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二毛 葛国政 顾 城(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4)
南京理工大学舞龙运动发展模式研究
徐二毛葛国政顾城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4)
摘 要:随着体育产业大繁荣机遇的到来,传统体育将受到巨大的关注。通过对南京工大学舞龙运动发展模式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的舞龙运动从舞龙课程、舞龙竞赛、社团建设、课外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在全国高校舞龙运动开展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舞龙运动的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认为:南京理工大学舞龙运动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能够为其他高校、社会团体提供很好的经验和借鉴,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和传播。
关键词:舞龙运动 南京理工大学 发展模式
作为民族文化标志,龙的形象产生已久。伴随着舞龙文化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等[1]。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理工)自2000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舞龙运动引进课堂以来,一直致力于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和推广,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与理论创新,南理工的舞龙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舞龙运动项目逐渐规范化、竞技化、市场化、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业、单位都参与到舞龙中来。南理工的成功经验可以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希望能够推动龙文化和舞龙运动的共同发展。
1.1研究对象
以南理工舞龙运动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南理工图书馆,等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为研究的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学校体育部相关领导、以及舞龙队的负责人葛国政,顾城等教师访谈,对南理工舞龙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2.3实地调查法
笔者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舞龙队的日常训练、表演、比赛等工作中。同时还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南理工2014级新生舞龙舞狮比赛的宣传、训练场地安排、训练器材的协调、竞赛的组织管理等相关工作。通过亲身的接触体验,对南理工舞龙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本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
2.1南理工开展舞龙主要内容分析
2.1.1舞龙课程
舞龙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舞龙运动能够在校园中的得到关注并成功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舞龙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弘扬民族文化,以继承和发展舞龙运动为己任,同时为了丰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成功在全校开设了舞龙选项课,参加舞龙选项课学生的体育合格率比全校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年都在90分以上[2]。
其次,为促进舞龙教学的顺利开展,开创性的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且完成了《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舞龙教学”的DV制作;2012年5月,《舞动的中国龙——龙文化与中国当代舞龙运动》网络视频公开课,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站成功上线。这一课程也成为全国公共体育课程中唯一的[3],视频公开课为学生们认识、了解、学习、传播龙文化和舞龙运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增能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是“增能”或翻译成“增强权能”。对于什么是“增强权能”不同学者的看法也是存在差别的。
最后,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离不开创新,舞龙运动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在舞龙教学团队的努力下,十余年的发展,南理工舞龙教学团队编创了国内领先的舞龙套路、动作体系、创新了数十种舞龙动作,引领国内舞龙运动的发展,逐渐将南理工龙文化品牌形象树立起来。
2.1.2舞龙竞赛
竞赛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由于舞龙项目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舞龙竞赛多是以表演形式存在的,是一种以展现个人、团队的技术、战术、精神面貌等方面为主体的比赛。
在开展舞龙课程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新生舞龙比赛。南理工新生舞龙舞狮比赛伴随着新生九月份入学,第一个学期末进行比赛,并进行表彰。随着比赛的年年开展,这项参与人数众多的单项赛事已经成为南理工的品牌赛事。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学校体育部为每个学院的舞龙队提供训练器材及场地;在教练人员方面,高年级的学生担任新生教练,校队成员下分到每个学院有针对性的对新生队伍进行指导。新生舞龙比赛够让广大新入校的学生更快的融入到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接触舞龙运动的基本技术,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传统文化的散播。
随着竞技舞龙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省内外、国内外的相关比赛也逐渐多了起来。为此,学校逐步建立了多支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竞技舞龙队,参加不用类型的比赛,并逐渐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上屡获大奖,得到了国家龙狮运动协会领导和各地专家的好评。同时也为竞技舞龙运动培养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南理工舞龙队分别于2009年、2013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龙狮锦标赛并取得金牌(龙狮项目比赛最高级别);2009年代表中国参加亚洲室内运动会并取得金牌。
