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梦的仪式化解读

2015-11-28 18:47张泽建
雪莲 2015年2期
关键词:希波仪式化桑塔格

张泽建

【摘要】苏珊·桑塔格是美国文坛上声名卓著的批评家和小说家。她对自我的思考以纷繁复杂的隐喻方式隐藏在于小说之中。《恩主》主人公希波赖特的“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文本通过对希波赖特的“梦”的仪式化解读,以期明晰桑塔格借助隐喻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关键词】希波赖特;梦;仪式化中图分类号:I207.22

1963年,苏珊·桑塔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恩主》问世,重在描述人类潜意识深处的风景。她用一连串光怪陆离的梦境编织了一个梦的隐喻,并由此开始了自我迷宫的构建历程。桑塔格曾称,她日后作品的所有主题都在《恩主》中留下了标记。但是,这些标记并不容易辨认,它们以隐喻的形式潜藏在小说之中。希波赖特的梦是其中最重要的隐喻,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最重要的线索,桑塔格将自己所要探讨的问题编织成密码,将它们安置在主人公希波赖特的光怪陆离的梦中。

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释梦也是一门古老的艺术,20世纪初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使这一古老的话题备受关注,人们发现梦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如果人们有破译它的钥匙的话,它们能有一种被理解的信息。”《梦的解析》为人类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崭新的途径。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被压抑的愿望的达成,他通过释梦来挖掘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愿望,以帮助人们发觉真实的自我。

然而,希波赖特的“梦”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包括实际意义上(我们通常所说的)的梦,还包括由梦所控制的生活。实际意义上的梦是无意识的产物,而当希波赖特开始做梦,并按照梦的“指示”行事,事实上就将整个生活都变成了无意识的“梦生活”,所以希波赖特的“梦”其实指的是“梦生活”。并且,由于生活完全听从于梦,所以“梦生活”同样遵循了实际意义上的梦的特征和逻辑。

那么,希波赖特的“梦”是否符合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呢?我们从他的名字中可略见端倪。希波赖特,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一个同名人物希波赖特斯,其继母菲德拉试图引诱他,被他拒绝后自杀身亡。在古老的神话中,爱欲的力量被压制,而被压制的爱欲却在小说主人公希波赖特的“梦”中得到释放和宣泄。安德斯太太取代了继母的位置,希波赖特则在梦的指示下欣然接受和发展与安德斯太太的关系。“正如老版本的戏开场时女神所宣告的那样,无视厄洛斯力量的人们将遭罚。也许这就是我所有的梦包含的寓意,或起码是寓意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桑塔格借“名字的隐喻”说明:希波赖特的“梦”是人类某种“史前愿望”的达成。那么,对于作为个体的希波赖特,他的“梦生活”究竟潜藏了什么被压抑的愿望?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希波赖特在投入到“梦生活”之前的现实状态:他参加文学沙龙,和所谓有个性的文人艺术家们漫无边际地夸夸其谈,然而,当他“重新考虑一下所有呈现面前的想法”时,他“发现这些想法全是别人的,一个都不属于自己”。这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闲谈”状态,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沉沦的个体“不立足于自己本身而以众人的身份存在”,由此远离了人的“本真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跌入非本真的日常生活的无根基状态和虚无之中”。面对着自我丧失的危机,希波赖特踏上了他的精神探索之旅,他的任务是重新确认自我,寻找到“不可能适合其他任何人”的确定性,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自我。

既然沉沦于群体导致了自我的失落,所以要确认自我必先要返回自身。希波赖特的自我确认通过做梦来完成。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文所述,“梦生活”因为完全遵从梦的特征和逻辑,亦步亦趋地接受梦的指示,所以“梦生活”对自我确认的作用实际上通过希波赖特实际意义上的梦来实现。

梦是一种内在生活,做梦意味着“感觉内移”。做梦时,我们与世界割断联系,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也不需要屈从外界的要求,因此相对于醒着的状态,梦中的我们更为自由。“我们不需要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只看到我们的内在世界,只绝对地关注我们自己”因此,梦是沉入到自我的最深处的一场探险,它使做梦者“渐渐采用了一种只能称为古怪的生活方式一一‘偏离中心”,此处的“中心”指的是社会中心,而同时,做梦者则越来越向自我中心位移。梦为何能够使希波赖特完成对自我的确认?这是因为希波赖特的梦具有显著的仪式化特征。首先,“仪式的精髓在于重复”“仪式是一组确定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目标绝对明确,且目标的实现途径也绝对明确的规范化行为。重复的目的不是出于实用考虑,而在于强化信念,鼓动人们朝着一种圆满的状态无限逼近。希波赖特的梦也是重复的。《恩主》中共详细讲述了八个梦,每个梦的内容迥异,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即不断地重复:在新的梦光临之前,老梦生发出多种版本不断地重复上演。这也是梦得以持续下去的重要原因,“我做的梦之所以吸引我,部分原因就在于每个梦的内容都循环”。

其次,仪式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仪式的起源与人类的禁忌有关,“其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仪式唤起敬畏感,用敬畏感来保留那些不断发展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禁忌。仪式,换句话说,就是对神圣的戏剧化表现”因此,为了把守住神圣的大门,仪式需要被维护并不断加强其权威性。梦对希波赖特来说也是一项不可抗拒的任务,梦永远保持着一种命令的口气。在梦中,希波赖特是受压迫者,“没有力量,没有自尊”;在梦外,希波赖特虔诚地按梦行事,严格执行着梦中接到的命令,把梦中的各种场景在生活中演示出来。因此,对希波赖特来说,做梦已经不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而成为某种仪式。

仪式的神圣性与重复性相辅相成。“结果是仪式运用本身自动带来的”,仪式是一种造神方式,它的合理性和神圣性是在重复过程中自行产生的。重复的行为唤起某种敬畏感,而敬畏感又成为仪式持续下去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宗教信仰为行为规范套上神圣的光环,并为它们提供最高的辩护;一方面宗教仪式则又引发并表现出种种态度,以表达并因此强化对这些行为规范的敬畏。”梦对于希波赖特来说,如同宗教仪式对信教者的作用。正如宗教仪式强化了信教者们对上帝的信仰,坚定了他们对上帝存在的确信那样,梦的这些仪式化特征则强化了希波赖特对自我的确认,让自我如同上帝一样成为一个不证自明、毫无疑问的先验存在。

梦与仪式一样是一种造神方式

“这是最庄严、最坦率的造神方式”。它象征着母体的子宫,一个偏离人群的、封闭的、完全内在的空间,也是一个自律自足的空间。希波赖特在梦中寄寓了“重生”的愿望:他要退回母体重塑自我,他要借梦获得再生。

参考文献:

[1] Evans Chan .“Against Postmodernism,etcetera--A Conversation with Susan Sontag”inSusanSontag [J]. Selected Writings, 2001.

[2]埃里希·弗罗姆著,郭乙瑶,宋晓萍译.被遗忘的语言一一梦、童话和神话分析导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 01,16.

[3]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85.

[4]弗罗姆著,郭乙瑶译.被遗忘的语言一一梦、童话和神话分析导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8.

[5]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周秋良译.迪尔凯姆论宗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8.

猜你喜欢
希波仪式化桑塔格
重新发现苏珊·桑塔格
姚君伟:用一生履行对桑塔格的承诺
出生入死的桑塔格
希波克拉底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西方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土家跳丧仪式化传播
希波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