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文
倡导多元化文体写作
—— 新课标与初中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暨『写作要有文体感』研讨
◎刘春文
当今国内外写作教学改革正面临新的走向,但就写作文体而言,呈现出“多样化范围”和“多样化价值”倾向。传统的写作,往往追求真实的训练体,即写作要写真人、真事,写作的体裁都是以“训练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为主,写作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写作,而不是为了情感抒发的文学表达,也不是凸显写作主体探究发现。当今社会则倡导多元化文体写作。《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习作教学的训练要多元,既要将体现儿童文化心理的诗歌、童话纳入到写作范畴,同时也要将儿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研究性写作有机渗透在教学之中,譬如调查记录、研究报告等,给儿童更多的选择,更丰富的尝试。
顾名思义,“文”是指文章,“体”是指体裁、文体。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这里的“体制”就是“文体”,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学写文章,应当端正文章的文体。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不懂规矩、无规矩的文章算不得巧文章。上述言论,说明文体很重要,连大作家大学者们都要重视文体,我们又怎么能忽视文体呢?下面来看看在具体的写作中如何有效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写作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课堂中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达到这些目标?初中阶段实施写作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写作要力求有创意;写作要有文体感;注重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写作要有文体感”, 7~9年级这一阶段,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写作提出明确要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这里,笔者暂且结合本区的主题教研暨150学时研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研究——写作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对接暨写作要有文体感的研讨活动来展开。下面是富盛镇中李双芝老师的微课“写作要有文体意识”的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阶段写作目标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常见文体类型,了解文体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树立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2.借助学生例文发现写作过程中有关文体方面的问题,通过课文例子比较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差异,提升学生的文体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例子比较鉴赏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差异,提升学生的文体意识。
教学难点: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明晰文体特征中提升文体意识,修改范文,强化文体意识。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拿到一份教学设计,首先会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我们听课时也主要评价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有层次,而课程目标则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多层次的。
回顾第四学段的测试,大多要求考生写记叙文,但事实上,考生常常把记叙文和议论文杂糅在一起,写成“四不像”作文,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
首先,两者选取的材料都要服务于文章的中心,但记叙文选材侧重于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如挑座位买橘子的父亲,触发对生命感悟的一树藤萝花,一只羚羊木雕引发一场亲情与友情的碰撞等。而议论文选取的多是名人名言,如《敬业与乐业》中出现的孔子、庄子、曾国藩、名僧百丈禅师等。
其次,记叙文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即该事件来龙去脉记述详细,具备记叙文的六要素。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可是议论文的事件具有高度概括性,如《敬业与乐业》中,百丈禅师不劳作不吃饭以及“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往往三言两语,讲清楚是什么事即可,而故事时间、地点、起因、结果一般是没必要写的。
再次,记叙文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故乡》里中年闰土,作者通过闰土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一个苍老贫困、麻木迟钝的人物栩栩如生展现于我们的眼前。而议论文事例中的人物,是用做论据的,来证明作者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所以无须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方面做主观描写。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得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当然记叙文中也可以有议论性的抒怀或感悟,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句子均在结尾,卒章显志,言简意赅。记叙文如此,而议论文则正好相反,以议论为主。
结构上,记叙文最常用的是纵式结构,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如《爸爸的花落了》是在毕业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这一时间线上,利用回忆插叙,将学校、医院、家里众多事件、场景,井然有序地编排在一起。议论文结构上一般是逻辑推理的顺序,先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理由,即“论点+正面讲道理(举例子)+反面讲道理(举例子)+总结”。例如《敬业与乐业》中“有业”部分的论证过程。
总之,写记叙文,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力求以情动人;而写议论文,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要讲道理、摆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力求以理服人。