优异成绩的取得必然是依靠教练员、运动员乃至整个团队共同的付出和努力。南理工舞龙队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一方面是团队的凝聚力。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走到一起,聚在一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另一方面南理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校向来人才济济,如何让普通学生接触舞龙、认识舞龙、喜欢舞龙、习惯舞龙、乐于从事舞龙运动,南理工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选修课上学到基本的知识和技术;在院系舞龙社团锻炼并掌握一定难度的舞龙动作;经过选拔进入校队,在教练、师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经历磨练成长为技术出色、心理素质过硬的舞龙队员。一届又一届的队员得到挖掘和培养,使得南理工舞龙队能够在比赛中拥有巨大的人才优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是南理工舞龙队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1.3社团建设
社团建设是南理工舞龙运动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努力将舞龙文化打造为南理工校园文化的象征,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到龙文化、接触到舞龙运动。在学校体育部专职老师的帮助下,全校所有院系建立了课外舞龙社团,所有院系都拥有自己的舞龙运动队,这种现象在国内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舞龙社团的建立,活跃了校园龙文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加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还积极参与到舞龙运动的社会传播中,很多学生假期帮助家乡的社区、企事业单位组织了舞龙表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社团模式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视角,很多学生参与到舞龙运动技术动作及套路、器材、音乐等的创编之中。
学校舞龙社团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邀请,并出色的完成了多次精彩的演出。比较大型的演出有: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200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江苏省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群众歌会、2012年中华龙艺展演(南理工自主完成的一台以中华龙文化为主题的演出)、2014年第二届江苏省文化艺术节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的技艺能够展示;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见识,更进一步带动了舞龙的发展。
2.1.4课外社会服务
南理工不仅在校园内开展舞龙运动教育,并积极将这一教育拓展到校外,实现校园文化向社会辐射。十几年来,南理工主动将舞龙运动的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先后协助南京军区多个部队、南京市多所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淮安市等多个县市开展舞龙运动,帮助他们组建了舞龙队,在技术和人员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南理工舞龙队还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比较重要的交流活动有:2007年,应日本紫金草合唱团邀请赴日访问;2009年,赴越南参加中越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派赴台湾参加两岸高等院校舞龙舞狮联合表演。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舞龙运动的发展,更是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3.1结论
龙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运动伴随着龙的诞生和龙文化的发展而传承,具有悠久的文化与内涵。历经千年而不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基友良好的健身性和娱乐性。舞龙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有利于丰富和扩展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对构建大学生素质平台,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都有巨大的帮助。
南理工舞龙运动发展模式的创新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并带来了诸多的回报。进一步证明了“以舞龙运动进课堂为突破口、以舞龙竞赛为引领、以社团建设为根基、以课外社会服务为拓展的多通道、多层次、全方位、互动型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舞龙运动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在实际运动过程中,不同的团体、学校等单位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避免硬搬硬套。
舞龙属于群众参与度很高的项目,群众对该项目有很深的民族感情在里面。因此,在学校舞龙发展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适当的在周边社区内开展舞龙运动,对全民健身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3.2建议
舞龙运动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处在的艰难的改革时期。舞龙运动应该得到更多政策上的关注和资金上的支持,吸收更多灵活资本注入;舞龙运动的不断发展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创新,不断的输入新的力量,展现新形式,融入新内容;市场需求对项目发展规模和发展深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快舞龙运动的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1]ht tp://w w w.g o v.c n/z h e ng c e/c o nt e nt/2 0 1 4-1 0/2 0/ content_9152.htm.
[2]顾城.发展高校龙狮运动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68-70.
[3]http://tyb.njust.edu.cn/article_info.asp n_id=656.
[4]http://zs.njust.edu.cn/newzs/news/zhxw/20150317092636. htm.
[5]葛国政.我国高校龙狮运动课程与教学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5):144-14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5(c)-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