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先学后教”模式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5-12-07 20:36邱琴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历史知识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邱琴凤

摘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实现的目标与要求和当前“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大胆放手,独立自学;大胆探究,寻求新知;大胆质疑,乐于思考;大胆创新,自主互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

关键词: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历史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20-02

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中写道:“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主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我们认为,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重要得多。”如今,“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从“先学”开始,“先学”中的“先”字,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而“先学”中的“学”字,就是自主学习的意思。由此可见,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学”。本文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探讨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应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大胆放手,独立自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列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导学提纲,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快速阅读教材,把重大历史事件及知识点从课本中找出,引导学生独立自学,落实好《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例如:上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一课时,我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做背景音乐,出示本课的导学提纲,把学生直接引入“自学”角色,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自己已知的知识,自主学习本课内容。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提纲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记忆)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2.三国的建立。

3.动一动,请画出“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简图”,并标出各国的建立者和都城。

(二)合作探究

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教师如此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由阅读教材,并做好简要的读书笔记,教师穿插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主动理清三国时期的历史线索,丰富历史知识,形成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二、大胆探究,寻求新知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中等生是“群众演员”,少数学习困难生是“观众”。然而“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掘真理”。而今,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寻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九年级上册中的“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世界地图,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在空白的地图上填出四位航海家的出发国家、出发时间、航海路线、重大地理发现等;然后再让学生把四位航海家的出发国家、出发时间、航海路线、重大地理发现等知识设计成表格。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自己的学习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到主动学习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于是,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寻求了新知,且记忆深刻。

三、大胆质疑,乐于思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题,“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载体,要让学生有机会“问”,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乐于思考。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西安事变”时,我刚讲到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有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杀了他!”与此同时,其他学生也开始议论起来,有的说:“对,杀了蒋介石。”有的说:“蒋介石不能杀。”……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于是,当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本第73页的“活动与探究”中的问题: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这样,又把这个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解决问题。

又如:有的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经济特区为什么不设在我们这里?……”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应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比较“我们所在的区域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区别”进而思考:“建立经济特区意义是什么?”和“为什么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成为经济特区?”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每堂课我都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一点点新意,学生的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也在他们的积极思考中得到了培养。

四、大胆创新,自主互动

没有创新,就没有劣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互动。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通过课堂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的不同思维在互动中碰撞,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追求创新。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孔子老师,一位庄子老师,一位韩非子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各自会如何处置?你觉得哪一种处置办法更好?”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进行了极为激烈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任何一次课堂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但不对学生的言论做评价。事实上这个情景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通俗地理解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现实意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再如:介绍七年级下册第17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时,针对郑和下西洋这一知识点,我引导学生联系唐朝的对外交往史,顺带介绍西方国家的新航路开辟活动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全球一体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你认为对外交往中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学生根据已知的史实,结合自己的分析与认识,各抒己见,虽然见解还难免稚拙,但这些问题已经对历史之于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挖掘,真正体现了学习历史的作用: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课堂上都比较踊跃发言,事实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教材”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要实现三维目标,发展学生个性,就势必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感受历史。“先学后教”的实质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的“支点”。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培信.论多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

[3]王培信.论多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

[4]戴金平.“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困惑[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06).

[5]李金城.初中数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新范式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知识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历史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