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富罡
摘要:谢灵运和柳宗元都是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性质相同的经历,因此,二人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有诸多相同,如都诉说了被贬后的孤寂,都蕴含着佛理,都寄寓了浓浓的怨意。同时也有不同,谢灵运以一个外露的孤傲之士形象,在山水诗中诉说个人被贬后的孤寂;柳宗元则以一个内敛的孤傲之士形象诉说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同时还倾入了对黎民百姓的关注。
关键词:谢灵运;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2-02
谢灵运出生于士族大家,当时正处于晋宋易代、政治混乱时期。仕途失意的谢灵运将目光投向山水,在游览中写下许多山水之作,被人们称为山水诗鼻祖。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同样出生于官宦世家,因参加永贞革新受牵连而被贬永州,继而又被贬柳州。在外地亲人、朋友难见,只能借山水来抒发心中的不悦,写出了许多不朽的山水名诗。二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因有着性质相似的生活经历,因此二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出诸多的相同,当然也有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诗歌来探究二人在山水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派,后世的山水诗人都以他为榜样,或多或少地学习他的山水诗作,唐朝的柳宗元也不例外。关于柳宗元学谢灵运及其评价,如苏轼曰:“刘子厚诗云:‘鹤鸣楚山静。又云:‘隐忧倦永夜。东坡曰:子厚此诗,远出灵运上。”这是篇具体的作品说明柳宗元学习谢灵运,并且有所发展。二人山水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仕途失意,诗中诉孤寂
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说:“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这首诗说明了谢诗与柳诗在思想内容上都反映出“寂寞心”。二人用山水诗诉说心中的孤寂。
谢灵运于永初三年秋赴任途中作诗《七里濑》表明诗人的孤寂。此诗前四句表明诗人是在“羁心”中旅行,心中充满不悦。五到八句用“哀禽”、“荒林”,形象地刻画出了景色的萧条。而后面的诗句从写景转入抒情,同时兼有议论,诉说自己的孤寂。诗的前八句是为作者诉说孤寂作铺叙。“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两句中,诗人称自己为“孤客”,且一人独自在湍急的江流中行进,又用“伤”、“苦”二字表明此时诗人的心情,他正为一去不复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黯然伤神。在诗末诗人写到“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即使时代不同的两个人也可以志趣相投。其言外之意是,诗人无知音相伴,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柳宗元被贬到荒原之地,与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又如此不同,只能寄情于山水,寻找心灵的慰藉,这颗孤独寂寞心反映在诗歌字里行间。如他的名作《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这首借景抒情诗向我们展示的景物有:霜叶、黄花、寒花、荒村、古木。这些都是秋天的标志,万物呈现出一片萧条。诗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受其感染,心中不免忧愁、寂寞。而诗中的最后一句,表面上是写麋鹿被其惊跑,实则在抒发作者的心声:我现在多么孤独,一切都那么安静,就连这麋鹿这个活物也离我而去。这首诗真切地反映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
此外,如谢灵运的《酬从弟惠连》《彭城宫中直感受岁暮》《登石门最高顶》和柳宗元的《江雪》《登柳州峨山》《南涧中题》等诗均诉说了二人来到被贬之地,无知己交心,心中充满了孤寂。
二、寄情山水,诗中显佛理
谢灵运、柳宗元二人都是热衷于用世之人,但时代环境又不允许他们实现理想,于是二人把山水自然视为归宿。遵循自然,力求清净,二人山水诗作多处显露出佛理中出世的态度。
谢灵运与佛学有不解之缘,与他平时交往的僧人有慧远、慧观、僧维等10余人之多,而且他与慧远的净土信仰、道生顿悟学说有很密切的关系。当谢灵运处于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时,很自然的想到了出世,例如他的《石壁精舍还湖作诗》直接阐述佛教净土信仰,继而摆脱生死轮回的苦难。首先诗中从“山水”“晖”的似有似无勾勒出山水的秀美。又以“变”“含”二字,概括出山水深幽的特质,气候的万变。“游子憺忘归”说明景色的美丽,吸引游子,也说明诗人领悟到自然的奥秘而忘归。人只有内心感到满足,那心性便可与宇宙合一。这便是谢灵运在此次游玩的所得,世间没有什么比这山水清晖更公正,所以游子才会忘归。
