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2016-10-22 10:36郑静
电影文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模式化

郑静

[摘要]《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可谓科幻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科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博弈式影像论辩影响深远。《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起始于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文本,在多位好莱坞导演的理解和诠释下,该系列的每一部影片都独具风格,但又有着潜在的统一的模式化特质。本文深入解读《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改编模式,摸索该系列电影的成功经验,以期对今后系列电影的创作和改编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电影改编;模式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已经成为科幻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其后陆续上映的三部系列电影同样成为科幻影史上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至今共有四部作品,1993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第一部,1997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第二部《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2001年乔·庄斯顿执导的第三部《侏罗纪公园3》(Jurassic Park 3),以及2015年最新的由克林·特雷沃罗执导的第四部《侏罗纪世界》(Jurassic World)。该系列电影只有前两部作品是从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作品改编而来,第三部和第四部都是从前两部作品的故事剧情衍生发展而来的。因此,研究者更倾向于对《侏罗纪公园》的一、二部进行深入研究,即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这两部。但是,该系列的四部作品在电影院线和观众口碑上都收获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对于小说原著的改编抑或是电影的改编续写,都毫无疑问地可以被看作系列科幻电影的标杆,并且这四部作品的改编模式具有一定的内部统一性,值得深入研究其改编方式方法,吸取成功经验。

一、关于未来世界的构建

在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尚未完稿时,其电影拍摄的版权就被环球公司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足以见得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幻电影市场上,市场和观众对于这样一部以恐龙为主角的类型片的需求。迈克尔·克莱顿分别在1990年和1995年出版了两部《侏罗纪公园》系列小说,小说中营造的恐怖肃杀的神秘氛围让读者对于史前恐龙形象充满了想象。人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史前恐龙复活,却不能将这些“高科技产物”牢牢地控制住,反而被恐龙追杀、消灭。迈克尔·克莱顿在小说《侏罗纪公园》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博弈论,将现实社会中人类的利欲熏心和金钱至上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迈克尔·克莱顿在小说中构建的未来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时间点一度重合,甚至很多时候让读者以为这就是发生在当代的人类世界的事情,这种模糊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点的创作方式加重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恐怖气氛,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很容易地将情绪和情感代入其中。在小说描绘的社会中,人们利用科技从一枚远古的琥珀包裹住的一只蚊子体内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并利用这些基因信息培育、繁殖恐龙。恐龙是人类科技的产物,而恐龙对于人类的追杀造成的恐慌也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因此,迈克尔·克莱顿用文字描绘的这个虚拟世界是一个科技异化造成的伦理道德被颠覆的世界,人们一边享受着自己创造的科技产物带来的成就感,一边被自己一手创造的科技怪物追杀得落荒而逃,科技“双刃剑”的博弈论在这个世界的描绘中不言而喻。

因此,在对小说《侏罗纪公园》进行电影改编的时候,承载整个故事的未来社会究竟呈现出怎样的一种姿态应当是被首先考量的,这个社会中的人类以怎样的世界观、生态观和伦理观生活,是影片需要确立的一种人文关注的视野。而依附于迈克尔·克莱顿编织的这个恐龙世界故事,《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都将叙事重点集中在科技异化上,这种科技异化造成了人们滥用科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与颠覆,造成了人们盲目自大忽视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人类在科技制造的金钱效应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了第一部《侏罗纪公园》,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迈克尔·克莱顿也参与其中。在影像化的过程中,受制于制作成本和影片时长,迈克尔·克莱顿对小说原著进行了截取,只保留了几个主要段落。满足观众对于恐龙世界的猎奇心理、制造恐龙出逃猎杀人类的恐怖片气氛、讽喻当下的科技伦理的错乱,斯皮尔伯格和克莱顿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未来世界表达以上的创作目的。在后面三部电影中,对于故事中未来世界的构建也都大体延续了这样的创作思路,只不过随着特效制作技术的进步,导演越来越以一种全景画的方式呈现这个神秘莫测的恐龙世界。因此,《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中构建的未来世界主要创作目的是讽喻当下的现实世界。

二、电影主题的时代流变

《侏罗纪公园》只有两部小说文本,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主旨是表现科技异化造成的诸多危害影响——伦理道德的颠覆、人性黑暗面的显露、金钱至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人类在科技和欲望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膨胀的自信和扭曲的灵魂等。严格意义上来说,迈克尔·克莱顿创作的不仅是一部科幻冒险小说,更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讽喻当前社会发展的批判主义作品。

然而,经过斯皮尔伯格的两部作品以及后期的两部续作的改编,迈克尔·克莱顿一手打造的《侏罗纪公园》逐渐被人们催生出诸多全新的主题,该系列电影的主题内涵的表达已经远远超越小说文本的主旨内涵。因此,我们通过梳理这四部系列电影的主题演变路径,能够寻找到其中的改编创作归路。

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中,拍摄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史前恐龙的猎奇心理,借助恐龙这样一个恐怖意象刷新恐怖电影史中的经典恐怖形象。恐龙是影片《侏罗纪公园》的绝对主角,斯皮尔伯格在古生物学家的辅助之下,在已有的学术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片中庞大的恐龙群体,他让自己在影片中建立的恐怖形象有据可依,而非刻意地夸张和扭曲这群来自远古时期的庞然大物。斯皮尔伯格将该片打造成为令人惊心动魄的科幻冒险电影,一方面讽刺了人类的过于自信,利用自己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让恐龙复活,却最终被恐龙啃咬致死;另一方面斯皮尔伯格利用片中塑造的多位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片中的人物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追逐利益。

