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歌是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学会鉴赏诗歌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当代的高职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已經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笔者主要以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能力三个维度来谈谈诗歌教学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诗歌教学;学习动机;美感体验;创造能力
诗歌是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传承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可见,学会鉴赏诗歌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当代的高职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现以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能力三个维度,以李白诗《蜀道难》为例,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一点体会。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我们的诗歌教学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一、布置预习,培养学习动机
“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针对《蜀道难》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温故知新”环节我引用一段文字:
就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秦民们曾一千次地吟咏过的那条河,白霜与芦花茫茫;魏武曾挥鞭遥指过的那片海,秋风正洪波澹澹;我们将在边塞再听“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久远浑响,我们将到荒原重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兴衰无常;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息使我们也“怆然而涕下”,令“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傲啸也激起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赤壁大江东去,那尚未销蚀的铁戟被大浪淘出,问英雄安在?楚天千里清秋,那在少女的红巾翠袖上留下泪痕的豪杰,已身老沧州!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凄然相送;春花秋月,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揾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知人论世”环节设计问题: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在《蜀道难》中作者除了感叹蜀道之难外,还感叹了什么?
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其实李白在这里又暗指了什么呢?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进入到诗歌中来,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诗海探珠”环节我引用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蓦然回首,发现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由此联想到《诗经·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颗谦逊的内心。
在“温故知新”“知人论世”“诗海探珠”这三个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能带着兴趣去阅读文本、了解诗人。这为后面进入诗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激趣导入,追求美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是一部多章节的小说。要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听课,课堂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内涵,还需要一个精彩的导语。”
下面是我执教《蜀道难》时的导语: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写的是哪位诗人?(李白)对!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明月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心中的愁情是“抽刀断水谁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看看他眼中的蜀道又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的好处:(1)符合心理学“有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情境式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当代作家的口让学生对“诗仙”李白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另外,以学生熟悉的朗朗上口的李白诗句导入,好像步入了诗歌的海洋,给学生带来美感体验,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品味鉴赏诗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品味鉴赏,激发创造能力
“创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因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诗歌鉴赏中立足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而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古人也常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执教《蜀道难》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体味诗歌意境:借助想像和联想,神话故事传说等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感。
鉴赏表达技巧: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2.表现手法:以虚衬实、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3.修辞手法:包括反复、夸张、比喻、对偶等等。
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要求可以在基本方法之上,进行创新。经过小组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阔,他们还会从摹写、押韵、感官等方面来鉴赏诗歌。比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学生会说:这里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学生会说:这里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突出了蜀道的高峻,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学生会说:通過摹写神情、动作侧面表现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的情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学生会说:这句话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实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未尝不可。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从动机、美感、能力三个维度来谈诗歌教学。这些初浅的意见,旨在能够抛砖引玉。相信在众多语文工作者的努力下,“以人为本”,我们的诗歌教学必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定会让我们的学生有所感悟。
参考文献:
[1]张高佑,《浅谈诗歌教学》,《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B07期.
[2]杨琼、李丹瑜,《关于诗歌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3年,Z3期.
[3]马新明,《浅谈古诗教学》,《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4]蔡昌洁,《诗歌教学浅论》,《课外阅读:中旬》,2011年,第12期.
[5]林萍,《引导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中学古诗词教学琐谈》,《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陆丽雅,女,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东阳市技术学校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