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摘 要:我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就已流行。侠文化的产生在于人们对行侠的和侠义精神的喜爱。侠文化的出现孕育了许多文人仕子的侠客梦。咏侠诗是借助吟咏侠客来抒发情感、表达见解的诗歌。咏侠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朝。咏侠诗数量不多,相比山水诗、边塞诗等并没有得到较多的关注,但仍然是我国诗歌题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该文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学者对咏侠诗的研究,按照历史线索进行了总体的概括,包含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报刊、论文、学术专著等,并按照咏侠诗的发展源头、咏侠诗的思想内容、咏侠诗的艺术特征等方向进行具体的概括,详细综述我国学者对咏侠诗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咏侠诗 源头 思想内容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41-02
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从事“侠”文化的研究,80年代中后期,学者们开始对咏侠诗进行研究,当前对咏侠诗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咏侠诗产生的源头、思想内容、艺术特征,重要诗人代表等方面。唐代咏侠诗的兴盛和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对咏侠诗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变化和民族文化的心理转变。据粗略统计,目前对唐代咏侠诗的研究文献有140余篇,该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理清唐代咏侠诗研究的现状。
1 对咏侠诗产生源头的研究
對咏侠诗产生的源头的研究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刘飞滨和陈山。他们认为,咏侠诗的产生源于汉代民间的游侠歌谣,比如:《游侠篇》《结客少年场行》等都是从民间歌谣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是,陈山认为咏侠诗源头的产生体现了下层社会文化对上层社会文化所起的渗透作用;而刘飞滨认为虽然咏侠诗的数量相对其他诗歌较少,但它们所体现的是社会游侠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对游侠的态度,在修辞、语言和情感上都便于人们的流传,对后世游侠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咏侠诗源于民间歌谣,但具体的产生时间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首先在以往的历史书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且咏侠诗的界定并不明确,多数学者将汉魏时期作为咏侠诗产生最早的时期。夏尧哲(2002)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中指出,建安时期的《白马篇》《秦女休行》和《结客少年场行》等古诗“开创了诗歌的任侠主题”[1]。李晓芹、陈山等学者对曹植在咏侠诗方面的创建之功进行了肯定,认为曹植是咏侠诗的奠基者,他所创作的咏侠诗指明了后世咏侠诗的创作趋势,他所作的《结客篇》让游侠的主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为咏侠诗的创作开了先河。学者郑美虹对咏侠诗源头的研究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的,认为屈原是将侠客的崇豪精神融入诗歌创作的第一人。蔡佑启认为战国时期荆轲的《易水歌》是咏侠诗的鼻祖。周敏认为描述游侠生活的最早的作品是晋代张华的《博陵王宫侠曲》。可见不同的学者对咏侠诗产生的源头有不同的认识。
2 对唐代咏侠诗的主要思想内容的研究
学者汪聚应认为咏侠诗歌咏的对象主要分为古游侠、剑侠和当代游侠少年(包括边塞游侠、贵族侠少和市井恶少)[2]。在咏侠诗的内容上,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而吟咏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咏侠诗思想情感的不同,下面分3个方面进行梳理。
2.1 咏侠诗与儒家思想的研究
儒家思想贯穿我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咏侠诗吟咏的内容集中体现了文人建功立业的思想,游侠是作者理想中的形象的寄托。刘飞滨认为,文人与游侠精神密切关联,儒家思想和侠文化在文化形态方面是互通的,两者都讲求人格的平等独立、重义守信,情感上的互通使文人与侠士互通,而儒家思想的柔与侠士的刚又形成互补[3]。因而游侠精神实质上表达的是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情怀。学者们一致赞同游侠文化与儒家思想的互通和互补。屈小强认为,咏侠诗中描述的游侠的侠心剑胆是长期被压抑激情的文人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的一种方式。陈平原认为,唐代对游侠的描述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以王伟的《少年行》为代表的“狂荡—征战—受赏”的行为和以李白的《白马篇》为代表的“征战—功成不受赏”的行为,但两者又有相通的地方,便是让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接受游侠。冯淑然(2008)在《唐代咏侠诗的群侠形象》中提出咏侠诗中描述的游侠,重点不是对侠士的英雄事迹的歌颂,而是将游侠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独立与自尊的精神作为描述的对象,寄托诗人对社会风气的美好向往。