到了斯皮尔伯格拍摄该系列的第二部——《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时,将第一部中营造的恐怖氛围延续到了第二部影片当中——侏罗纪公园虽然被毁,但恐龙仍然存在于人间。两派人来到了这个曾经的噩梦之地,一方是为了追逐金钱利益的人类,企图在哥斯达黎加首都重新打造一个侏罗纪公园,大批人马来到桑那岛捕捉活生生的恐龙;另一方是约翰·韩文组织的科学家队伍对岛上现存的恐龙进行生物研究。恐龙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两方人类之间的矛盾,科学与金钱利益之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的主要矛盾。斯皮尔伯格再一次利用侏罗纪公园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科技异化造成的危险局面,以及人类在金钱欲望的驱动下让这种危险的局面变得更加岌岌可危。同时,影片结尾处,暴龙在阴差阳错之下咬死了运输船上的人类,来到了市区对人类发难,恐龙带给人们的恐怖意识被更加真实地带入到现实生活中,甚至一度让观众相信恐龙切实地存在于现实世界当中。

第三部《侏罗纪公园》是以冒险和惊悚为定位,继续前作《失落的世界》留下来的恐怖氛围和悬念,维持桑那岛的侏罗纪公园大本营的形象。在这部作品中,经过了八年的时间,恐龙在这座热带小岛上繁衍生息,在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逐渐进化出了智慧,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类登陆小岛以后要面临的是高智商的远古霸主。

2015年最新的这部《侏罗纪世界》将第一部中的侏罗纪公园还原,设定为一个更加高科技、更加庞大的现代恐龙主题乐园,并且故事内容设置为这个公园已经存在多年。在这部最新影片中,可以明显看出影片顺应时代发展的融合式创作思路。虽然女性在前面三部影片中都作为主角进行表现,但是在第四部当中融入了时下主流的女性主义思想,将女性克莱尔的成长也作为影片的一条主线,通过克莱尔从影片开始到结尾的一系列变化,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坚强勇敢又温柔可人的现代女性形象。除了与前作相重合的科技异化主题之外,该片弱化了恐龙带来的恐怖意识。在欧文的训练之下,嗜血成性的迅猛龙竟然也能被人类驯服,除了强调恐龙不断增长的智慧之外,将恐龙也塑造成为有血有肉、能与人沟通情感的生物。在影片结尾,在曾经训练过自己的欧文和变种霸王龙之间,几只迅猛龙最终选择与欧文并肩作战,共同对付变种霸王龙,其中表现出来的人与恐龙之间几乎不可能存在的深厚情感,给予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新鲜感,也让《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在《侏罗纪公园》四部作品的主题表达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自都有所倚重,但科技异化与人性的复杂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内容是随着主流文化发展而逐渐添加进去的主题内容。

三、从文本想象到视听想象

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洋洋洒洒的文字勾勒了一个神秘莫测、惊心动魄的恐龙世界,迈克尔·克莱顿充分发挥了文字的艺术魅力,通过空间描写和细节描写营造了一个令人产生无限想象的未知世界。在小说中,他并没有将恐龙本身作为叙事主体,而是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人们在桑那岛上的所见所闻等细碎的细节描写,从侧面反衬出被人类复活的史前霸主的恐怖形象。虽然小说文本是一种“平面的艺术”,但是迈克尔·克莱顿将文学语言视听化,十分重视声音、颜色以及人们的表情、汗水、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构筑的文字空间极具视听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轻易地想象出那个阴暗、潮湿,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恐龙粗重的呼吸声的恐怖世界,在桑那岛——那个被恐龙占据的小岛,人们永远在明处,而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随时都可能存在恐龙、存在危险。

所以,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得益于迈克尔·克莱顿极具视听感的文学语言,改编从文本想象到视听想象并没有消耗太多的精力。在影片当中,这种间接的表现形式更能以无形表现有形,观众的想象力远比影片中的具象更强大。因此,影像化的视听形象通过片中主人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以及周围环境的声响和光线变化,营造了恐龙就在身边的恐怖情绪。而小说文本中对于恐龙的细节描写,则在影片中通过具体的特效进行表现,影片在进行这一内容的表现时,也十分强调周围环境的协调表现性,满足观众对于恐龙的全部想象。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迈克尔·克莱顿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文本,也得益于导演斯皮尔伯格敏锐的恐怖美学意识,以及后两位导演顺应时代的融合式的创作意识。电影的改编极其重视当前时代中观众的审美期待,猎奇、恐怖、冒险、奇观等,每部电影在改编的过程中都在核心思想不变的情况下做出了些许改变,甚至在影片的主题思想的表达上,也做到了顺应时代、顺应潮流,女性主义、生态思想、伦理道德等都成为该系列电影诸多主题内容中的一部分。影像风格、内容情节、主题思想、电影语言的协调创作是《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制胜的关键,也是同类型其他系列电影需要吸取和学习的宝贵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 林虹.人性关怀: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精髓[J].电影文学,2011(04).

[2] 黄谨.原型批评视角下的《侏罗纪公园》[J].梧州学院学报,2009(02).

[3] 陈爱玲.以《侏罗纪公园》为例谈美国冒险类电影[J].芒种,2013(02).

[4] Ian Failer.重返《侏罗纪公园》——《侏罗纪公园》艺术指导及立体转制指导专访[J].时代漫游,2013(Z2).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模式化
Why other racial groups look alike?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与实践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