谢灵运的《折杨柳行》一诗同样可以体现其出世思想,这首诗作者感慨时光流逝飞速,人生易老从中体悟出否泰轮回的道理,说自己或出或处,都要遵循前哲之道,而自己的隐居也是遵循此道。作者选择在遵循前哲以达到避世的目的,这也就是选择了归隐,不问世俗,与佛家提倡的“弃俗”一派即合,体现了佛学中出世的意蕴。
柳宗元山水诗作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同样蕴含着佛理。贬谪的柳宗元在主观上仍处于苦闷之中,客观上远离了官场,又可以经常与僧人参禅论道,谈玄说佛,这样就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在他的山水诗中显示出佛家思想中出世的态度,他选择与山水亲近超然的态度。例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被贬的柳宗元打击接踵而至,忧国之情、思乡之情、苦闷之情集于一身,无法释然,只能在山水中寻找净土。诗人以一种“无事”之心创造了这样一份宁静的环境。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诗人与此景宾主相得,浑然融为一体。此时的作者心中无牵无挂,和尘世俗事暂时的告别,本着一颗超自然、超现实的心,寻找心灵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净土。这里面蕴含了佛学中空无一切,暂时离开世俗的思想,即出世思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二人的山水诗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当他们失意的时候,寄情于山水之间,受佛学的感化,寻找到心灵的净土,心灵得慰藉。当然,他们二人并不是如佛家所说一心想去归隐,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暂时与尘世告别。
三、模山范水,诗中寓怨意
谢灵运和柳宗元都属于有才而不被重用的人,被贬之后,心中郁结着苦闷哀怨。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屈原,并且像屈原那样,用作品来抒发自己被贬的怨愤。于是,二人的山水诗中寄寓了浓浓的怨意。
有才而不被重用的谢灵运面对这样的现实是忧愤的,而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那种怨愤对谢灵运最易产生共鸣。在他的《道路忆山中》一诗中,谢灵运这样写道:“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这首诗作于元嘉九年春离京赴临川途中,李善在“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两句下注:“楚人,屈原也。越客,自谓也。”在这句诗中谢灵运将自己与屈原对比,二人的“念”虽然不太相同,但是内心涌动的忧愁和怨愤却是一致的。谢灵运在这首诗中,叙写了自己的伤感情绪。而“忆山我愤港”更直接明了地表现出诗人的怨愤之情。
柳宗元山水诗中也同样寄寓了怨意。汪森《韩柳诗选》曰:“柳先生诗其冲淡处似陶,而苍秀则兼乎谢。至其忧思郁结,纡徐悽惋之致,往往深得于楚骚之遗,亦诗歌之雄杰也。”汪森注意到其思想情感的实质:“忧思郁结,纡徐悽惋之致。”而古人也往往把柳宗元的思想情感概括为“哀怨”二字,与屈原的“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怨”一体看待。如乔亿《剑溪说诗》曰:“柳州哀怨,骚人之苗裔,幽峭处亦近是。”这正说明柳宗元继承了屈原的思想情感,他的山水诗中也寄寓了诗人被贬后的怨愤之情。如写于秋季的《南涧中题》,“回风”、“林影”、“羁禽”、“寒藻”奠定了悲凉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的哀怨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最后八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到被贬之地,思乡、孤独、彷徨等各种心情表现在诗歌中,诗人借助诗来抒发自己被贬之后的哀怨,就如屈原一样,用《离骚》来诉说自己的愤慨。
柳宗元在继承谢灵运山水诗思想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发展。所以二人的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又表现出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谢诗只“独善”,柳诗还“兼济”
纵观谢柳二人的山水诗,我们会发现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抒发失意的情怀。而柳宗元的山水诗在诉说自己失意的同时,更多地倾入了对朋友及百姓的关注。
从谢灵运的生平来看,谢灵运出生于贵族世家,他的一生只是仕途不得志,而本人未曾参加过为国为民的政治斗争,他的寂寞之情孤独之感只是因为自己失落的贵族地位和权势,在山水诗中谢灵运反复吟唱个人失意情怀。例如作于永初三年(422)深秋的《晚出西射堂》,诗人因受排挤离京来到永嘉,此时暮色苍茫,公事余暇,独自步出西门,远眺城西山岭,看到季节的变迁,勾起了忧伤。“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二句以鸟的形象比喻自己既恋旧侣,又怀念故地。紧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凡有情之物作者都会恋爱,又如何离得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了?诗人现在愁绪日益剧增,青丝变白发,紧促的衣带也变的宽松了,只有靠鸣琴排解愁绪了。谢灵运从个人角度出发,抒发个人离京的孤独、寂寞的愁绪,吟唱个人失意的情怀。