还有一些学者将游侠诗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冲突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咏侠诗中存在一定的非儒倾向,比如汪聚应(2001)在《唐人咏侠诗刍议》一文中认为游侠儿尤其是少年侠客、边塞游侠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是不受纲常伦理和礼法束缚的潇洒随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传统社会中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表现。
2.2 咏侠诗与社会现象变化的研究
唐代咏侠诗与社会现象变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时期。安史之乱以前,咏侠诗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对游侠行为的非人道性的描述,表达的是游侠的快意恩仇,是诗人渴望从社会现实中解脱、渴望美好的隐逸生活的情感表达。安史之乱后,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学者对唐朝社会变化后的侠文化和侠精神进行研究,刘丽敏(2008)在《中国侠观念的传承和演变》一文中指出,初唐的咏侠诗主要体现的内容是诗人对自由和功名的追求,中晚唐咏侠诗中体现的多是边塞游侠的浪荡形象,重义思想有所减轻,出现对游侠的指责[4]。龚鹏程(2007)在《唐代思潮》中指出唐朝初盛期社会兴盛、享乐主义和奢浮之风盛行,到了中晚期,社会开始萎靡,文人志士渴望重振盛世[5]。社会思潮的变化对咏侠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期咏侠诗表出“理想化、世俗化的色彩”,渲染当时的享乐之风,而到了中晚期,咏侠诗所表现的核心是对游侠仗义行侠精神的赞扬,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种演变说明侠文化逐渐走向主流文化圈。
2.3 咏侠诗中蕴含的复仇主题变化研究
咏侠诗中始终贯穿了快意恩仇的情感。初盛期的唐代咏侠诗更多的是对建功立业后不受功名利禄所累的自信与豪迈,当时的复仇思想更多的是上升到勇武上,对个人夙愿难尝的计较不多。白贤、申忠玲(2006)在《略论唐代游侠与咏侠诗》一文中,对中晚唐的咏侠诗复仇篇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认为中晚唐时期的咏侠诗所表现出的复仇思想不再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热衷,更多的是对个人夙愿的表达,有向市井游侠回归的趋势[6]。还有一些学者对当时社会的贵族游侠的咏侠诗进行了研究,但这些贵族游侠与社会下层的游侠是不同的,他们多是游宴生活中一种特别的补充,杨鼎(2003)在《唐代咏侠诗》中认为对贵族游侠的诗歌描述多是揭示纨绔子弟的奢靡风气以及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7]。周敏认为,对贵族游侠的描述,虽然不乏贵族子弟对理想生活的渴求,但也表现出他们的不法行为,既有一定程度的赞扬,也有一定程度的贬斥。
由此可见,对唐代咏侠诗思想内容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3 对唐代咏侠诗的艺术特征的研究
以往学术界对唐代咏侠诗的研究多是从思想内容方面入手的,对咏侠诗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的研究不多,目前讨论比较多的是对咏侠诗中表现出的乐观豪放的风格。龚鹏程(2008)在《侠的精神文化史论》一书中对游侠所表现出来的“风骨、重义守信、快意恩仇”等精神文化进行了讲述,认为游侠尤其是边塞游侠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侠烈、英雄”的形象,是一种尚武精神和豪侠精神[8]。但唐代的咏侠诗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也是不同的,首先唐代咏侠诗多采用乐府诗体,多是对《结客少年场行》和《游侠篇》的变体,这些变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豪放风格。王立(2005)在《武侠文化通论》一书中指出,咏侠诗所借鉴的汉魏乐府诗对咏侠诗中所展现出来的侠义复仇的吟咏内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府诗体中带有叙事性和时事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够影响咏侠诗创作者将建功立业的个人理想、追求与人物事件融合在一起描写,将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愿望相结合。乐府诗内容蕴含丰富,对咏侠诗中英雄情怀的表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艺术特征方面,唐代咏侠诗来源于汉魏乐府诗,又在规模、艺术手法和体裁等方面有所发展。冯淑然(2008)在《唐代咏侠诗的美学阐释》一文中提出,唐代咏侠诗的任侠精神面貌有统一的趋向,并呈现出雄性的阳刚之美[9]。