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
【摘 要】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引起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动员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整体联动,逐步化解均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既要加大教育投入,又要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教育财政制度,才能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才能促使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均衡发展;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教育公平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所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如何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求把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办成千校一面模样。它主要是要求地区政府与社会大众,为学校提供比较均衡的办学条件,要求在校舍、教育设施、师资队伍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对学校一视同仁,并且努力促使所有学校都能做到管理规范,科学有序,从而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家庭乃至先天资质有差异的儿童、少年,提供比较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条件,创造相对公平的人生竞争起点。这里讲的均衡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办学硬件条件,即校舍、教学设施与运行经费等;一是办学软件条件,即校长、师资及一般管理规范。除此之外,不同的学校,仍可依据地方与民族需求而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里讲的公平,也只是讲起点的公平、条件的公平,而不追求学校教育质量或学生学业成绩的无差别。因为,学校教育质量或学生学业成绩,不仅取决于学校软硬件条件,还与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与本人资质及个性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在相对均衡的教育环境中,肯定也会成长出各具特点的新生一代,既然差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教育质量或学生学业成绩当然应该异彩纷呈而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但是,不实现教育条件与教育起点的相对均衡与公平,就不能保证中国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也无法实现保证人民大众依法享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也不会使教育真正为人民满意。因为,教育的软硬件基本条件,不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人民群众选择教育的首要标准。
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但是面对农村学校一系列的突出问题,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必须引起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动员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整体联动,逐步化解均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状况确定合理的教育规模,完善教育体系,使农村学校义务教育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学需求,按照既有利于就近入学又有利于形成规模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并把布局调整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合格学校建设统筹进行,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运行机制良好,服务功能完善,体现公平均衡,人民满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
2.全方位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义是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强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互动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采取经费资助、管理指导、教师和校级干部交流、教学交流等各种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基本趋于均衡。同时通过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就读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缓解城市中小学班额超标、部分村小班额太小的矛盾,争取在近年内努力解决大班额问题,杜绝超大班额的出现。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或上示范课、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等制度;建立健全并稳步推进“教师走教”制,对区域紧缺专业教师统一管理和调配,采取流动教学的方式,以弥补师资不足;各级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师水平。努力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教师资源一均衡,生源就均衡了。对城市教育“择校热”解决的最好方式是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设置,重点学校均衡化后就不会有择校。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的问题就会缓解,也不会继续扩大。
3.建立和完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上学的机制
积极探索和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机制与方法;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保障机制,使进城农民工子女能就近入学,并能确保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能享有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待遇。以使农民工子女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4.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应实行政策倾斜
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在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方面,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要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经费投入、教学资源上向农村学校倾斜,保证农村学校的正常办学条件和教学常规仪器设备。
总之,既要加大教育投入,又要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教育财政制度,才能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才能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问题,十分紧迫且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