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花
摘要:面对奔放、灵异多元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欣赏、给予鼓励、给予关爱,让孩子从小树立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将受益终生。
关键词:欣赏;激励;以人为本;因势利导;评价学生;自信;向上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67-02
欣赏是一种美德,一种激励。曾记得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无意中被一篇小说吸引,对不出名的作者十分欣赏,四处打听,找到了他的姑母,称赞并鼓励年轻人要继续努力。屠格涅夫的欣赏点燃了年轻人的自信,于是他更加努力,最终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令人敬仰的伯乐在欣赏中,令不出名的无名小辈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一位伟人还会俯身去寻找生机,并给予鼓励,更何况我们做老师的呢?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者要有敏锐的改革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真诚的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之下。尤其是掌握不住分寸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呵护与欣赏。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及时地引导、教育,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当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诲,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由衷的尊敬老师,对教师的批评教育乐意接受和听从,并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行动。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而自暴自弃,打架、骂人、进游戏厅,慢慢地他成了大家关注地焦点,反感的对象。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滑坡,我十分着急。为此我一次次的家访,说服、教育,结成互帮互助的小组。可我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也没起作用。我徘徊、踌躇着,想着挽救他的突破口。
一天中午,我早早来到学校,在班里巡视着。忽然在这位学生的课桌上,我发现了他画得一张较“精美”的桂林山水的图画,我眼前一亮,如获至宝。我找来了他并夸赞他画得细致、认真,就在此时,他的眉毛竟轻扬了一下,但马上又恢复成原来的满不在乎。可是,就这轻轻一点波动,也让我好生兴奋呀!我想我可以尝试着慢慢点燃他心中不燃的火把了。我再次跟家长联系,并征得了学生的同意,从画画起步,帮助他重新找回自信与希望。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渐渐地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学生有所收敛,竟也能安安稳稳地上一节课了。他变了,变得越来越可爱。如今的他已经走向社会,在教师节来临之时,他让家人捎来一封信,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没有你的精心培育,没有你的发现,我不知在何处流浪。在学校是你的欣赏,你的激励,才让我找到自信,走到今天,我始终不忘你的话语……”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耐心细致且全身心投入,需要我们勇于奉献而又富有爱心,需要我们美丽自信而又超群的能力。有一句话说得好:“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的爱是洒向学生心灵的阳光。如何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做到把关爱普洒到每一个孩子心中,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赏识、关爱学生。
一、爱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理解、公正之心
公正——这是孩子信任教师的基础。爱生之心,师皆有之。然而差别就是在于爱几个得意的门生,还是爱全体学生。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学生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听话懂事,有的调皮捣蛋,有的拘谨胆小,有的斤斤计较。把一个智商优秀、学习品质良好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许并不困难,而要把智商偏低、班里的捣蛋鬼、老师们眼中品质差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合格学生,就很不容易。如果我们以一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以一样的尺度去衡量他们,那就会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也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在班级这片星空里闪烁光芒。要想全体同学都有好的成绩,就更需要我们的教师用更多的关爱去感化和帮助,以强烈的事业心多多投入和付出。任何轻蔑、嫌恶,只会使他们自暴自弃;训斥和指责,只能使师生距离越来越远。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并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的欣赏关爱,宽容学生、理解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调皮”学生。
“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一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纯洁的、公正的,不能有半点的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应给予他们与优等生同样的爱。我班就有一位男生学习成绩很差,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不爱跟他一块儿玩。他对自己都快失去信心了,回答问题都哆哆嗦嗦,非常胆小,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运动、绘画、写字方面都没有突出的表现。我通过观察,发现他讲文明、有礼貌、爱劳动。于是,我组织班里同学每周全面检查一次文明卫生情况,并以加星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一来,这位同学不仅每周都能受到表扬,而且成了班上讲文明、讲卫生的领军人物,他的自信大增,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爱学生,因势利导,爱在细节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教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正是在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关爱,学会关爱他人的。因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在教师每天的点点滴滴行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让孩子在细节中感受关爱的幸福,让爱在细节中绽放。
比如有学生在教室乱丢纸屑,我们如果简单地在班级宣布禁止或罚学生当众捡起来,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作用,处罚还可能使学生私下里变本加厉地故意破坏卫生。所以我总是自己随时捡拾起来放进垃圾桶,次数多了,学生对自己的卫生习惯也渐渐重视起来了。
再如早读课有不少学生没有高声朗读的习惯,多次要求无效。我特意在早读时拿着课本,在教室里投入地大声诵读课文,陶醉的样子惹得有的学生窃笑。到上课时,我按早读课诵读的方式正确流畅地背诵课文,这下学生不笑了,有的赞叹,有的听着听着也露出陶醉的样子。经过一段时间,早读课诵读的风气浓厚了,教室里有了琅琅读书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难免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的全面进步。对学生要善于关注、赏识、激励,轻轻抚摸一下孩子的头;帮她整理凌乱的衣角;帮孩子背上书包;孩子做得好以后得到赞美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等等。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小动作,然而恰恰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的确,教师的称赞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学生会尽力和教师的评价保持一致,久而久之,教师的赞美就会在他们身上变成现实。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多给孩子发自内心的赞美,他们也会在教师的赞美声中变得鲜活起来。
三、有效地利用暗示教育,让爱走进学生心灵
作家冯骥才说:“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的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除平庸。”我们若能留心学生生活史,收集他们的记忆经验,趁机唤醒激活并加以放大、集中、强化,往往会生成他们对现实的强大热爱,会激励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去创造更多幸福。
我在教《妈妈的吻》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回忆家庭生活,选取最使自己感动的事件或经历,在课堂交流。交流时,我先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声情并茂地朗诵开场白:“母亲是我们头顶的暖阳,走过春夏秋冬,穿越万水千山,冥冥之中,坚定我们足音的总是她永恒的深情目光。让我们年轻愚妄的心接受阳光的洗礼,唤醒一片灿烂星空,奉献给母亲关切的瞩望。”营造出动情的气氛。而后,班长小王第一个上台,讲述了父母亲为供养家庭,供自己上学外出打工的艰辛,自己对父母亲的牵挂思念。讲着讲着,竟在讲台上哭了起来。接下来上台的同学都是流着泪讲述了与父母、亲人间的真情故事,下面的同学也是含着泪水倾听。一节课伴着掌声和感动的泪水过去了。有同学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直以为我最不幸,沉重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每天睡眠不足,没有正常的娱乐放松,父母亲成天没完没了地唠叨,饭桌上都不得安宁。现在想来,我何曾注意过父母亲常年操劳日益消瘦的身影,何曾注意过我无礼粗暴的伤害,他们内心是怎样一种揪心的痛,我……”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放大增强这种经验暗示的刺激,引导他们把这种生活经验加以提炼集中,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有效地利用暗示教育,让爱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用我们细心的呵护,使学生获得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对学生的热爱,不但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而且也是教师教育智慧赖以生长的土壤。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学会欣赏、关爱学生,不仅是一种做人的美德,更是一种为师之道。凭借这种美德,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朋友般的关心、父母般的爱对待学生,欣赏并教育学生,定会为那些曾经迷失自我的孩子点亮心中的火炬,为他们的远行插上翅膀,让每位孩子在自信的天空尽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