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号召
教师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指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引导和监督。教师的教学管理过程包括对学生的预习管理、听课管理、作业管理、复习管理、考试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实施切合学情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本文从反馈、合作、习得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聋校语文教学积极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教学管理要强化反馈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变换、输出和反馈、调节的过程。故从学生的价值导向来看,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科学设置,如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有组织地获取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使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原来的教学设计作出适当、及时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信息的变换过程,使得教学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反馈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反馈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回收以下信息。
一是反馈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信息。在聋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问题或错误随时都会出现。聋生语言学习中的主要错误有:似是而非的语言;支离破碎的句子;语法问题,即聋人的所谓自然手语干扰。作为聋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将其一一归类,对其原因逐一加以分析,对症下药,尽快纠正学生所反馈出的“错误”信息。
二是反馈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的信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故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态度、动机、兴趣,甚至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学习技能和认知特点等,因材施教。
三是反馈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信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输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对教师的口语信息和手语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充分把握,对难易不同的内容要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对所学内容都能较好地掌握。
四是反馈学生针对学习环境的信息。教师要及时回收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室环境的布置、语文活动的组织、学习设施(如直观教学设备)等学习环境的反馈信息。通过信息的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聋生的有效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尽量消除不利环境对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种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它除了包括“场所”,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它与教学活动共生存、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环境。当然,在反馈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反馈的态度和方法,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口语、书面语、手语)能力和学生的心理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在语文教学中的连贯性,因为它是帮助师生共同改进、参与教学的一种过程性手段,同时,保持反馈的连贯性,可以使教学管理更科学、更高效。
二、教学管理要强化合作
要充分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上的良好合作,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师生合作教学管理。师生合作,就是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协调一致,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另外,在师生合作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因势利导,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能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潜能,学习效果会更好。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而聋校的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捆绑于学生的情感载体上。
生生合作教学管理。生生合作,就是在语文教学管理中,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根据学生听力受损程度、口语表达状况,使学生之间用口语、书面语、手语来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相互学习。“小组活动”是合作教学中的一个较好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语文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尽可能实现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和谐统一,实现聋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回归主流社会应具备的交际能力。
事实证明,不管是师生合作还是生生合作,教师都要注意运用好评价手段去审视合作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同时,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特点,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享受到学习语言的快乐,从而使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强化。
三、教学管理要强化习得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以下现象感到困惑: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共6~7年的正规课堂学习后,不能顺畅地用书面语进行表达(其语言没有句子结构、杂糅、不合逻辑、不切常理等),不能顺利地阅读(朗读不能恰当停顿,磕磕绊绊,阅读费时,读不懂等)。而健听儿童则无需正规的课堂学习,就能以惊人的速度在四、五年内完全具备交际能力。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了聋生听力障碍的客观因素外,还应归咎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聋生对语言的“习得”功能。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只注重课堂上对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聋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在自然条件下的语言环境中非正式的下意识的学习”。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鉴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当然,汉语作为聋人的第二语言,在习得过程中会受到手语的极大干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让聋生将课堂上的有意识“学得”和“习得”结合起来,使他们有“大量易懂的输入,降低其情感障碍”。同时,为使聋生尽快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语文课外活动,如阅读大量的报纸、杂志;观看有字幕的电影、电视;勤写读书笔记、日记等。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聋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真正提高其语文水平。
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故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抓好“三强化”,使语文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发展好每位聋生的潜质,有效提升聋生的语文素质。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