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培养与评价机制研究

2015-12-07 19:48凌明亮黄仁术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师资培养评价

凌明亮+黄仁术

摘要:本文在皖西学院“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思考的基础上,指出应用型师资的“双能型”建设目标、“四化”能力建设体系及其评价机制,这为其他应用型高校开展师资培养与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师资;双能型;培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018-02

一、前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适合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师。而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属于地方性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组成,师资主要表现为稳定性不容乐观、学科带头人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学术科研水平不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一定难度等问题[1]。为此,本文立足于皖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的培养与评价机制,这对我国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具有促进作用。

二、“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传统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它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他们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都相对较弱[2]。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行业型人才,它注重学生宽广先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科技推广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岗位转换能力等。由人才培养目标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能力,重视自身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具备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重视自身对新知识、新工艺的主动适应。为此,皖西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界定为“教育教学能力强,产学研结合、资政咨询、服务社会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强”的“双能型”目标。在此目标下,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专业发展,确定教师培养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教师个体的培训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三、“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一)“结构化”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至少应包括教师的基本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技能、专业发展能力和研究能力,直接关乎着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有数据表明,21%的教师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29%的教师不能随环境条件改变教学方法,58%的教师忽视了教学艺术和方法的研究,56%的教师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43%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等环节的调控能力低下,66%的教师不善于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3]。

基于此,皖西学院建立了分级分类培训体系(见图1),将需要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教师分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传统专业教师和其他教师。新进教师的培训形式为岗前培训和网络课程培训,相应提升基本素养与知识结构;青年教师的培训形式为导师制、名师大讲堂及相关赛事,相应提升教学技能;传统专业教师的培训形式为单科进修,相应提升专业转型发展能力;其他教师主要参加企事业培训和国内访学,相应提升研究能力;从而形成“证书培训→提高培训→成熟发展”的一体化培训体系。譬如在提高培训阶段,两年来为35周岁以下、且担任中级职称不足3年的158名教师配备了导师,以加强其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学、科研、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每年分别评选10名优秀科研导师和教学导师,每人一次性奖励5000元,以促进导师制工作的更好开展。在成熟发展阶段,两年来遴选13名传统专业教师单科进修,10名教师国内访学。

(二)“项目化”推进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建设

科学研究能力是人们开展科研活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具体包括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收集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但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的变化,无法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不强。

皖西学院推进教师项目化建设,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科研院所及企业为平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体制,促进教师参与产品研发及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一是加强省级人才称号专家的引进和培育,彰显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作用。两年来分别引进省部级专家3人、培育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并为此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依托霍山石斛区域资源优势,形成一支从事中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才团队。同时出台政策,要求每个专业柔性聘用一位在对应学科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同行公认的客座教授,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合作和团队培育。二是努力打造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平台,锻造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实力。具体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共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42个,其中联合地方共建平台12个;启动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首次获批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4人;深入推进博士工程,将科研启动经费提高到20万元;等等。旨在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开发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参与产品研发与工程实践。

(三)“社会化”推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仅体现于自身的服务社会能力,还体现于通过“校地”合作,增强自身专业实践,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而促进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后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如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与教育学院便规定教师每学年至少两周的企业工作时间,以此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技术与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任职一定年限后,必须辞去教职,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若干年,有了最新的工作经验后再返回学校任教,这样才可获得终生教职聘任[5]。

为此,皖西学院启动“123”专项行动推进教师社会化建设,即每批次利用1年的进修期,围绕“双能型”教师的2个能力定位,选派30名左右教师赴国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修(挂职)。三年来,选派了59名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进修锻炼,选派了49名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其中33名教师获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立项资助,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产学研项目开发能力显著增强。endprint

(四)“国际化”推进教师国际交流能力建设

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推动着教育交流的国际化。选派有培养潜力的教师出国研修,能学习和借鉴国外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能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能力;能参与项目研发,优化课程体系及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两年来,皖西学院选派了12名教师赴国外大学研修;10名教师赴国外暑期语言进修。

四、“双能型”师资队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的“双能型”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公开、公平、客观的评价,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建立评价机制要立足“双能型”的两项能力定位。一要把握目标评价结合分类评价进行,要根据学科专业及教师个人兴趣的发展实情,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教师承担的任务不同,在评价其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选择性地评价其科学研究能力或社会服务能力。二要把握校内评价结合校外评价进行,具体由学生、同行、专家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由企(事)业单位、能力拓展的业务主管部门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三要把握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进行,在具体考核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量的同时,既要考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更要考虑师德师风情况,对于有学术道德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应坚决予以“一票否决”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完善各种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的规章制度,将制度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进而反哺教学。同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订“双能型”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资政咨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管理和创业指导能力的认定标准,完善以能力评价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凌明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53-54.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3]李春燕,林海,袁虎廷,等.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4):83-85.

[4]郭健.论高职院校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0,(15):47-49.

[5]郑丽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4,(19):83-86.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资培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