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芳
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带着这个问题本文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质量
教师若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使
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出现强迫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其次,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课外相关知识,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而且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可以对徐志摩的生平趣事进行简单的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注意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出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对自己具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其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语文知识。再次,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写一些读后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借助工具将文言文翻译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学习语文知识,反之,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关系平淡,甚至是学生讨厌语文教师,这些情况都会大大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进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既要当学生的老师,又要做学生的大朋友,从而创造出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要用学生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语文,适当对学困生进行“优待”,让这些学生感觉到教师并没有放弃自己,从而在教师的期待下努力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四、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因此,教
师一定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一定要对当前的教育形势进行研究,明确当前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学习并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评价运用的效果,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全面掌握课本知识,并做好备课工作,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最后,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利用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语文学习中,闭门造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学习方法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闭塞,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每组3~5个人,在这个小组内,学生相互配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由小组的负责人将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然后教师根据小组的回答给予合理的评价,并对学生存在缺陷的答案进行补充,使整个回答更加完善。
总而言之,由于高中生学习任务多,时间紧张,因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加强对新课改的研究,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沈万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苏州大学,2009.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