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培养方案体系下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培养

2015-12-08 01:07:49孔芳俞莉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

孔芳 俞莉莹

摘要: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现有培养方案体系,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局限,提出了在现有培养方案体系下此类学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实践结果表明,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所运用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可行。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69-0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

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现有培养方案体系

根据社会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和国家相关要求,我校将本科课程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四大模块,并对各模块的学分分配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为了促进学生自学研究,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对总学分也做了限制。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和构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分析能力[2]。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划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并分别由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培养[3]。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具体调研。

(一)学分组成

从表1中可以看到,可用于专业教学的课程主要包括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课程模块,总学分为92学分,折合到课时数每学年平均不足414课时、每周不超过11.5课时。

(二)学位课程

对于专业学习特别关键的课程,会设置为学位课。可以理解,学位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关性最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位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一)(上)、高等数学(一)(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10门课程。除高等数学课程外,其他均为本专业的大类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

(三)学生现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培养工作,在分析教学方案的同时,也应对学生情况完成调研。近年来,各类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整体就业质量有所下降,国内计算机专业报考情况普遍降温。受大环境的影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也有所下降,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显得日益重要。

二、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现有培养方案基本能够保证学生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在现有框架下,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特别是提升实践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一)时间限制

正如前文分析,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时间每周不超过11.5课时,对于需要大量上机实践的工科类专业显然捉襟见肘。如何调动学生兴趣,主动增加课余学习、自主实践的时间,对于保证教学效果十分关键。

(二)课程考核要求

传统课程的考核主要由期终考核成绩决定,其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可达到70%~80%。由于上机测验在稳定性、材料存档等方面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校课程考核仍然主要采用纸质答卷的形式,较难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真实水平。

(三)实训课程居后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尤其是应用型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我校在培养方案中特别增设了实训环节,安排学生至企业参与现场项目开发训练。此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由于参与真正的项目开发,需要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能力,因此只能安排在大四环节,对于学生前三年的专业学习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相应举措,并已逐步实施。

(一)及早培养专业兴趣

对大一新生,抓住关键时机,及早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入校教育即安排专业介绍,请系主任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情况,让学生从理性上对自身专业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安排资深教师承担大一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言传身教专业学习的技能方法。以系列讲座方法安排教授为大一学生做专业讲座和交流,树立专业理想,从感性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抓好学位课建设

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化于课程,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4]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非常关键,而课程建设的重点,则在于学位课的建设工作。

1.课程资源建设。梳理课程大纲,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增加与实际的相关度和前沿性。共享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方便学生自学。

2.增加实验课时。相关研究表明,上机课时安排数量与平均成绩呈正相关,而理论课时的安排比例过高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负面的影响。[5]分析原因如下:首先,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素质,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而动手操作的内容增加。在考试试题设计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察,操作部分的试题比例增加。其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式教学以真实实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这比单纯的以文字或口头传授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更好。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对基本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是极有益的。

同时,课程资源的整理和公开,使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通过调整课时比重,增加实验环节的课时数,再配以有针对性的实验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单次考试为逐月考核,改革上机考试平台,增加平台稳定性,并储存相关信息,使上机考试代替纸质考试成为可能。

(三)抓好课余指导

除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经过两到三年的锻炼,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实训项目。

四、结语

经过努力,我们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立足现有培养方案,对计算机专业的全面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学院学位课课程改革覆盖面已近50%,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比例已超过50%,应用型学生参与实训项目比例达到100%,在计算机专业报考率和就业率双萎缩的社会背景下,始终保持本校计算机专业的高就业率。

但这些仅仅是我们专业建设进程的开始,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对专业建设的其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把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认证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用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我们的专业培养水平,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3-01].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02).

[3]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2).

[5]刘中宇,王芳.高校课时安排与教学硬件设施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1).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40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对外经贸(2016年8期)2016-12-13 04:20:18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8:32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29:27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7:22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6:17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1:27:59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5: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