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白鹿原》的电影改编研究综述

2015-12-07 09:08叶梦燃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白鹿原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白鹿原》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空间设置、叙事结构(剧情节奏)和主旨表达四个角度入手,拟对近三年来有关《白鹿原》电影改编评论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白鹿原 电影改编 研究综述

1993年陈忠实先生发表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其宏大的史诗叙事品格,集中表达上世纪八十年代“去革命化”与“再传统化”这两大主题,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1]。随后与之相关的秦腔、话剧、舞剧等作品相继问世。2012年,几经波折后的电影《白鹿原》最终上映,再度引发了大众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关注。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源,以“白鹿原”、“电影改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佐以影评及访谈材料,拟对近年来部分有关小说《白鹿原》电影改编的评论文章进行观点梳理。

一.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

诚然,无论是衣饰着装还是言语行为,电影《白鹿原》都真实再现了黄土高坡原始的村民形象。逼真而直观的艺术展示是电影艺术突出的优势,然而有限的时空限定却让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

从未删减版到公映版本,导演王全安对人物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除却白、鹿两家的核心人物,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在戏中有着大量的戏份。影片开头主要是讲述白家家族史,继黑娃出门做麦客后叙述中心便迅速落到了田小娥身上,并以其情感经历作为主线完成了电影后半段的主体叙述。有评论家戏称影片名应叫《田小娥传》[2]。

针对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研究者吴辉、别君红认为,以白嘉轩为主要人物的家族线和以田小娥为主要人物的情感线进行交叉叙事,准确的体现了原著的精髓,是值得肯定的改编策略[3](2013)。谭苗则将白嘉轩所代表的雄性封建文化的执行者和田小娥所代表的当代影像阴柔审美更偏重的女性角色进行对比,指出当代影视作品中对女性的过度关注,导致银幕呈现低俗化倾向,所谓的关注女性也不过是投资商吸引观众的噱头[4](2013)。总体而言,少数评论者对电影中以田小娥为主体的叙事策略予以肯定,大多数对电影整体持怀疑态度的评论家认为,突出小娥一角消解了小说中核心意象的神秘感,其反抗精神的再现也常常被浓重的欲望色彩所遮蔽,影响了作品的意蕴表达。

提到小说中的核心意象“白鹿”,小说中作为“白鹿精魂”的代表——白灵和朱先生没有进入电影。王全安自己也曾谈到:“朱先生是大儒似的人物,这个人物形象很难的,圣人是很难拍的。白灵这个人物其实试了一下,还是不行,因为一旦上手至少要十几场戏才能铺垫得过来,那个空间其实根本装不下。”[5]陈宗俊指出,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剔除了朱先生和白灵两个人物的故事[6](2012)。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情感寄托上,少了“白鹿精魂”的化身,影片都显得有些单薄。

二.电影改编中的空间设置

空间作为电影叙事的载体,往往不局限于自然的物理空间,而是更多的与文化意蕴结合。有文章对白鹿原内部及边缘地带的空间设置进行了深度探讨:白鹿原的牌楼以及其周围金黄的麦田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头,是时间推移以及白鹿原空间存在的标志物;祠堂、戏台则以其具体的场所特征成为叙事意义构建的重要背景[7]。白鹿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其通往外界的河流成为了电影中空间的隔离物,通过河流,电影成功完成了白、鹿、黑娃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做出个人抑或历史选择的叙述。[8](王永收,2012)然而潘桦、巩杰指出,通过大量的意象与情景再现,小说中富于神秘色彩与深厚意蕴的“精魂”得以部分再现,但是存在不少没有具体能指符号的空镜头,例如反复出现的麦田牌坊突兀而孤单,让人不明白导演的叙述意图何在[9]。(2013)

电影是立体影像的艺术,陶圆曾就电影中的“土地”意象进行解读,认为大片麦田正是年青一代在宗族家法和集体话语权利下个体生命色彩的彰显[10](2014),尽管有生存或欲望等浓厚的底色,却也是富于原始活力的现代性表达。该切口颇为独特,又与第五代导演的类似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丰富了土地意象的内涵。

三.叙事结构与剧情节奏

王全安在采访中谈到,电影和原著都遵循的是一种简单的土地视角,即从土地或农民的角度看出去。[11]此外,历史空间与身体叙事是电影《白鹿原》的两大叙述特点。承载了欲望与文化双重含义的身体空间关系是电影叙事的一大特色,如祠堂、窑洞、身体(或附属物)等等,田小娥也因此成为了贯通整个电影叙事的关键架构。同时,田小娥不仅以其女性的躯体架构了影片的主体叙事,她也承载了诸如土地、地母、受礼教压迫的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深化了影片的内在涵义。[12]

对于电影的叙述节奏,有研究者指出,从五十万字的长篇到150分钟的电影,影片的前半段相当精彩,以金黄色的麦穗、夕阳下矗立的门牌坊开场,麦客们饭后的一段秦腔《将令一声震山川》更是让观众为之一振。(也有人质疑视听元素是否喧宾夺主。[13])而电影后一小时则有些拖沓冗长,最终在日本军飞机轰炸的场景中匆匆收尾。讲述过于跳脱,时空凌乱,使得观众的观影思路模糊。[14](侯卫敏、崔一凌,2014)

