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铎(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合作学习法介入体育课中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①
张耀铎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摘 要:该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讨合作学习法介入体育课中,对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供日后作为体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参考。本研究以两班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各37名学生,其中一班学生为实验组,另一班学生则为控制组。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运用同侪评定法的同侪提名法为研究工具进行探讨。实验前一周先进性同侪提名法的填写,接着进行为期10周的计划性课程,再于试验后一周进行后测。所得资料通过探讨不同实验的处理,得出结果说明,合作学习法介入体育课后,遭到负提名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增进,而未被提名的学生也出现被正提名的情形,说明了学生的人际关系,经由体育课运用合作学习法的过程而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合作学习 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 同侪提名
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施行合作学习法后,对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该章共分五部分:(1)研究背景与动机;(2)研究目的;(3)研究问题;(4)研究范围与限制;(5)名词解释。详细内容依各节分述如下。
1.1研究背景与动机
教育是人类生存技巧的传承,在过去是以家庭为主要的教育场所而代代相传,而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多元发展,原来的家庭教育已不符合社会需求,有系统的学校教育因而产生。而我国施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十大基本能力为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沟通以及分享的智能;发展尊重他人与增进团队合作;开展学生的多元智慧;重视个性化、多元化、适性化的教育理念,依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质,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全体学生都能收获最有效的学习等。
而不管合作学习以何种形态教学,许多学者认为合作学习具有以下6个特色:异质分组、积极互赖、彼此互动、个人绩效责任、社会技巧与团体历程六项,其教学效果皆与九年义务教育主要目标相符,而要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几乎都要透过学校教育为管道,可见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一直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合作学习情境。[1]同时,体育教学除了发展一个人的运动技能、心智能力之外,在教育环境下,以团体活动方式进行,对于促进个人良好人格的建立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条最佳途径。所以,如何应用可行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以迎合社会进步下学生的需求,启发学生潜能,是未来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学过程中,学生类型多元,各班都会有极少数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完全沉默或无法融入班级团体中学习。有些可能为特殊教育的学生;有些则是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这些类型的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常得不到完整学习的过程,甚至遭受排斥、嘲笑或欺凌。学习过程上往往会受到忽略、孤立而毫无机会经历学习与身心发展的过程,是否有能加以改变的机会和方法呢?这是研究者想要找出适合并改善此情况的教学方法的动机之一。[2]
而且,在现今社会里,人际间冷漠状况严重,学子们大多缺乏人际间的互动,加上网络的发达超乎想象,使学生终日生活在冰冷的电脑与其虚假的世界中,甚至可以利用网络之便,使其满足生活所需而终日不出门,因而,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由此产生。可能对某些人而言,网络上的社交占据了其社交生活的全部。可见人际关系与互动的状况,似乎有跌入谷底的趋势。这些都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视的课题。而体育课是最直接有机会制造人际互动的课程,要以何种方式达成才最有效率,这是该研究的第二个动机。[3]
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同侪扮演者极为重要而角色,学生可借助同侪间的相互指导,可提升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对于处在学校团体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让其学习如何表现合适的举止,并适时纠正问题行为,以增进人我和谐相处,是奠定未来正向发展的契机。[4]因此,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法并透过小组合作共学方式,促进人际关系达成良性互动,增进社会技能,增强学习成就感的一种群己学习方式,这是该研究的第三个动机。
1.2研究的目的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动机,该研究的目的如下:了解合作学习法介入体育课后,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变情况。
1.3研究范围与限制
1.3.1研究对象的限制
该教学实验因受限于人力、物力及经费等因素,无法对全国学生进行研究,所以仅以上海市黄兴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并未涵盖其他县市以外的学生。所以结果无法推论至全国各级学生在介入合作学习模式后相关能力变化的结论。另外,班级同学中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偏差者,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研究,这是该研究的第一个限制。
1.3.2研究设计的限制
由于该研究的前测与后测均采用同一研究工具,因此,学生在填答时可能受相关因素与填答意愿的影响,无法避免填答学生有联系情形,故该研究难以避免上述因素干扰。另外,变量之一的人际关系所探讨的范围,不包含其他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如自尊、人格特质及其他情绪控制等,因此,研究结果的解释亦受到部分限制,这是第二个研究限制。
