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校社工的现实诉求与实现路径

2015-12-01 21:26林伟贞
师道·教研 2015年10期
关键词:驻校社工家长

林伟贞

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小学社工驻校实践显示,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社工驻扎学校协助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都表示由衷的支持、信赖与配合。究其原因,驻校社工在当下有着强烈的现实诉求。

一、驻校社工的现实诉求

1. 学生成长环境与问题的复杂多变。社会处于转型期,思潮多元庞杂,不同价值体系各显张力,缠绕冲突,由此造成的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对于尚未稳固建立“三观”的青少年来说,如此变幻迷离、复杂纷扰的世界,会令他们感到价值取舍迷惘,行动无所适从,由此造成思想与言行脱节,长此以往,心理负荷日益积聚,造成不少问题。例如沉迷网络游戏,迷恋电子产品,厌学情绪突出,注意力不专注等等。

2. 传统学校学生服务机制的僵化与低效。中小学现行的学生服务机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大德育”学生服务机制,由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少先队或共青团组织、后勤保障服务六大系统构成。它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是以“德育”为核心、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推动。

3. 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与偏差。随着社会急剧变迁,经济快速增长,传统价值被颠覆,教育体制的僵化,加上家长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家庭育人的功能出现了弱化与偏差。主要体现在过分重视智能教育,轻视道德人格与生活技能的教育;溺爱孩子,造成人格发展问题;忽视心理素质与品格的培养,令孩子的体能与智能发展失衡,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弱,道德规范和伦理意识发展受限,等等。

基于上述背景,越秀区大沙头小学在《小学生抗逆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中,引入了驻校社工,整合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力量,通过组建团体活动、讲座与工作坊、外展活动等方式,驻校社工与大沙头小学的师生及家长进行积极互动,有效沟通,帮助有成长需要的学生,发挥潜能,提升抗逆力,同时也探索驻校社工的实现路径。

二、驻校社工的实现路径

1. 加强相关政策指引。香港理工大学王红博士提出设立“督导+社工+社工助理”的模式来缓解目前我国专业社工严重不足的局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马凤芝提出设立有阶段、有层次的社工教育计划,把社工专业学生与该制度结合起来,发展义工队伍建设以补充社工的不足等。大沙头小学的探索也显示,社工人数的不足,其专业身份的归属与待遇等问题,都制约着驻校社工的工作实效。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的指引尤显迫切。

2. 转变学校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处都是人,它尊重人、关怀人、解放人、发展人,关注每一个体的生命价值,契合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校本管理是相对于政府部门对学校的外控式管理而言的,学校社会工作要取得实效,需管理层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协调各方力量,制定各种措施,与驻校社工密切配合,运用多种方法,共同引导学生发展。开放式管理认为,学校这个系统,需要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驻校社工正是在开放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产物,它秉承社会工作服务的宗旨,能够充当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把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力量拧在一起,真正结成协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3. 密切配合社工工作。驻校社工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举办各种亲子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但凡需家长参与的活动,都要学校配合宣传,选择并邀请合适的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中社工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去影响家长,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目的。实践表明,缺乏学校支持驻校服务活动,多流于形式,实效不大。

学校需要协调社会组织力量,协助驻校社工进行外展工作。根据学生的需要,驻校社工常需要与校外其他机构合作,为受助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服务。因此,专业场地的提供,活动程序的设计,心理咨询与援助的转介,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等,都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可与社工一起,联系相关机构,争取他们的积极协助,使學生能够真正走进社会,融入生活,拓展视野,提高自助能力。大沙头小学的实践表明,如学校能及时发挥协调社会各界力量的中介角色,驻校社工的工作实效将会显著得多。

责任编辑魏文琦

猜你喜欢
驻校社工家长
青春社工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社工
家长请吃药Ⅱ
广州:97中有这么一批“驻校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