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为什么特别关注清史故事

2015-12-07 09:00樊星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戏说胡雪岩雍正

樊星,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史》《别了,20世纪》等书,并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评论》等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及“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奖”。

在当代文学的题材格局中,取材于清朝的作品为数不少。从1950年代的电影《清宫秘史》、《武训传》、《林则徐》、《甲午风云》到1970年代冯骥才、李定兴的长篇小说《义和拳》、1980年代鲍昌的长篇小说《庚子风云》、任光椿的长篇小说《戊戌喋血记》和凌力的长篇小说《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国倾城》、《暮鼓晨钟》、端木蕻良、钟耀群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以及钱钢的《海葬》那样的长篇历史纪实,再到1990年代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长篇小说、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张笑天的长篇小说《太平天国》和麦天枢、王先明的《昨天》、张建伟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温故戊戌年》那样的长篇历史纪实,直到2000年代引起了轰动效应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是什么吸引着当代作家频频回首大清王朝的兴衰史?

一.1980年代—1990年代的曾国藩热与胡雪岩热

1980年代末,读书界一度有了“从政须看《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的热门说法。

《曾国藩》是著名作家唐浩明创作的长篇历史巨著,由《血祭》、《野焚》、《黑雨》三部曲组成。全书以详尽的史料,在晚清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下,生动还原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士大夫既敢于担当、励精图治、挽狂澜于既倒的胸怀与才干,也可以看出做人的不易、为官的不能不谨小慎微。另一方面,这本书也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起到了“翻案”、“正名”的作用。因为曾国藩曾经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饱受恶评,被称为“刽子手”。而现在的史学界,对于这一点已有了不同的说法。小说出版后,曾获得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在港台一带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二月河的“清帝系列”一起,将当代历史小说热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带动了后来的曾国藩研究热及曾国藩相关图书的出版热潮。与《曾国藩》相似,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全传》也是由《胡雪岩》、《红顶商人》和《灯火楼台》三部曲组成。小说描述了清末政商界名人胡雪岩的传奇一生。三部曲行云流水,大开大合,写出了一位徽商的奋斗历程、成功秘诀和历史教训。他的成功与他为人讲诚信、善于经营有关,也与他有眼光、有魄力有关。而他的失败则与官场斗争的风云诡谲、与买办较量的形势变化密不可分。书中描绘的政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极有警示意义,值得今日的商界借鉴。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有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称号,一生在追求学问、文学造诣、人格培养、教育子女、意志锻炼、为人处事以及官场的应对之道等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对现代人生活各层面,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他集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于一身,近现代历史名人对他评价很高,其中就包括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蒋介石曾赞誉“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毛泽东年轻时也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到了1980年代,曾国藩的影响东山再起,可见他的人格和思想是有现代感的,这就值得研究。他一方面痛恨西方侵略中国;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他的倡议下,清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作为,不仅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现代化进程有强烈的现实借鉴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晚清是一个“乱世造英雄”的时代,既有曾国藩这样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有“商贾奇男子(左宗棠语)”胡雪岩。胡雪岩赤贫出身,身处清末变迁时代,以其才思敏捷、胆识过人,得以在动荡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功地推展“国际贸易”,成为清末首富,官拜三品顶戴,人称“红顶商人”。他的经商之道是“天”、“地”、“人”,即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即为“眼光远一点,胸怀大一点,做人正直一点”。因此,有“古有先秦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的“商圣”),近有晚清胡雪岩”这么一说。胡雪岩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堪与古代“商圣”陶朱公范蠡相媲美,而享有“亚商圣”的美誉。198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顺政商关系及完善经商环境成为关键。胡雪岩长袖善舞游刃于政商界的灵活身段、“戒欺”、“真不二价”的为商信条,知人善任、不求完人的用人理念以及热心公益慈善的义心善举,为当代商人树立了“儒商”的典范形象而再度名扬神州。