四.主旨传达

电影《白鹿原》的主题是土地与繁衍,尽管有外来入侵的不稳定因素,最终还是以一种平稳的食色本性为基础,描摹出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社会超稳定结构[15]。

1.“大写的人”还是“中国式欲望”

评论家李扬指出,新时期的文学回归以“个人性”的复归为标志,改变了50—70年代革命叙事中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突出强调了人物的“人性”,让人格以“原生态”方式登场[16]。《白鹿原》中的黑娃、田小娥则是这类觉醒的“性情中人”。然而,过度的欲望释放使得黑娃与小娥的形象在电影抑或小说中更多凸显其生理属性,黑娃最终的回归也没能在电影中得以叙述。有研究者提出,电影改编应坚持对原著精神内涵的尊重与借鉴,合理调节文学与传媒的良性关系。[17]“只见小娥,不见白鹿”的戏谑之语折射出电影《白鹿原》对原著深刻精神内涵的抛弃,同时也没有建立起新的精神内涵,而将大部分的笔墨用于阐释一种“中国式的欲望”。endprint

2.白鹿原还是“黄鹿原”

缺乏小说原著的阅读体验可能会造成观众的误读。孙宜君、高涵指出,除却冬日下雪白鹿原一篇白茫茫的景象,影片均以麦浪滚滚的金黄作为底色,使得观众形成先入为主的视觉影像,纳闷小说题目为何不是“黄鹿原”[18],让人啼笑皆非。“白鹿”这一核心意象的消失以及朱先生白灵的缺场使得小说中的神秘感与诗情大量消解。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麦田意象只是和白鹿原的生活有关,而在电影中却被赋予了无尽的人性欲望和原始风情。

五.结语

电影白鹿原中“失魂落魄”的欲望叙事症候反映出了“后现代”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即“碎片化的时代艺术”。评论家李扬提出,电影《白鹿原》展现的诗意——历史观的失落,恰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症候。[19]创作者在对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做出历史重述时,面对一般大众的文化想象,其中的欲望叙事就很容易被看作是对市场的迎合。陈忠实个人也曾表示希望能在电影中含蓄表现性。

总体而言,由于受到时空限制,电影《白鹿原》所采取的改编策略既是对原作品的一种再加工,也考虑到市场的接受度。因此一方面导演着力再现原著中的细节,但又无法事无巨细,导致许多细节无从铺垫,人物心理动机交代不充分;另一方面改编中有侧重的表现了小娥与黑娃的爱情,子女与父辈的矛盾以及陕西的风俗文化[20],又使得作品有了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卢衍鹏提出,文学的电影改编既要坚守文学的底线,即以文学为轴心构筑电影灵魂;又要遵循电影逻辑和视觉文化规律,创造性地重构和延伸文学性因素,建立属于电影的审美系统[21](2012)。作为“史上最难拍的小说”,电影《白鹿原》的问世褒贬不一,但最终都落脚到对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的转换和解读上。提到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作品对于原著的反映、电影媒介的艺术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平衡是改编者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也是评论者需要进一步剖析和着重阐述的部分。

参考文献

[1][16][19]李杨.《白鹿原》故事——从小说到电影[J].《文学评论》2013年02期

[2]毛尖.禁止导演拍老婆[Z].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55045/

[3]吴辉、别君红.得,远大于失——也谈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3年09期

[4]谭苗.论《白鹿原》雄性文本文化与当代影像阴柔审美[J].《创作与评论》2013年20期

[5][11]巨变时代的中国人格类型——白鹿原寓言[N].《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36期

[6]陈宗俊.半部好戏——谈电影《白鹿原》对原著的改编[J].《创作与评论》2012年11期

[7][8][12]王永收.电影《白鹿原》的历史空间与身体叙事[J].《创作与评论》2012年11期

[9]潘桦、巩杰.诗性智慧与诗性品格的缺失——以小说为参照分析电影《白鹿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0]陶圆.《中国经典电影中土地意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4年第15期

[13]李蕾等.电影《白鹿原》上映引各界争议[N].《光明日报》,2012-9-26.

[14]侯卫敏、崔一凌.《白鹿原》文化传承之困于经典翻拍之惑[J].《电影文学》2014年18期

[15]《白鹿原》四人谈,胡克语[J].《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第38页

[17]张阿利、张黎.漂移在文学、艺术与商业之间——评电影白鹿原[J].《艺术评论》2013年01期

[18]孙宜君、高涵.从《白鹿原》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非良性互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0]姚宝香.《白鹿原》之“缩水”亦精彩[J].《电影文学》2013年第21期

[21]卢衍鹏.从文学与传媒的张力看电影《白鹿原》[J].《创作与评论》2012年11期

(作者介绍:叶梦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白鹿原研究综述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