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云
【摘 要】跨文化语用学是在语用学理论的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成的语用功能的差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意识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家对跨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 因此对其的研究范围就更难有一致的看法。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Yule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方法的不同期盼。何兆熊认为跨文化语用学指对不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差异的研究等。
跨文化语用学的产生是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结果。许多语用学理论的提出都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兴趣,如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面子理论和礼貌理论。这些理论尽管以某种文化为背景,但它们都认为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性。正如Wierzbicka指出:言语行为和面子理论等都认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是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这些理论都因以英语国家文化或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在语言学界常常受到批评。这些理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这是各国语用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西方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原则。他们认为,作为人类交际的总的功能规则,这些原则多少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其相对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是各不相同的。以上这些语用学理论的提出促使许多非西方文化国家的学者根据本国的情况,对其进行研究,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跨文化语用学的交际功能及在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跨文化语用学的交际功能
语音层面: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的语调功能有明显区别。汉语是有声调语言,汉语里如果一个词的声调变了,该词就可能变成另一个词。而英语中词的声调改变,其本义并不改变。而语调则不同,汉语和英语中的语调都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如英语中对Do you know John Smith?( 你认识约翰史密斯吗?) 至少可以用两种语调作答,即升调和降调,但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不同。用升调表示说话人要求问话人继续他想说的话,而用降调则意味着对话就此结束。汉语中如他是谁?这个疑问句,可以用降调,也可以用升调;可以用长调,也可以用短调。
词汇层面:两种语言中语义相同或结构相似的词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倾向性。如:法语中的prixincroyable、英语中的incredible price和汉语中的难以置信的价格都有价格低得难以置信和价格高得难以置信这两个意思。但法语中往往指的是前者,而英语和汉语中往往指的是后者。
话语语篇层面: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语言形式可以相互替换。在一种语言中用来表达某一言语行为的最常用的言语行为策略在另一种语言中并非是表达这一言语行为的最常见的策略。如:在西班牙语中,顾客到商店买东西常常用给我,这样的祈使句,而英语中却用消极礼貌策略,即常规的间接请求Can I have(我能加上,吗?) ;please(请)。
目前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以言语行为的研究居多,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与礼貌有密切关系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恭维、拒绝等。以上这些研究的内容并非与社会文化无关,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跨文化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用学的研究使我们意识到不同语言中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语用知识对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减少或避免由于教学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语用失误。这可以根据权利、义务、社会、距离等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语用参数,通过对自然话语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分析而取得。要使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话语的交际性,可以采用在课堂里对剧本里的对话中人物话语的含义进行讨论的方法。當然,以上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用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还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实现。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跨文化的差异,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采用讨论、对比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只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用差异,在使用语言时对这些差异的敏感性才会真正不断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