“曾国藩热”、“胡雪岩热”,充分表明了当代人重新认识历史、重新发现“中国的脊梁”的眼光。这样的“清史情结”,可谓英雄豪情。

二.1990年代:重新认识有作为的帝王

19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也逐渐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钱财的多少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人们不再谈论理想和相信“高大上”的英雄,即使生活真的出现了英雄,大家也会觉得这个人不可理喻。世俗化就是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它使人们对这个社会产生误解,也使“信仰危机”的说法流行开来。“王朔热”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的一再高涨就是世俗化浪潮的一个重要标志。几乎与此同时,作家二月河则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出版了《康熙大帝》(后改编成同名电视剧)、《雍正皇帝》(后改编成电视剧《雍正王朝》)、《乾隆皇帝》(后改编成电视剧《乾隆王朝》等清帝系列小说,歌颂清代有为帝王的英雄业绩,体现了呼唤英雄主义的豪迈激情。在二月河笔下,“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英明的帝王,坐拥江山百余年,打江山、保江山,处处呈现出一种豪迈的男儿之气。”endprint

在清帝系列“三部曲”中,尤以《雍正王朝》影响最大。该剧描述了四阿哥胤禛(雍正)在争夺帝位过程中的惊心动魄体验,继位后励精图治,推行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一系列抑制官绅敛财、压缩开支充实国库的新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险象环生的政治风云中展现了雍正坚韧勤勉、推行改革的帝王形象。正是他十三年的奋斗,使帝国重新赢得强大的国力。电视剧播出后,其坚毅的人物性格、高潮迭起的剧情设置和广阔的历史波澜,都广受好评,屡创收视佳绩并拿下各项大奖,一时间甚至出现了晚饭后“万人空巷”追看该剧的社会奇观。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雍正形象有阴险、狠毒的一面,例如他即位后对与他争夺帝位的兄弟的无情打压,还有残酷的“文字狱”,都是史上有定论的。但电视剧对他还是作了美化:淡化他在争权、夺嫡、打击政敌中残酷的一面,而重点突出了他作为改革家的正面形象。这样的美化在改革正在深化的年代,显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这样的美化并不影响《雍正王朝》的热播。1998年前后的中国,与雍正当政前后的社会背景,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似,都面临着巨大的忧患,承受着改革的压力。1998年,是长江洪灾、亚洲金融危机、国企改革和工人下岗矛盾突出的一年。同时,经济的通缩症状比较明显,消费却疲软不振。加上腐败大案频发,远华案、陈希同案、胡长清案相继曝光,都触目惊心,震撼了社会。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年,现实的忧患仍然迫切呼唤着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正是在1998年,朱镕基作为国家总理上任以后,开始在深化改革方面励精图治、雷厉风行,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保障工人基本生活的举措,这些举措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引发了非议与争论,那种风云激荡的感觉,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推行改革的雍正皇帝很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现实中对朱镕基以“铁腕”施政满怀期待的民众,当然会在围观“雍正新政”的电视剧上感到“过瘾”。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盼“清官”,中国的官场需要“清官”,这样的观念无可厚非。从“包公戏”一直受到民众的追捧,到80年代“改革文学”(如根据小说《新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就因为成功塑造了一位铁腕反腐、为民作主的青年改革家李向南的形象而轰动一时),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清官情结”。现在,他们又在《雍正王朝》中看到了改革的希望,听到了朱镕基锐意改革的滚滚雷声。《雍正王朝》结尾处的歌词唱的是:“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逃身后骂名滚滚来。”充分写出了改革的艰难、改革家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而常常得罪人的不容易。