唐人精神面貌中,任侠精神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林香伶在《试论乐府诗中拟乐府县现象的雕塑与再造——以游侠诗〈刘生〉系列创作为例》一文中认为唐代咏侠诗的写作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近体诗的影响,形式上趋向于近体诗,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汪聚应认为,唐代咏侠诗在体裁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艺术特点上,具体分为六个方面:艺术审美理想的人格美;艺术境界雄浑壮美;艺术视野恢宏博大;抒情色彩“弹剑作歌,以泄心事”;美学风格悲壮豪宕;以乐府歌行为主,兼有律绝、古风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这些方面都是咏侠诗所形成的独特艺术特征。刘怀荣在《唐诗宋词名篇导读》中提出咏侠诗所表现的主要是对任侠精神的歌颂,而缺乏具体的行为和人物描述。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学者对唐代咏侠诗的艺术特征的研究比较少,但研究内容较为深入。
4 对唐代重要诗人代表的咏侠诗的研究
唐代对咏侠诗的创作诗人,主要以王维李白为代表两人在任侠的思想来源、咏侠诗的思想、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创作都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王维咏侠诗的创作内容研究中,贾立国(2002)在《王维咏侠诗对传统侠义观念的继承与改造》中认为,王维的咏侠诗所展现的大都是少年游侠的形象,以热情洋溢的笔墨写出了少年游侠香车宝马、美酒名剑、狂放浪漫的任侠生活。并指出,王维的咏侠诗所塑造的唐代少年游侠形象,既有扶危济困、重情重义的浪漫情怀,又有着超越前代游侠少年的特点,因此,具有盛唐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寄予着使人的信念和理想,代表了唐朝一代使人充满憧憬和梦想的积极精神面貌,这也是王维咏侠诗最具魅力的地方[10]。汪聚应(2004)在《唐代诗人及其咏侠诗创作——兼论唐代的咏侠诗派》中认为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中最能体现游侠的精神和气质,在这首联章体组诗中,共同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主题,哥用了少年游侠少年生活的场面,描绘了少年游侠的勇武精神,将豪侠义气、功业追求合二为一,这种体式和气势是不多见的[11]。
对李白咏侠诗的研究比较多,多数学者认为李白是唐代侠义精神的最主要的代表。葛景春(2009)在《李白与唐代文化——李白与外来文化》中认为,李白咏侠诗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因素,李白宋晓居于侠风浓厚的蜀中,接受的思想比较复杂,对外来文化有较深的理解等,这些都构成了李白的游侠思想[12]。侯长生(2003)在《李白咏侠诗述论》一文中,认为李白的任侠思想贯穿其一生,其表现出的多是轻生重义、功成身退的侠义之风,他傲视权贵,追求个人自由与独立。侯长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李白的咏侠诗进行了论述:重视成功,希望一步登天的成功方式;重名轻利,渴望得到世人的认可,流芳百世;渴望速成、不循规蹈矩等。李白的思想精神铸就了其咏侠诗中表现出的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特点。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唐代咏侠诗的研究较为深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 柳卓霞.唐前及唐代咏侠诗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6.
[2] 汪聚应.唐代的任侠之风和文学创作[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22.
[3] 屈小强.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4] 刘丽敏.中国侠观念的传承与演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9-74.
[5] 龚鹏程.唐代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 白贤,申忠玲.略论唐代游侠与咏侠诗[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7(2):18-20.
[7] 楊鼎.唐代咏侠诗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3.
[8] 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M].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8.
[9] 冯淑然.唐代咏侠诗的美学阐释[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1):17-22.
[10] 贾立国.王维咏侠诗对传统侠义观念的继承与改造[J].北方论丛,2007(3):15-18.
[11] 汪聚应.唐代诗人及其咏侠诗创作——兼论唐代的咏侠诗派[J].社会评论,2004(3):81-87.
[12] 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李白与外来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