造成历史文献混乱的方法,因为人们可以直观的认识那个字,知道“避讳”了哪个字。例如在宋代时,圣贤讳是十分重要的,圣贤孔子的讳已经被上升到国讳的高度,孔子的名字中有“丘”字,所以很多文献在记载时遇到丘字就少写一笔成为“斤”字。
“避讳”风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现代较为少见,但是在封建社会,“避讳”上升到国家制度角度后,也引起了许多问题。
《左传》:“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因晋僖侯名司徒,为避其讳,故改官名司徒为中军;宋武功名司空,为避其名,也只好改官名司空为司城。这是因避讳而废官名的两个例子。本来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避讳风俗,反而造成这样的不便和混乱,这恐怕是原先未曾料到的,因而不讳之说随之而起。”
四、“避讳”风俗的影响
“避讳”这一现象在今天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探究,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析,很大程度是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特殊现象,其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过去,“避讳”处处规范人们的读、写、说,稍有不慎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极大的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由于“避諱”的原因,导致许多古籍记载混乱,这就让我们对古代历史发展的认知造成很大困扰,甚至直接误导我们的认知,这就加大了学术研究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