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堂自主学习探析

2015-12-11 08:04鲍世颖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建构主义自主学习

鲍世颖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生物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有些教师着力研究如何讲授,还不能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效率低,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介绍了有关初中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期待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探究

一、生物教学现状

基于目前深圳的经济和教育现状,《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我市着重培养学生的八大素养。创新素养的培养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而创新素养的前提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难以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放心,觉得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负责听记为辅,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自己讲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不愿意听课。短期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差,老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长期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起来,容易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而言之,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也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更贴切的表述就是:“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的主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教学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即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生能够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

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实践中,笔者主要将基于导学案的自我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融入课堂教学。

(一)自我独立探究

自我独立探究的主要目的是凸显本节重点和知识框架,学生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构建知识框架,并为小组合作探究储备信息以提取信息。由于教师的心理定式,教师不讲就不放心,总觉得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是通过讲授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讲授容易导致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学的两个极端。主导性讲授很容易造成知识的单向传递,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怪圈,忽视了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被动性学习使学生一味追寻教师讲授的思路,耳听手记,导致在整个过程中记忆参与较多,智力活动参与较少,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并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视觉型学生听不懂、学困生不愿意听等常见的现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法由他人来代替。以“细菌”这节课为例,笔者设计的自我独立探究活动如下:

阅读课本P71~P74,完成下列内容。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 发现了细菌。人们一直认为细菌是 发生的。

(2)法国科学家 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 造成的。证实了细菌不是 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 的细菌产生的。

(3)巴斯德还发现了 、 ,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法以及 的方法,后人称他为“ ”。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 或 才能观察到。

(2)细菌有 、 、 等不同形态。

细菌都是 的,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都是 生活的。

(3)细菌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 、细胞膜、细胞

(4)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菌有 集中的区域,却没有 。这样的生物称为 生物。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有 ,有些细菌有 。

(5)细菌没有 ,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 ,并把它们分解成简单的 ,它们是生态系统的 。

3.细菌的生殖

自学课本第74页,结合插图,描述细菌的生殖特点。

细菌是靠 进行生殖, 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学生先齐声朗读课本,然后一边阅读课本,一边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通过自我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提取信息,组织加工信息,完成导学案的自我探究部分。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也不否认外部引导,即教师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完成情况给予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防止学生忽视自我探究的重要性,陷入放任自流的状态,确保自我独立探究得以落实。教师通过合理的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梳理,为学生搭建好这节课的支架内容。教师最后的讲授对听觉型认知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补充。在提问环节,人人有机会为小组做贡献,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导学案和小组评价机制的独立探究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出声读课本和阅读课本,

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学困生也体验到了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不再畏惧学习,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尊重学生听觉型(听)、视觉型(看)、动觉型(写)个体的认知差异,发展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意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深化本节所学内容。学生常常有难理解的,容易犯错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往往更不放心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花很大力气研究如何讲授,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讨论。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听懂难点。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的。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的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学生为了和教师思维同步,就把在独立思考中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一旦遇到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对于突破难点极为不利。

四、对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反思

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基于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生通过讨论时对其他成员的讲解,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更牢固,学困生经常为自己能完成并展示学习成果而获得成就感,提升自我认同感。小组讨论环节,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的相互讲解,比教师一人面对全体同学的讲解,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但也出现有少数学生包括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慢慢训练,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

[2]胡睿.如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生物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4(05).

[3]张召.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生物教学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建构主义自主学习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