因此,《雍正王朝》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民众对于朱镕基执政能力的认可和接受,也曲折地表露出在世俗化浪潮高涨的现实中,民众仍然怀有英雄情结和对“清官”的呼唤。这充分表明,英雄主义的豪情其实没有过时,那些英雄一直就活在老百姓的心中。一个民族是永远需要“英雄崇拜”的。人们看那些关于英雄的文艺作品,常常不止是看故事,而且会从中受到英雄业绩的感动。除了《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中关于康熙诛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每一件都干得有声有色、光耀后人。这些作品告诉人们,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就活在我们的历史中,就深深埋在人们的心中。那些有作为的帝王将相、志士仁人的故事,也是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三.戏说历史:一种轻松的历史观

一谈到历史,我们常常会觉得几千年的历史是个很沉重的话题,那么多的悲剧,那么多的教训。但中国历史即使是在很压抑的年代里其实也没有、也不可能排除掉轻松的心态、快乐的人生。当老百姓把皇帝的风流逸事津津乐道的时候,当电视剧《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的时候,那些“戏说”的文艺作品其实都表现了人们从历史中寻找欢乐趣闻的心态。说来有趣,乾隆既是“康(雍)乾盛世”的创造者,也是历来民间传奇最多的皇帝。《戏说乾隆》以乾隆皇帝的三次微服出巡为主线,讲述了乾隆皇帝在探访民情、经历险境的过程中,邂逅三位民间女子的爱情传奇故事。它将民间关于乾隆皇帝的风流传说与对于皇帝历险的引人入胜的刻画融合在一起,既满足了观众对帝王生活的了解渴望,又写出了皇帝的苦恼和人情味,与那些英雄的悲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戏说”是一种趣味。其中的幽默、搞笑,正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切写照,也是当今大众文化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从“王朔热”、“赵本山小品热”,还有后来的电影《大话西游》、电视剧《武林外传》等等引发的轰动效应,都表明了这一点:在世俗化浪潮中,一个狂欢、得乐且乐的年代已经到来。生活的压力山大、工作的紧张繁琐,都需要喜剧来调节。还有《还珠格格》,也与《戏说乾隆》非常相近,很有喜剧感。赵薇演的主人公小燕子活泼、任性,经历充满戏剧感,迎合了一代小女生叛逆、狂欢的心理需求,持续热播,大红大紫。这一类型的女孩已经没有了传统女孩温婉柔顺的姿态,而是以“泼辣”的形象创造出新的生活传奇。其实,应该说中国自古就有不安分的女孩子形象,像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还有女中豪杰穆桂英、《水浒传》中的扈三娘……都是。这是不是可以表明,中国虽然一直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但有志气的女孩子并不会因此而碌碌无为。相反,她们一有机会,也会成就英雄的业绩。就像李清照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也是中国的女性文化不可忽略的一个传统。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一直就有女权的传统。虽然不那么突出,但是源远流长。所以,《还珠格格》的巨大成功虽然也是“戏说历史”的成功,却与《戏说乾隆》不尽相同。它写出了一部女性的个性史,也影响了新一代女权主义者的成长。

作为大家喜闻乐道的作品,《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用一种调侃的、搞笑的眼光来看历史,写出了历史的趣味性。人们需要调侃,需要快乐,需要狂欢,在笑声中释放生活的压力,在笑声中感悟历史的丰富多彩。因此可以说,这一部分作品体现了“清史情结”的又一面:重新认识历史、发现有趣的生活史、个性史。

四.继续谱写清史故事的新篇章

不同的人读清代的故事、写清代的历史,都是带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性的背景的。因此,对清代历史的解读,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上面谈的种种“清史情结”给我们的启示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以个性化的眼光和知识背景去阅读、观赏和创作,去发现历史的奥秘,同时也就体现出我们“古为今用”的价值观,也能加深对时代、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的理解。剩下的问题是,当代人的“清史情结”还会谱写出怎样为人称道的新篇章?值得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戏说胡雪岩雍正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精细典雅
时尚达人:雍正
戏说自行车行业 3大最“苦”的工作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戏说老公
戏说考试
戏说球迷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
胡雪岩巧借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