富盛镇中学金盼盼老师执教的《写作要有文体感——七上写作板块〈发挥联想与想象〉》,课前出示四幅荷的图片,引出“荷”在文学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不同作者对“荷”的认识和把握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构思,写出风格迥异的文章,也就会体现出不同的文体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三篇有关“荷”的文章:冰心的《荷叶·母亲》、周敦颐的《爱莲说》、《荷》——百度百科(节选)。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三篇文章在文体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领学生感受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首先阅读冰心的《荷叶·母亲》,共同完成表格内容。《荷叶·母亲》侧重描写了雨点打在红莲上,荷叶保护红莲的生活场景。由此联想到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怀,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赞美。通过明晰内容要点、主题概括、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主要要素、行文结构,让学生感受记叙性文体的特点,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人、事、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及百度百科中的“荷”,感受议论性文体及说明性文体的特色。周敦颐的《爱莲说》是议论性文体,以“莲是花中君子,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为中心,通过对比,明确陶渊明爱菊,李唐盛爱牡丹。凸显议论性文体特点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而第三篇说明文介绍了荷的别名,再具体介绍荷的根、茎、叶、花、种子,按照从下到上的说明顺序,科学、准确、简洁明了,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凸显说明性文体特色是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语言准确、简洁、清晰明了。可见,根据文章主题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文体特点也是大相径庭。
在感受不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下一个环节则是具体写作实践的环节,尝试体现出不同的文体特点,思考交流环节10分钟,动手练习10分钟,点评赏析10分钟。教师展示“竹”的图片,因为竹子是富盛的特产之一,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请同学们结合“竹子”这一景物,从不同角度联想,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竹子的外形、生长特点、功用、精神品质等方面积极思维,请学生动手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到的关键词,并在黑板上板书。具体分三组,借鉴有关“荷”的三篇文章,分别按照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体、说明性文体做100~200字的片段练习。要求记叙文:叙事生动形象,感情细腻,真挚动人;议论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性强;说明文:清楚明了,通俗易懂,注意说明顺序。然后,教师选取每组1个同学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从“荷”的阅读到“竹”的写作,这是一个从感受到实践的过程,是对不同文体特征的认知与实践,避免了单纯的文体知识灌输。
从社会分工及社会需求看,文体训练是适应社会交往和社会不同需要所进行的系统的写作训练。在世界各国写作教学中,文体训练均占有主体地位。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文体训练案例:
每年5月,丹麦所属的法罗岛进入一年一度的出海捕鲸季节,鲸流出的血把整个小海湾都染红了。尽管当地的居民生活富裕,完全可以不必靠捕鲸为生,但仍以捕鲸为乐,每年平均捕杀1500头鲸……
训练1:利用搜集到的法罗岛人捕鲸的资料,用文字向大家介绍法罗岛人捕鲸习俗的由来。(说明)
训练2:收集法罗岛人捕鲸的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这一盛况。(描述)
训练3:你对法罗岛人捕鲸为乐的习俗有何看法?请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有理有据。(议论)
训练4:了解法罗岛的地理和文化,你觉得每年五月法罗岛人可以用什么样的娱乐方式替代捕鲸行动。(建议)
国际上将这种训练方式称为“回归性写作”。这是一种强化文体训练的有效方式,不仅仅包括一题多作,还包括相同文体的反复练习。
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抓住本次研修活动,倡导学生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多元化文体写作训练。如以“竹”为题材,除了上述的三种文体,周末可组织学生走访调查,写一则关于富盛竹子现状的调查报告;可以参考“湘妃竹”的传说,写成神话或者童话;也可以寻找资料用第一人称写“竹子的自述”,或者改编成传记等,形式不拘一格。
一个活动,会留给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围绕课堂而言,本次活动形式有微课、现场互动、借班上课等;就课型而言,可以写“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微课,你走近了我”“作文课,原来也可以这样”“我心目中的作文课(语文课)”“作文课(语文课),我悄悄告诉你”“作文新世界”等;就人物而言,可以拟写成“今天,我班来了新教师”“语文教师大PK”“一师一文”“俺班VS新教师”“好教师新标准”等,可以写成书信、对话、或者辩论体,更可以是穿越剧。作文原来也可以如此绚丽多彩。
前几年流行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初学写作的时候)学习写作可以“淡化文体”的说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中小学生写作不需要文体感,不要讲究文体格式。说“淡化文体”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因为:第一,书面表达是有基本规律的。比如,无论什么文体,都要表达明确的意思,都要文从字顺。第二,过早强调文体的规范,条条框框太多,不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写话”“习作”阶段,就不必过于强调文体。第三,也确实有一些很好的文章,文体边界不清。但是,“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不等于不要学习写不同文体的文章,不等于不要了解和掌握常见文体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淡化文体”的提法,就是考虑到要避免产生误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与写作目标与内容中,通过一些具体要求将对文体的要求体现出来。比如,学习写话,学习写片段,学习写写实作文,学习写想象作文,学习写研究报告等一些新的文体以及非连续性文本,重视写作的基本规律。
从现场互动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心中的文体无外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加上说明文几乎在考场被排斥,因为文体的歧视,平时留下的文体就只有记叙文与议论文了。现场学生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其他文体没学过。难道真的没学过?教材中那么多不同文体的范文都去了哪里?课堂中没有具体的渗透与实践,所以学生心中根本没有应用文等其他文体概念,谈何在平时与考场上具体加以实践。其实7~9年级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文体训练序,下面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尝试来构建一个年段文体训练序:
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总纲,借助新教材的写作板块,积极开展两者的对接研究,在熟悉文体课程目标的同时,借助课时目标有效落实。当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链接起来并融合在一起了,也就有了真正的文体意识,写作也就有了文体感。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