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华,张其云,陈亚锋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31)
杨骏,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杨骏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 余载,学识渊博,躬行实践,尊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趋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学术经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腰痛”、“痹证”等范畴,多表现腰腿疼痛伴有下肢抬高受限。 笔者从2013年10月-2015年3月分别采用杨骏教授补肾活血针法和常规针刺方法治疗LDH 患者80 例,将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现将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80 例LDH 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针灸科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40 例,男19 例,女21 例,年龄最小24 岁,最大63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3个月;对照组40 例,男20例,女20 例,年龄最小25 岁,最大62 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5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治疗前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AO)腰痛疾患评定标准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40 40男/女20/20 19/21病程(年)1.9±1.3 1.8±1.2年龄(岁)42.3±7.9 40.9±9.1 JOA 评分(分)19.98±4.26 19.13±3.38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 (1)疼痛好发于下腰, 且向下肢放射;(2)LDH、 急性腰扭伤发作期;(3)有局限性压痛点;(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5)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6)脊柱姿态的改变;(7)X 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8)CT 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前4 项为基本根据,第8 项为确诊根据。
(1)椎体滑脱者;(2)椎管或骶管囊肿者;(3)椎体骨折者;(4)椎管狭窄者;(5)椎体肿瘤者或者结核者;(6)妊娠、哺乳期妇女;(7)有严重骨质疏松者及有出血倾向者;(8)有不可预见的或者不能配合针刺者。
1.4.1 观察组 采用补肾活血针法治疗。 取穴: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昆仑、申脉、委中、血海、百会、腰痛穴。 上述穴位使用直径0.35 mm、长25~40 mm 的一次性毫针,皮肤无菌操作后,采用快速进针,除百会向前平刺15 mm 外,其余穴位均直刺25~40 mm,患者有酸、麻、胀感,即得气为度。 进针得气后快速小幅度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留针30 min。 针刺后于腰部留艾温针灸,以患者热感明显但能耐受为度,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每次艾条燃尽,约30 min。 每周3 次,隔日1 次,10 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1.4.2 对照组 参照全国统编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中腰痛选穴[2]:命门、委中、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 上述穴位使用直径0.35 mm、长25~40 mm 的一次性毫针,皮肤无菌操作后,采用单手进针、均予以直刺25~40 mm,平补平泻方法,针感以患者局部酸、麻、胀为宜,留针30 min。 每周3次,隔日1 次,10 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 主要通过如下3个指标进行疗效评定。
1.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根据此系统使用指南:10 分表示疼痛十分强烈,而1 分则表示无疼痛感。
1.5.2 JOA 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3]通过该标准中的四个方面: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及膀胱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明该患者功能障碍越明显。
1.5.3 直腿抬高检测评价 参照全国统编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推拿学》[4]中直腿抬高试验操作:(1)腰腿疼痛症状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可达到70°为优;(2)腰腿疼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达到60°为良;(3)腰腿疼痛有所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达到50°为中;(4)腰腿疼痛没有改善甚至加重,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同治疗前为差。
按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判断治疗结果:(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正常生活工作;(2)好转:腰腿痛减轻,直腿抬高50°以上,腰部活动功能改善;(3)未愈:治疗前后的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没有改善。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7.0 统计程序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Wilcoxon 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Wilcoxon 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 疼痛积分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 疼痛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40 40治疗前7.28±1.28 7.23±1.21治疗后4.25±2.47 2.25±1.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评分均为0 分。 两组治疗后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腰痛, 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对患者腰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40 40 40 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主观症状3.51±1.03 6.90±1.31**3.30±0.94 7.68±1.34**△客观症状2.36±0.79 4.43±0.84**2.68±0.59 4.93±0.95**△日常生活受限2.38±0.63 9.18±1.24**2.75±0.31 10.29±1.69**△
治疗后,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5%, 对照组为6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直腿抬高检测评价 (例)
治疗后, 观察组治愈率为50.0%, 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分别为32.5%、87.5%。 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疗效比较 (例)
LDH 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6-7]。 它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多见于青壮年。
杨骏教授认为LDH 的发病部位在肾, 肾虚为本,不荣则痛。 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灌,肾气亏虚则气血运行失调,腰失濡养及温煦,故发腰痛。若肾气不足,阳气不能温煦,阴精失于濡养,则腰背既冷且痛。 杨教授指出,腰痛在肾虚的基础上,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从而导致痰、瘀、寒、湿的出现,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故而出现腰腿疼痛不适。《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类证治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致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发为腰痛。 杨教授在治疗该病时,将“补肾”与“活血”相结合,常获事半功倍之效。
杨教授治疗LDH,取肾俞、命门、大肠俞、腰阳关等穴,乃因这些穴位皆为腰部穴位,滋补肾脏,壮腰强膝;昆仑、申脉以疏通足太阳膀胱经气;委中穴,四总穴歌提出:“腰背委中求”,一切腰痛,委中皆可用;血海补血活血,祛瘀止痛,舒筋通络;百会益气活血,温通经脉;腰痛穴为经外奇穴,专司腰腿疼痛。活血与补肾并举,以达到标本兼收之效。再配合温针灸法灸腰部可温肾助阳,活血通络。 因腰部为经脉循行、交汇之处。 足太阳膀胱经循腰而行,为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肾为先天之本。 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通过经络联系密切,针刺穴位,可以改善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从而减轻腰痛的症状。 现代研究也表明,艾灸产生的温热效应有助于减轻肌肉痉挛,同时提高患者的痛阈[8]。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法,虽能奏效,但多注重补肾。 而腰痛的发病“肾虚”为本,“瘀血”为标。 杨教授采用补肾活血针法治疗LDH 充分发挥了经络、 穴位、针刺、艾灸的协同作用,注重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气血,故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目前,LDH 的治疗主要有开放治疗的西医治疗模式,以及以手法、功能锻炼、中药、针刺等中医治疗模式,各家所用方法各异,疗效各不相同。 杨教授通过总结30 余年的临床经验, 提出 “补肾不忘活血,活血不忘补肾”的治疗方法。 将“补肾”与“活血”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治疗,收效更佳。 同时考虑到不同患者,其瘀和虚又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应用活血止痛和补益肝肾时,要求“合理调配”,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或侧重于活血,或侧重于补肾,灵活把握补肾与活血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辨证取穴,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7:145.
[2]杨长森.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91.
[3]Kim JS, Lee SH, Moon KH, et al. Surgical results of the oblique paraspinal approach in 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thoracolumbar junction[J].Neurosurgery,2009,65(1):95-99.
[4]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4.
[6]宋柏林,于天源.推拿治疗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3.
[7]赵永华,张其云,胡永,等.牵引状态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2):187-188.
[8]刘 密,彭 艳, 常小荣,等.艾灸温热效应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