1.3.3实验教学的限制
由于为了配合学校教学的课程进度安排的正常进行,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期间,虽尽量以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只有在必须配合学校课务安排或场地异动时,可能有部分变化。因此,研究结果的解释也有可能受到部分限制。这是第三个研究限制。
1.4名词解释
1.4.1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该研究所指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之前的各单项体育成绩,按测验项目的不同而分类,并依各项目得分高低顺序排列名次,最后再以s型分组方式编组,以组内异质性的方式来进行共同合作学习,而组间的学习能力接近相等来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中,能彼此沟通、互助、分享等。在愉悦与体验成功的氛围中,共同达成个人,小组与班级学习目标的策略。
1.4.2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或人与众人之间(至少2人或2人以上),因有着连续而多次的沟通,所发展出来的关系。也就是在真实生活里对个体有互动的人,其之间存在着面对面的沟通与分享,并共同参与许多活动,他们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如:同侪好友、父母、师长等等。[5]
1.4.3同侪关系(peer relationships)
该研究的人际关系着重在受试者和其他同学相处的情形,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与交互作用,所以采用同侪评量法中的同侪提名问卷为研究工具,来检视每名学生正在被提名或未被提名的情况,分数越高代表人际关系越好;反之。分数越低,代表人际关系尚待改进。
2.1研究设计与架构
该研究主要在探讨合作学习法在体育课中提升人际关系的效果。其中实验的自变量是教学方法,实验组采取合作学习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为避免影响实验结果,该研究控制变量为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测量工具。依据变量在分析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人际关系与社交技巧上的差异情形。
2.2研究对象
该研究采取实验设计的方式进行,以上海市黄兴中学的初中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实验组(合作学习组)与对照组(传统教学组)。实验组学生先依照七、八年级的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各单项体育成绩,做高低分顺序排列,同时与对照组使用同侪提名法来获得学生实验前人际关系的得分。获得各相关资料后,实验组便以s型分组方式来进行异质分组,并形成组内异质,组间近似相等的各小组,然后接受10周的体育课程学习活动。课程结束后即进行与前测相同的后测,再来检视其中的变化。
2.3研究工具
为达成研究目的和获得研究材料的真实性,该研究运用同侪评量法的同侪提名问卷为研究工具来搜集实验进行前后的测试资料。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情形,透过同侪正向与负向提名,了解实验组学生的同侪人际关系。该问卷由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填答,学生作答最喜欢与最不喜欢与谁互动。正面提名次数越多表明人际关系越好,负面提名次数越多表明人际关系越差、同侪互动较缺乏。该问卷作为筛选个案同时,也用此量表前后测的得分了解个案在同侪社会互动关系变化的情形。
2.4资料搜集与分析
该研究实验的相关成绩与资料获得后,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Windows12.0中文版进行量表的分数统计分析,为达到该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该研究使用以下的统计方法。
(1)以实验前后同侪排名的个人得分,说明并探讨其中的变化。
(2)因为该研究是包含前测和后测的实验设计,故以同质性考察的统计分析,统计前测后测之间相关人际关系测验量表之间的差异。
(3)以相依样本t鉴定分别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前、后测,相关人际关系测验量表的差异。
经过前后测所获得的结果,获得了以下结果。
(1)原先有负提名的学生,经由活动的过程后,在后测的结果中出现了正提名的现象。
(2)在前测没有任何提名得分的学生,在后测的资料上,大都出现正提名的得分情形。
(3)学生在后测填写整体名的同学选择上,除了包含前测时所包含的同学之外,也有多填写几个前测时未包含的同学的情形。
(4)在负提名的选择上,仍有在前后测选择不变的学生,但已偏少数,且未有增加数量的现象。
对应上述结果,做出以下讨论。
(1)前测得分较低的学生,在十周的课程活动中,通过合作学习法的过程不断与同侪互助、合作、学习等互动过程,对于分数较差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
(2)原本未有任何得分的学生,经过该教学过程,此类型学生获得了社交的相关经验,对于同侪间人际关系的提升产生了正面影响。
(3)学生在前后测的正提名对象,几乎没有变动,但在后测时正提名对象的数量上,大都出现了增加现象。表示学生经过教学中的互动过程,除了“死党”的友谊不变外,也增加了对于其他同学友谊的建立,这些都是人际关系提升的表现。
(4)负提名部分,也出现了前后测选择对象不同的现象,但实验组的37份样本中,只有2个样本完全没有变化,其他都有减少的现象;并且在负提名的数量上,没有样本出现增加的情形,表示出了部分学生仍有难以转变的情况外,多数学生经过此教学过程的互动,都会增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映红.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学法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7 (21).
[2]郭海玲.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浙江体育科学,2002(2).
[3]Johnson,D.W.,and Johnson,R.T.The New Cir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Classroom and School.ASCD,1994.
[4]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nded)by Allyn and Bacon,1995.
[5]Wast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Group Educational Modules:Effects on Cooperction Achievement of Biology Studen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9:142-14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5(c)-0236-02
作者简介:①张耀铎(1968,3—),男,汉,安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手球、橄榄球和篮球的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