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翠,刘玲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网络教学模式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潘云翠,刘玲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一直是困扰众多外语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突显该体系的重要性,结合自主学习过程及其特性来看,构建多元评价模式成为必须。针对构建该体系要考虑的几大问题,如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结合,各要素在体系中所占权重,实施方式及问卷编制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体系雏形以供日后研究作为参考。
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多元评价体系;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可以使学习者受益终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主学习并不是脱离教师的自学,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一旦达到目的就一劳永逸的过程。[1]因此科学的评估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克服现存问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能通过评估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而对教学加以改进。庞维国[2]认为在过去的20年中,无论是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强调并致力于解决自主学习的测量问题。网络教学模式突显学生个性化学习,且学习任务更为全面化,在信息量巨大的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更是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考验。应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单一的终结性评估方式已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多元评价体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
从当前对大学英语的评价来看,以终结性评估为主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有失偏颇,且越发引导学生应试化的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力是集学习者学习各阶段所体现的一种能力,更应避免这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
Howard Gardner[3]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以独特理论视角对传统教学评价提出一些看法,如教学评价不应脱离实际,应在教学活动中及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反对考试内容单一化,强调对个体强项的识别;评价标准应尊重个体差异等。
另,据笔者前阶段的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想学、会学、坚持学;根据自主学习流程,自主学习能力又可分为六个维度:学习动机、学习决策感、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评估、求助、自我监控与反馈。由此,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应是多面化的。且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者能力,而人对自我的认识总是存在盲区,合理的评估应该是建立在合理的自我认知及教师和学习伙伴对其学习行为的认可的基础上的。
综合考虑,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即包含对学习者在自主学习各个阶段各种学习能力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应多元化,除了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外,参与学习者自主学习或有所接触的人都可对其进行评价。当然各类评价在总评的权重应予以合理分配。
(一)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终结性评估是指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估通常有明确的评估标准,通常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4]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的日常性学习活动进行记录、考察、评价和分析,并对这一过程中的任一阶段进行系统评价,加以改进。[5]尽管终结性评估以其较高的效度成为目前检测学习效果及筛选人才的主要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评估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对学习过程的审视,并不能准确的检测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形成性评估突显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且多数形成性评估能及时的对学习进行反馈,给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提供实际帮助。[6]这两种评价机制相结合,互为补充,能为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提供较为公正、客观的反馈。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而言,终结性评估意味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效果的检测,如在自主学习能力上体现较强的各类等级考试,如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等均可作为其评价手段。而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针对自主学习能力结构各方面的情况反馈。其中包括学习者本人及教师等对自主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中对各类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运用等进行评价。
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既彰显了学习者的主观意识,又体现了对其能力的客观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给学习者的自我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也顺应了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参与评价过程的其他成员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的警示。
(二)体系构建及权重分配
由此,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分为以语言测试结果为主的终结性评估和以学习过程为主包含自评和他评两方面的形成性评估。在这样一个多元评价体系中,各方面所占的比重也应予以合理配置。从目前多数院校对大学英语的评价体系可见终结性评价依然占较重比例,任春梅[7]对吉林省长春市的15所本科高校的调查显示期末成绩(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均占60%以上,这对于两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在这一体系中的权重分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另,笔者所在院校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多年来也是采用:20%(平时成绩)+20%(口语成绩)+60%(期末成绩)的计算办法。一方面鉴于终结性评价方式较高的效度,另一方面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应该更多的体现对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笔者认为该多元评价体系可采用50%(终结性评估)+50%(形成性评估)。而形成性评估中也可适当提高自评部分所占的比重。
另外,对自主学习能力评估的初衷是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不涉及学分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入学之初让学生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及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使学生能真正重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对其评价。
(三)评价方式选择
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涉及多方面、多维度,即多个主体对学习者多个方面的评价,因而评价模式也会呈现多层次化。
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简单易懂易于操作的。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终结性评估可以选择参考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或其他类英语相关考试的成绩。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只开设两年(大一、大二),且由于教学大纲需要,课堂教学多以课本为主,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并授以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英语情操等。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不是完全吻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如对词汇量的要求就有偏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四级词汇的要求是:“领会式掌握42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1600条(中学所掌握的词和词组均包括在内),并且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部分院校规定学生大二上学期才可参加四级考试,故以本科二级的词汇量要求来看,包括领会式掌握2400个词汇,复用式掌握1500个词汇等。这和四级考试的要求有一定偏差,而这个偏差就需要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弥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应试技巧下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检测,是标准化统一考试,试题及四级成绩具有较高信度,易于操作。综合考虑四(CET-4)/六级(CET-6)测试是完全可以作为检测自主学习能力的终结性评估方式。
形成性评估目前在国内仍是一种的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估应是以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等,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首先,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学习者本人、教师及学习伙伴等;其次,评价内容可涉及学习动机、学习决策感、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评估、求助、自我监控与反馈等六个方面。对此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有效方式进行,并最终予以量化进行评估。同时对于各个主体及内容在该部分所占的权重应予以合理分配,如学习者本人的问卷结果应占60%,教师评价占30%,学习伙伴评价占10%。当然各项分值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可以浮动,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不论是哪一方都应认真严谨、公正公平的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被评价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另外教师评价中,教师具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可将更多相关方面纳入评估范围,如课后的预习与复习情况、平时作业单词记忆等、课堂上的学习策略及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等(如图1所示)。
图1: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四)问卷编制
由图1可见,问卷调查是形成性评估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合理的编制及开展直接影响评估效果。首先,自主学习能力结构中的六个方面:学习动机、学习决策感、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评估、求助、自我监控与反馈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缺一不可,六者密不可分,问卷内容应涵盖每个方面且每个方面在评估中所占比重应均匀配比。其次,对六个方面的调查均要涉及网络自主学习及课后自学两个方面的情况。另外,这一评价体系涉及多个评价主体,至少要设计两套问卷,一套用于学习者进行自评,另一套由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他评。两套问卷题目设计应有所改变,但是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一致。
自主学习能力是把学习从课堂延至一生的保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力能使师生共赢。构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是顺应当前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的,同时也困扰着众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可喜的是目前有大量研究者已投身此领域,相关理论上的研究硕果累累,而作为对评价体系信度和效度的保证,更多的实证研究应是本类研究工作的重点。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全方位的思考该评价体系的构成因素和实施方式等,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补充,使其发展不断完善。
(注: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网络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RC2013327)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7):287-289.
[2]庞维国.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心理科学[J].2003,26,(5):882-884.
[3]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 New York:Basic,1993
[4]Anthony J.Nitko,Susan M.Brookhart.Education Assessment of Students[M].New Jersey:Printed by Phoenix Color Corp,2005.
[5]Bloom B.S,Hastings J.T.,Madaus G.F.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M].New York: MacGraw-Hill,1971.
[6]曲文洁.英语教学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实践与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2):120-123.
[7]任春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2,(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