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钦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下面,我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的一点做法。
一、让学生参与
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诱发他们的参与欲望,这是学生参与学习数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过程,即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知识结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任何教师都包办代替不了,必须由学生自主参与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学到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不同年份的日历或挂历(要求必须有1996年、2000年和2004年)。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小组讨论,最后得出年、月、日之间的普通规律;而1996年、2000年和2004年是有意安排让学生区别平年与闰年,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的情况,既设疑又激思,又让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初步建立知识结构,丰富了知识的表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精神,同时也强化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靠近;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倾向。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有学生对数学实践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发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数学实践活动的情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实践操作在教学物体面积或体积公式时作用更大。如在讲授圆锥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里,学生会清楚地看到倒三次正好把空圆柱倒满,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因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所以圆锥体的计算公式就是V=1/3Sh。总之,通过实践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增添了趣味性。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生动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小学生对数学兴趣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地积累和影响,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地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会在数学领域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