柳宗元山水诗抒发的寂寞情怀与谢灵运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柳宗元是永贞革新核心人物之一,因改革失败而受打击迫害。他固守昔日的本心,一如既往关心民生疾苦。他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追求,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从未放弃。他在被贬期间写了不少山水诗作,借此抒发自己的孤独寂寞。利用各种恶劣的环境,衬托自己抗争恶势力的勇气与追求,以此体现其不屈的人格。柳宗元到了柳州初期心中怨愤集聚,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中,诗人登上了柳州城楼,凭高远望,海天大荒茫茫愁思,惊风密雨,岭树曲江,引发了诗人怀友情怀,一时间悲愁愤懑涌现出来。朱三溪《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一释此诗曰:“起曰高楼接大荒是凭高望远,目及千里也。次曰海天愁思是一望无际,触景伤怀也。愁思茫茫下一‘正字,言今被斥远方,已到十分苦境,偏是惊风密雨,全不顾人;乱飐斜侵,有加无已,愁思不愈难为情乎?五是望四州而不可即,六是思四州而无已时,即所云滞一乡也。曰‘共来,曰‘犹是,愁之深,怨之至也。”又曰:“惊风密雨,有寓无端被谗斥逐惊怀之意,又寓风雨萧条、触景感怀之意。”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诗人有无限愁绪,他在愁那斜风密雨般飘摇不定的破碎山河。他的山水诗不仅抒发了自己的失意情怀,也抒发了对破碎山河、黎民百姓的忧愁。
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中的孤独寂寞之情,谢灵运从个人角度出发,抒发个人失意的情怀。柳宗元则是面对整个唐朝而抒发他的孤寂,他更多的表现出济世之心。所以从这点来看,谢灵运是一个杰出的山水诗人,柳宗元不仅是诗人,他更是一个关注民生的政治家。
二、谢诗情感较外露,柳诗情感更内敛
谢灵运和柳宗元都属有才气的文人,都是孤傲之士。但是这种孤傲在山水诗中有不同的反映。谢灵运的孤傲之气在山水诗中表现得较为外露,而柳宗元则偏于内敛。
谢灵运山水诗中显示了东晋名士的狂傲与雅致。在《七里濑》最后八句这样抒发感情:“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皇上心,岂屑末代诮。目睹严子瀬,想约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面对贬谪,诗人不把这放在心上,秉持一颗恬淡寡欲之心,对世人讥笑不屑一顾。诗人以古代先哲严陵、任公为榜样,自己亦可自得其乐,自得其傲。这里他的孤傲之气显露无遗。他的孤傲是外露的,带有更多的贵族名士的气质,他的山水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孤傲之气外露的诗人形象。
柳宗元与谢灵运正好相反,他虽然也是一个孤傲之士,但他的这种孤傲表现形式是内敛的,体现了文人的柔弱与敏感。柳诗《江雪》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白茫茫的大地上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很内敛,诗人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诗人没有自诩自己如何高洁,如何坚持,只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以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又如柳诗《渔翁》中那位清高的渔翁,正是诗人自我真实的写照,并且体现了一股淡泊之气。在柳诗中常有流泪的形象出现,如《南涧中题》中的“怀人泪空垂”,这里面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人特有的忧郁和伤感。柳宗元在山水诗中抒发感情不像谢灵运那样外露,他的山水诗有更多的文人气息,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孤傲之气内敛的诗人形象。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两位山水诗人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有诸多的相同,这种相同有部分是由于柳宗元学习谢灵运而得,但更多得确是二人面对同样的遭遇而产生共鸣。当然,毕竟生活于不同的时代,二人山水诗所反映的内容定有诸多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宗元集(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09.
[3]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徐翠先.柳宗元诗文创作论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5]候发讯.略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之异同[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徐翠先.柳宗元诗歌创作风格及其渊源[J].江苏大学学报,2010,(1).