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锡荣
胡雨人是无锡地方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对于他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对他的介绍文性文字还很零星,散布于一些报刊和书籍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有关胡雨人的史料未曾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无锡市历史学会选编的这部《胡雨人水利文集》,弥补了这一缺憾,也是地方史、乃至民国史研究领域一项值得推介的新成果。
胡雨人(1867-1928),出生于无锡北乡一个名叫“村前”的小村落。其先祖是北宋大儒胡瑗。胡瑗早年出掌苏州府学和湖州府学,“以经术教授吴中,年四十余”。胡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主张“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人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其孙定居无锡,清德绵延,世为望族。胡雨人的父亲胡和梅,正是胡瑗的29代孙。曾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教谕,“其亲炙之士,游学遍东西洋,已翘然秀出于长淮南北矣。”
正是由于出生于这样一个教育世家,胡雨人把毕生精力放在了教育事业上。1898年,他考进南洋公学,后又东渡日本,进入弘文学院学习考察师范教育。1902年,他学成归来,与族人协商,以1日有义塾经费改办胡氏公立蒙学堂,以后发展为胡氏公学。此后,在胡氏家族、特别是在父兄的支持下,胡氏公学相继发展了胡氏初等小学堂、胡氏第二校、胡氏单级女学等。1909年,胡雨人北上应聘为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教务长,1913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此外还主持过江阴南菁中学、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及宜兴中学等校,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年。“与此同时,胡雨人先生还与长兄捐资创办“村前图书馆”。图书馆藏书全盛时期有书10万余册,其藏书之多,规模之大,在当时无锡城乡首屈一指。
除了教育事业外,胡雨人先生还特别关注农村水利事业。1911年他受聘于江淮水利测量局后,花费了两年时间,勘察江淮地区的灾情和水利,著有《江淮水利调查笔记》和《沂、泗实测蓝图》。1920年,胡雨人等人倡导成立了无锡县水利研究会。为治理太湖流域洪、涝、旱灾害,他经过反复实地查勘,写出了《无锡全县救治旱潦之计划书》,提出了治标和治本两种方案。之后,他又继续奔走乡村,察看水情,测量水位,并写出了《太湖水利手稿》一书,设想从无锡太湖开运河直通江阴黄田港口,使长江通商大轮可以直通太湖,不但有利于物资交流,经济繁荣,更可使锡澄地区广大农田达到旱涝保收的目的。
此次无锡市历史学会所选编的《胡雨人水利文集》,正是汇集了胡雨人先生在水利方面的著述、信函、笔记等,洋洋洒洒近二十万字,可以一观他对水利事业的执着,以及对地方水利所作出的贡献。统览全书,发生在1921年的那场“论战”更能引起今人的思索。那一年,作为官方组织的督办苏浙江南水利局,制订了《太湖上下游水利工程预拟计划大纲》,提出了民国之初江南水利工程的实施内容和时期。当时身为江浙水利联合会审查员的胡雨人,对上述计划大纲提出了许多批评和质疑,提出相左和观点。结果,在胡雨人与江南水利局之间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民”“官”论战,来来往往十数回合。在此,对双方观点的正确与否,今天的人们仍然不能遽下结论,但胡雨人先生敢于抵制权威、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值得后人钦佩和尊重。
胡雨人,原名尔霖,而以字“雨人”闻名。“雨人”兼有教化、润物的含义,而他一生的主要贡献有两个:兴办教育和治理水利,于是,“雨人”两字恰好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发掘、整理地方名人遗存下来的文稿和著述,对于弘扬先人的精神、启迪后人的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但这是个劳心劳力的苦差事,需要研究者有耐得住寂寞、敢坐冷板凳的定力,有博览群书、不厌其烦的耐力,有从浩瀚的故纸堆里勘误辨证的眼力。本书主编之一的陆阳,近年来搜寻散落在各种文献中对胡雨人的记述,并对收集来的大量文稿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梳理和分类,最终形成了这部文集,抢救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珍贵史料,为研究胡雨人、研究近现代江南教育文化和水利事业发展史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又一位主编胡杰,正是从前胡氏后人。身为企业家的他,凭着对先人质朴的情感,几年来进行着艰难痛苦的“文化自救”:出版《村史》,成立研究会,编撰相关研究刊物,召开相关研讨会议,同时投入巨资保护和修复乡土建筑……生生地维护着地域文化的“血脉”。我相信,《胡雨人水利文集》的出版发行,对于人们了解胡雨人、研究胡雨人、弘扬胡雨人的思想和精神,继而更好地了解、研究、弘扬无锡的历史文化,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无锡的文化建设事业增添更加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