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明
【摘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本文对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有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可是,这140多万字读什么?又如何指导学生去达到阅读教学所要求的目标?《课程标准》里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在此,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确保阅读的深度
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课外读物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如果不加选择,盲目阅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如果我们老师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优秀的少儿读物,让学生顺其自然,有书就读,有多少就读多少,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算。这种“放养式”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我就是以《论语》为切入口,从内容、时间、要求等方面“强制”学生进行长期诵读,然后以阅读《论语》的方法去阅读其他课外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独立的课外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传统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同时,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论语》,被誉为“中国圣经”,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鸿篇巨制,更是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核心思想体系,我们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契机去引导学生接触这部著作。
我从《论语》原著里挑选出一百句左右,编写成《小学生〈论语〉选读》。每天早读课之前,我抄写一句《论语》的内容在黑板上,略作讲解,然后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这样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一学年下来,全班学生自然朗朗上口。不知不觉之中,学生已经步入了国学经典的殿堂,把课外阅读引向了一定的深度。
二、营造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阅读的氛围,确保阅读的广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论语》课外阅读场?首先,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诵读经典树立一个模范榜样的作用,指导朗读要有声有色,讲解要深入浅出。学生看到老师融入其中,自然“不令而行”,争相效仿。
其次,通过家长会、信息交流、班级QQ论坛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论语》,看孔子的传记,读春秋战国的故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这样全家共同阅读,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的定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班级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促进“人人好读书,家家读好书”这一良好读书氛围的形成。
三、采取多种形式反馈阅读效果,确保阅读的效度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我们除了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外,更多的是开展“一分钟背诵《论语》竞赛”“《诵〈论语〉,读经典》手抄小报展”把《论语》内容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写《论语》阅读心得体会,还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让学生联系今天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论语》章句的再认识。这样,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论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跃上新的高度。
四、强调读书与做人相结合,确保阅读的持久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是说孔子教育学生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文”是书本知识;“行”是实践;“忠”和“信”是道德修养。通过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我让学生每天诵读《论语》,这是“文”,是第一步,是基础,更关键的是“行”,是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运用。
在学生诵读《论语》有了足够的积累,我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如《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言论、关于“君子”的言论、关于“仁”的言论、关于孔子介绍自己的言论……
通过归类学习,反复诵读,孩子们从《论语》中明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知道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做人准则,感悟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积极精神。
随着诵读理解的不断加深,孩子们对《论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推而广之,对其他课外读物的兴趣也逐渐增强。这种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紧密结合,把知与行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做法,不失为积极有益的探索。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