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梅
摘 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并逐步渗透到情感、能力等领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 合作学习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24-01
新课改对学习方式转变十分强调,提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要求,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那么,究竟如何优化高中数学合作学习设计策略,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一、优化分组形式,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学习小组的组建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能力,相对稳定,实现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最为合适,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优势,使每个成员都能明确责任和义务,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小组。在强调小组合作的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地提倡成员间的竞争,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章节时,为了保证学习小组的均衡性,教师临时改变了小组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空间感和抽象思维的好坏组建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些抽象思维较好的学生。在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空间感强的学生总能一针见血地找出问题的关键,并给予小组其他成员一些启发性建议,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有所思考,有所提高。这样分组很好地配合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有利于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明确任务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时,要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弄明白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还要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使个人目标、小组目标和班级目标共同实现。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多媒体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下想方设法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另外,合作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还要将合作学习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知识,教师强调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合作探讨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为平行。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都很积极,纷纷提出了想法,对于一些不成立的假设,小组其他成员很快就举出了例子反驳,最后得出了“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相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丰富反馈渠道,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要想随时掌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仅仅依靠课上教学、课下作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数学日记、随堂测试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反馈渠道,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困难,以便及时对合作学习中的缺陷进行补救。在对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重个人轻集体,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思想,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将评价的重点放到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表现舞台,使学生能够敢于尝试、大胆创新,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函数学习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但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学习存在难度。教师便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提问:“你能举出一些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的例子吗?”学生在交流后举出了很多符合要求的函数例子。教师接着问道:“那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写的函数符合要求呢?”学生在讨论后利用了定义法印证自己举例的函数的奇偶性。这样一来,教师解决了学生反馈的学习难题,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加深了对函数奇偶性的理解。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高中数学教学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一个设计科学的合作学习策略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信教师只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继续探索和实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之中,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手段会发展到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艳梅.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策略和有效性探讨[J].中学时代,2014,(24).
[2]刘恒权.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24).
[3]胡琴花.学法指导和兴致激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9).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